(翼王像)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距离雅安市石棉县城10公里。在这里,翼王石达开兵败被围,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则强渡大渡河成功。从此,安顺场便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载入史册。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名将。1863年5月1日至2日,负气出走的石达开计划从宁远北上,经冕宁、越西到大渡河的南岸,再跨过大渡河,经雅安而取成都。这一带山势险峻,大渡河波涛汹涌,所经地段又是由彝族土司直接管辖,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减少进军的阻力,他送了重礼给土司王应元等,向他们买路。5月12日,石达开统率三四万太平军,绕冕宁、越西,从西边小路长驱直进,于5月14日黎明进抵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今安顺场)。紫打地地势险要,前临大渡河,左界松林河,右有老鸦漩河,东南方向峰峦重叠,兵力难以展开和回旋,易遭包围和伏击。
尽管如此,石达开并非没有渡河机会。当时清军唐友耕部尚未到达大渡河北岸,王应元等尚未被清朝政府重金收买,且松林河仅有200多人防守,守备非常薄弱。但石达开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行军过于谨慎,因造船扎筏困难,同时又因为生了儿子而“传令犒赏三日”,石达开失去了宝贵时机。
由于错失良机,清军赶到,又逢河水暴涨,石达开于5月17日和21日组织了两次敌前强渡,都没有成功,部队损失惨重。在以后的十多天中,石又连续组织抢渡,均遭失败。这时石军已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进退两难。6月9日,石达开组织的强渡失败后,清军乘机攻破紫打地大营。中午,石达开率残部6000人向东突围至利济堡,又被老鸦漩河所阻。
6月10日晚,石达开和部将商议最后出路,相对而泣,他在绝望中幻想“舍命以全三军”。于是写信给四川总督骆秉章,提出以他个人的死为代价来赦免其部属。清军为了活捉石达开,派来守凉桥的参将杨应刚假装答应他的要求。6月13日,石达开自动投入洗马姑清营,即被清军囚禁,后押往成都。6月25日,33岁的石达开被凌迟处死。
在石达开兵败大渡河72年后,1935年5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到达安顺场。
在离安顺场约三公里的一座大山脚下,有一块为纪念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灭而立的石碑。在这块石碑前,毛泽东给红军指战员们讲起了石达开在安顺场被围失败的故事。他向红军指战员发问:“72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工农红军来到石达开失败的地方。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抱着很大的幻想,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注定是石达开的命运,因此,他们幻想把红军也消灭在安顺场。你们说,我们能走石达开的老路吗?”
指战员们齐声回答:“不能!红军不是石达开!”
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说:“同志们说得对!这石碑为我们红军竖起了一个教训,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
毛泽东从李富春嘴里得知此地有个清朝末年的老秀才宋大顺,年约90岁,石达开当年来到大渡河时他已经记事,算得上当年悲剧的见证人。毛泽东当即派两名警卫员请来老秀才。
这位老秀才是位民间诗人,他讲起了石达开兵败的原因:“朝西走松林河千户阻挡,往东退陡坎子百仞高山,向北进唐总兵虎踞铜河,欲南撤黑彝儿檑木蔽天。”毛泽东听得饶有兴味,又问了一些石达开兵败的细节,随后便话锋一转:“老先生,安顺场的老百姓对红军有何看法?”
宋秀才出口成章,又用四言八句答道:“红军起义,替天行道;百税厘金,一笔勾销;贪官污吏,闻风而逃;打尽土豪,百姓欢笑。”然后又至诚进言:“首长勿停留!此地凶险,不利于大部队周旋,石达开殷鉴不远。”
5月25日,红军强渡成功。关于这段历史,陆定一同志后来有一句精妙的概括:“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