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平天国于1851年1月于广西金田村起兵反清,1851年9月攻占永安,全军休整并建制封王,封东、南、西、北、翼王,其中东王节制诸王。定都天京后,于1854年封燕、豫王(之前是侯)。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专权,声称既做太平天国主,又做太平天国军师,1857年封其“既无才情又无军功”的弟弟洪仁发为安王 洪仁达为福王,翼王被逼出走后,1859年封干王洪仁轩,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后期封王日滥。
以上是太平天国封王大致情况,可分为三个时期,东王主政期,天王主政前期,后期。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太平天国打江山,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开始封王,是不是操之过急?第二,太平天国的王与古代的王有何异同?第三,前期的王没几个但却令太平天国达到鼎盛,而后期王那么多却每况愈下,为什么?
太平天国在金田起兵后,即遭清军围剿追击,在作战途中,首先确立了太平天国主,即天王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君主,然后由天王任命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四个军师,军师一职在古代早已有之,即是古代的师辅制度,是君主的左右手,也可说是君主的最高层幕僚,就如梁山泊主托塔天王晁盖,其下智多星吴用为大军师,由军师执掌兵权。与此同时,太平天国组建军队,采用五军建制,即前、后、左、右、中军,并令杨秀清领中军主将, 萧朝贵领前军主将, 冯云山领后军主将, 韦昌辉领右军主将,石达开领左军主将。 当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得到有效的补给、休整,并进一步完善军政架构。天王发布封王诏书,分封诸王,东王杨秀清管治东方诸国,西王萧朝贵管治西方诸国,南王冯云山管治南方诸国,北王韦昌辉管治北方诸国,翼王石达开,使翼羽天朝。并由东王节制诸王。从此,太平天国的军政最高领导层正式确立,这对太平天国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实际上,太平天国在金田起兵之前较长一段时间,都在密谋反清,而诸王都是各地的首脑,他们被封王,基本是顺理成章,之所以封王,一是对他们功劳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他们的领导地位,当然也有激励的作用,毕竟才打下一个城池,就把天下封完了,有点望梅止渴的意思,但也反映出太平天国的志在天下的雄心壮志。
太平天国自永安封王到天京事变之前,这段时期并没有出现各王各自为政的现象,除北伐失误外,取得瞩目的胜利,这主要归功于永安封王的双主制,这种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太平天国政权的运作,既避免了诸王的各自为政,又防止了天王的权力过大形成独裁.所谓的双主制,既不同于古代的师辅制,也不同于秦以后的中国帝制,是一种参照了西方君主制的一种较为独特的一种政体.
先看天王在永安的封王诏书:......天兄天父,魂爷也.从前左辅右弻,前导后护之各军师,朕命为王爷.此乃姑从不正之例.若从真道论之,有冒犯之嫌.今特封左辅正军师为东王,管治东方各国;封右弻又正军师为西王,管治西方各国;封前导副军师为南王,管治南方各国;封后护又副军师为北王,管治北方诸国;又封石达开为翼王,使翼羽天朝.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诏书有2点可留意,1,在此之前,洪秀全已命杨萧冯韦为军师为王爷,石还不是王爷,这次加封.2,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确立了东王作为太平天国政府首脑的地位.天王作为太平天国君主,是太平天国的元首,由东西南北翼列王辅佐拱卫,而东王以赎病主正军师成为太平天国第二主,节制军政大权.太平天国虽然也有君臣之分,但他们之间却以兄弟相称,这与古代帝王是截然不同的.东王作为太平朝的第二主,还表现在东王朝见天王不用行跪礼(见东王奏章"小弟杨秀清立在陛下既小弟韦昌辉\石达开跪在陛下奏为议定职官........启奏我主.....").另外,群臣向东王汇报用"禀奏",这也是一个特点,与向天王的"启奏"类似.
由于太平天国的双主制,将权力较为集中地汇聚到东王手中,有效地防止了各王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使东王能强有力地推行各种政令.当然刀无两头利,过度的权力也使东王处于危险境地,难免使天王猜忌.天京事变的发生,使这种双主制结束.天京事变发生在太平天国鼎盛之时,极为惨痛.天京事变后,天王大权独揽,朝中诸王只剩翼王一人,军师一个也无,但是天王并不信任翼王,他说主是他做军师也是他做,从而使双主制终结.他既舍不得将实权交于翼王,同时封自己两个无才无功的兄弟为安王\福王,以制约翼王,开始搞家天下.为避免再次内乱,翼王不得不出师远征,太平天国进入天王主政期.其实,天王除掉了东王\北王,已是大获全胜,对剩下的权力真空,必须及时填补,翼王是开国元老,自当重用,封其为军师正是时候,另应及时提拔优秀将领,封为王,这样双主制可继续运转下去,天国还是有希望的,但洪秀全已一心搞家天下,一错再错,极为可惜.
天王亲政后,天王府增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国事,之前天王府只负责天王宫廷事,不掌国务。天王主政前期,太平天国天京政权在天王的领导下运作,显然天王并无足够的能力来领导处理太平天国军政事务,与东王相比差得太远,力不从心之余,只能提拨新的王来充实领导层,他开始重建五军主将,1858年,蒙得恩任中军主将,陈玉成前军主将, 李秀成后军主将, 韦俊右军主将,李世贤左军主将,1859年重新封王,封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干王洪仁轩,他们加入太平天国核心,力图重振太平天国雄风,局面一度好转。但此时,各王只听天王号令,再无东王式的人物来节制诸王,各王各自为政,苗头已有所露.关键在于天王不能放心各王,所封各王均为千岁,他们的级别是平级的,各王之间如果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话就很麻烦,比较难于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活动,即使有亦难贯彻始终,这一点在后期尤为突出。
(二)
古代的师辅制,即“左辅右弼,前疑后丞“,辅弼是协助天子决策,相当于宰相,疑丞备天子咨询,属顾问官,太平天国参照这种模式,均封为军师。古代封王,一般按属地来封,但太平天国封王早期开始按方位地域分,如东西南北翼燕豫,后来无甚头绪,取字义,如忠王英王等。太平天国的王官爵不分,早期的王权力很大,各王有自己的一套架构,一套班子,有军队,各王参与议定军政重大事务,拥有一定的军政大权。各王有严格的等级,有九千岁,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千岁。由于太平天国典章制度大多由南王编排,好像挺完善的。万岁是一个级别,即君主级,相当于天子。九千岁到五千岁一个档次,是政府最高决策层。千岁一个等级。太平天国王位可继承。
太平天国双主制,是一种集体式领导,即天王与列王共同领导,列王的首脑为东王。太平天国从金田打到南京,建立第一个根据地,除作战外,政务日繁,但一切都高效地有条不紊地运作,而天王却愈显轻松,军政事务由东王北王翼王分管负责,这段时期双主制充分发挥作用,天王信任各王,各王认真负责,总体而言是比较团结的。如果这种制度继续运作下去,太平天国很有可能推翻满清,可惜天京事变发生,洪秀全否定了太平天国双主制。
天京事变发生有其复杂和意外原因,与太平天国的双主制无甚关系,但洪秀全不检讨反省自己,却以为双主制造成,一手破坏了双主制。为强化其地位和权力,他改国号“真天命太平天国”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以突出“天王”地位,频繁发布诏旨,干预政事,开始转向独裁君主专制。另外改变太平天国创立时的制度,称圣,如干王的“资治新编”里“小弟仁王+干跪在我真圣主........",早期是任何人都不准称圣的。他采取这些措施,无非是加强其集权。
太平天国天京方面.1860年5月,李秀成陈玉成合兵破江南大营,稍后李攻取苏\常,取得一定的胜利.6月对上海进行包围,洋人震动.清廷乘机借洋助剿,太平天国平添洋人这个强敌,局面转向复杂.9月,洪秀全命李扫北,李以收编江西投靠部队为由抗旨不从,并与陈商定西征,约定会师武汉.10月,清廷北京被洋人攻占,清廷议和,订<<北京条约>>,列强进一步捞取清廷出卖的利益,满清换来的好处是洋人帮助对付太平天国.1861年3月,陈自桐城从水路西征,兵临武汉,为英军所骗,放弃武汉,折向江西.李见陈回撤,亦回师,之前的会师武汉争长江上游的策略流产.9月,安庆失守,天京屏障顿失,天京根据地面临危机.
安庆的失守,一方面由于天王等指挥调度的失误,同时也暴露了各王手握重兵,各自为政的弊端.安徽根据地是英王经营的地盘,失去安庆对英王是重大的打击.其后英王意图北伐,后又回救,不久为叛徒苗沛霖诱骗所擒,于1862年6月英勇就义,太平天国顿失一重大支柱.英王的死令天王痛心,天京方面由李秀成独力支撑,陷入困局.从1861年下半年开始,洪秀全可能为激励士气,大量封王,单1863年春就封王达90多人,太平天国进入山头林立的局面,大量的王集中在天京附近,乱象丛生.在湘军淮军清军洋兵的合力进攻下,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沦陷.
(三)
太平天国的封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少量封到大量封,见证了太平天国的盛衰.在东王主政时期,非常严格地控制了封王,其中的燕王和豫王是由侯晋升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凭军功而升.在太平天国,与燕王和豫王的能力和功绩匹敌的也有一些,适当地把这些人提拔上来让他们独当一面是保持太平天国进一步壮大的保证,可惜,没有这样做.1856年太平天国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并且拔掉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这个时候封几个王是好时机,一来庆祝胜利,二来表彰功臣,三来培育人才,很奇怪居然没有动静,真搞不懂洪杨在想什么.1856年对太平天国来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也是极为怪异的一年.
天京事变后,在军民的拥戴下,翼王提理朝政,这段时间很短,洪秀全并不信任翼王,频繁下旨,进行干预.更要命的是封其无甚能力和功劳的兄弟为安王福王参与朝政以牵制翼王,不但破坏了太平天国官员升贬制度,也令军民寒心,天京事变将士的血迹犹在,就讲什么安乐享福,洪秀全显得非常失策.太平天国的双主制,就是为了保障太平天国君主在水平和能力较为薄弱之时能稳定的运作下去,所以必须确保政府首脑能全权处理政事,而君主就要让出更多的权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洪秀全从放权转变到专权呢?他的亲信,他的兄弟可能起了不小的作用.在东王主政期,洪一度潜心研究圣经,甚少参与朝政,但并不是天王失去了权力.太平天国双主制确定了太平天国的所有官员的任命,所有政策法令的施行必须得到天王的批准,虽然这个有点形式主义,但也确定了天王的权威.太平天国的军民已习惯了太平天国的双主制,当天王破坏这种制度时,遭到了大家的抵制,后来洪秀全不得不撤消了安福两王.
翼王的出走,让洪秀全有所警醒,翼王的五言告示也使洪秀全有所安心,但洪秀全的专权心态没变.从重建五军主将到封英王忠王干王等,他无奈地有限度的放出部分权力,但君臣之间的互信已大打折扣.到了后期滥封王,情况更加严重,这已是远远背离了太平天国双主制了.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的永安封王确立了太平天国的双主制,为太平天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这点来看并不显得操之过急.太平天国的王取法于古代的王,差别在于太平天国的王既是爵位,又是官职,是政府首领,拥有军政大权.太平天国前期虽然只有少数的几个王,但有效地执行了双主制,不断取得胜利,而后期由于洪秀全专权,破坏了双主制,即使突击封了很多王,却难以扭转败局.
(四)
太平天国的封王,有利就有弊。不少人认为太平天国的封王带来了特权和腐败,对这个问题,要客观地看。实际上,特权和腐败历朝都有,太平天国即使不封王,一样会出现特权和腐败,特权和腐败除了跟制度有关,与人的素质也密切相关,所以,太平天国的特权和腐败,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太平天国的封王。况且,在当时的年代,没有王权,几乎成不了事,如果脱离当时的现实,以今人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去要求古人,那不过是一种奢求,是不够客观的。
秦末陈胜王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中国几千年来权力交替的本质,也道出了人们对权力的追求。又如《水浒传》结尾所云:“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长期以来,古人对王侯的崇拜和渴望已是司空见惯,太平天国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当然太平天国在其他方面与封建王朝有很多不同之处。
太平天国的国号叫“真天命太平天国”,天王是天下万国之主,东王及列王辅佐朝纲。太平天国强调凡天下皆兄弟姐妹,追求有田同耕、有饭同吃的大同社会,但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在现实面前,不得不逐步调整其政策。关于天王的称号,有一史载可供参考,早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之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大臣陈平、周勃平定诸吕,欲立代王(高祖之子)为天子,于是密请代王来京,代王恐大臣们有阴谋,犹豫不决,问卜,得兆“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不解,自己业已为王,为何又是王,卜者云:“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以是代王决定前往,即天子位,是为孝文帝。天王出处,或来于此。天王立于中央,东、南、西、北王拱卫,翼王,羽翼天朝。按五行及方位,中央属土,其色尚黄;东方属木,其色尚绿;西方属金,其色尚白;南方属火,其色尚红;北方属水,其色尚黑;天空为蓝色。这些在太平天国各王的旗帜服可清楚地看到。看来制定太平天国制度的非常熟悉和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早期流动作战,旗帜服装不是很周整,定都天京后,这方面开始完善,就有了较严格的规定。东王旗帜:黄绸旗,正方形,长宽九尺五寸,红字,绿色边(属木),上书“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杨”。西王旗帜:黄绸旗,正方形,长宽九尺五寸,红字,白色边(属金),上书“太平天国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南王旗帜:黄绸旗,正方形,长宽九尺,红字,红色边(属火),上书“太平天国前导副军师南王冯”。北王旗帜:黄绸旗,正方形,长宽九尺,红字,黑色边(属水),上书“太平天国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翼王旗帜:黄绸旗,正方形,长宽八尺五寸,红字,蓝色边,上书“太平天国左军主将翼王石”。燕王旗帜:黄绸旗,三角形,长宽八尺,红字,水红色边,上书“太平天国燕王秦”。豫王等同燕王。国宗也同燕王豫王,不同的是旗边的色跟各王边色。各王统属的部下服装号衣也有严格区别。天王下属,全黄背心,没有边;东王下属,黄背心,绿色边;西王下属,黄背心,白色边;南王下属,黄背心,红色边;北王下属,黄背心,黑色边;翼王下属,黄背心,蓝色边;燕、豫王下属,黄背心,水红色边。将军到监军所统下属,红背心,黄色边。军帅到两司马所统下属,全是红背心,绿色边。一目了然。天京事变天王主政后,军师一职徒有虚名,分文武大臣,有总裁,掌率,天将、朝将、主将等等,比较乱了。
太平天国的王集军政大权一身,其所在地称王府,既是其生活场所,也是其办公地点,也就是政府所在地。早期拜将,共有前、后、左、右、中五主将,各主将(由王兼任)原则上可统十九个军,每军满员为12500人,但基本达不到,西王、南王早期战死,其下部队就分到另外三王带领了,但他们的封号仍是保留,在天京也建有他们的王府。太平天国仿西周兵制组军,寓兵于农,每家出一人为兵,闲时务农,战时为兵。由于长期处于与清廷作战状态,太平天国以军事斗争为主,由军师执掌大权,省、郡、县官员也大多由军官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