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时间: 2020-08-04   来源:经盛鸿史话   作者:经盛鸿
  • 2015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安庆召开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传出一个好消息:南京大学崔之清教授主编、主稿,陈蕴茜博士等参著的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将要再版。2018年底,这好消息成为现实,《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修订增补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再版。消息传来,我特别高兴。知道当前学术界与出版界、读书界的人都知道,许多学术著作在想尽办法后,得以出版,然而出版以后,读者极少,甚至无人问津,不久就销声匿迹。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崔之清教授主编、主稿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煌煌巨著,总计四卷,厚厚的四大本,有200多万字,在初版仅十多年后,就得以再版,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其受学术界的重视与读书界的欢迎,可见一斑。

    最近,我终于拿到此书,重新阅读。我不仅又获得了当年初读此书时的兴奋与收获,而且发现此巨著经修订增补,更加严谨,更加丰厚,更加扎实,也更加引人入胜。在笔者的阅读生涯中,有一个感觉:有些书,读后就忘了;有些书,读时味同嚼蜡,不忍卒读;还有些书,闻之就生厌,避之为恐不及。但有些书却与上述书相反,读时如入佳境,应接不暇,时而拍案叫绝,时而掩卷沉思,读后多年,仍忘不了当年阅读此书时的喜悦与收获,时时想重读,常读常新。崔之清教授主编、主稿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增订修补新版本,就是这样一部好书。我深深感到,它是一部体现了当前太平天国史研究最新水平的优秀史学论著,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一座里程碑式的巨著,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绕不过去的必读著作,也是广大史学爱好者必然喜欢、读之有益的优秀读物。

    我热烈地向学术界的专家们与广大史学爱好者推荐《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据笔者了解,崔之清教授最早写作此书,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茅家琦教授研读太平天国史研究生期间。当时,我也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生,崔之清是我的师兄,也是众多研究生中,最具才华、最刻苦学习、最有创见的代表人物。茅家琦教授是海内外著名的史学名家,研究太平天国史多年,成果丰硕,新见迭出。南京大学历史系成为全国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镇。在茅先生的指导下,崔之清确定以《太平天国初期战史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从此开始了他对太平天国战争史的研究历程,至今已四十年矣。在这期间,崔之清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谨奉师命,撰写茅先生倡导的大型的多卷本的《太平天国战争史》第一卷《太平军兴》,进一步搜集、考订与研究有关史料,进行陈述与评判,至1982年完成了此卷的写作,近60万字,达到预期撰写目标。后来,作者又先后接受了茅师交给他的该书的第三卷《战事相持》、第二卷《战事扩展》、第四卷《天国覆亡》等卷的写作与组建写作队伍的工作。陈蕴茜博士等参著。至1990年秋,历时11年的艰辛,《太平天国战争史》全书四卷,基本完成,有200余万字。这时,崔之清由于学术成果众多,已晋升为教授。根据茅家琦先生建议,改由崔之清教授担任《太平天国战争史》全书主编。他再次对全部书稿进行修订与二次统稿,又花费了近1年时间,至1991年秋完成。在此以后的数年间,崔之清教授根据他参予写作茅家琦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通史》的心得与经验,以及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全书又进行多次审视与修订。直至1999年夏,南京大学为加强学科建设与迎接百年校庆,要推出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将此书甄选立项,崔之清教授又对全书文稿,作了一次“齐、清、定”的工作,才于2002年5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就这样,这部书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历时20余年,修订、统稿数次,至21世纪初,才得以出版;又历经近20年,此书再次经修订增补,于最近再版,其用力之勤、写作之认真、严肃与艰辛,值得学术界效法与提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崔之清教授等历时40年的认真而艰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开《太平天国战争全史》这四卷增订修补新版本、2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细读,立即感到一股浓郁而又清新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史料丰富而新颖,论析精辟而深刻,语音朴实而流畅,读之令人振奋,令人清醒,甚至时时令人陶醉,击节赞赏。

    笔者初读之后,有下列几点最为强烈的印象。

    第一,《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增订修补新版本,以太平天国的战争史作为研究的课题,就是抓住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核心与主体,具有极重要的史学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政权。从1850年秋金田团营发动武装起义,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再到1868年1月太平军余部覆灭,太平天国的历史自始至终都是血与火的战争史。太平天国存在的每一天,几乎都有规模大小不同、性质不一的战争。战争及其成败,对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与衰亡,对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人物浮沉荣辱、经济起伏、文化建树、外交得失等等,都具有直接的与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本书史诗般地展示与分析、评价太平天国18年的战争史,就是抓住了太平天国史的核心与灵魂。从太平天国波澜壮阔、曲折起伏的战争史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及中外关系的复杂内容与曲折发展,选题意义十分重要。以往的“太史”研究著作成果颇多,但专门而系统、详细地研究太平天国战争史的著作尚不多见。只有罗尔纲、简又文、郦邨等少数名家有太平天国战争史专著问世。这些著作固然史学功底深厚,在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考证与论述的详实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无可讳言,由于时代的限制,无论在研究的广度,还是在研究的深度上以及史料的进一步发掘上都有一定的局限,尤其在对战争史的研究方法上,还囿于中国的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增订修补新版本在前辈史学家的成就的基础上,将太平天国战争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目前国内外太平天国战争史研究的新水平。

    例如,本书在对太平天国18年战争史的陈述、展示、分析、评价上,既有对整个太平天国战争史的整体展现与宏观分析,又有更多的对各个具体战役的具体描述与细致分析;既有太平军对清军的血与火的武装斗争,也有太平军对外国“洋枪队”的刀光剑影的拼杀;既有对敌对双方上层战略战术指挥的分析,也有对双方官兵在战争中表现的评价。篇幅宏大,巨细无遗,分析深入,评价合理。尤其是作者将整个太平天国战争史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描述与分析评价,更具匠心与特色:一是从宏观视角考察,着重把握18年的战争全局,探讨敌对双方最高层的战略指挥意图、目标、演变、特征及彼此互动过程,并从战争实践中评判双方领导集团的战略指挥对战争全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二是从中观视角考察,着重把握各战区战场的战局,包括一些跨战区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探讨敌对双方在这些战区战场上的战略互动,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目标、战略演变、特征以及它与全局战略指挥之间的关系,评判双方战略实施的利弊得失,分析双方战略互动对该战区战场战局与战争全局产生的复杂影响;三是从微观视角考察,对每一个具体战役乃至战斗,包括一些历来为史家不甚重视的次要战场与小规模战役、战斗,也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与论述、评判,在时程上具体陈述逐日的军事行动与双方的互动状况、战场态势的变化发展,并分析、评判双方的成败得失及其对战争全局的影响。这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论述与评判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不仅方法独特,视角新颖,别出心裁,而且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全史”真正做到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与评判。这样的研究功力与写作成果,不仅在“太史”研究中,就是在目前中国整个史学研究中,也是不多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本著作定名为“太平天国战争全史”,而未称“军事全史”,这是因为作者明确地认识到“战争史”与“军事史”的联系与差别。较之“战争史”,“军事史”涵盖的内容要更为广博,不仅有敌对双方的战争过程的论述与评判,还应包括敌对双方的兵制、兵力、武器、装备、后勤、军事外交以及战争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等等更多方面的内容。作者将本著作定名为“战争史”而非“军事史”,固然表现了作者研究的重点范围与重要特色——专注于研究太平天国战争的战略、战术、战场、战役等等,而没有或很少涉及太平天国军事史的其他方面,但也显示了作者研究与写作的踏实严谨与实事求是的可贵学风。这很令读者钦佩。

    第二,《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增订修补新版本,在史料的挖掘与运用上有重要的突破,取得了前辈史学家未能达到的新成就。

    众所周知,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史料的挖掘、整理、考订与精确运用,历来为中外史家所重视,以致有“史学即史料学”之说。但100多年来,前赴后继的前辈“太史”史学家们,在研究与撰著太平天国历史、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史时,所依据的史料,多依靠清廷官方在十九世纪中叶先后出版的《剿平粤匪方略》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文集、书信与奏折,再有就是一些有关的地方志、口碑与中外人士的回忆材料。这些固然都是研究太平天国战争史的重要材料,值得重视,但毕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也不够权威。如《剿平粤匪方略》,只是当时清廷在镇压了太平天国后,为炫耀清廷“武功”,从堆积如山的清廷档案中选择了一些有利于清方的档案文书编辑而成,在这过程中还进行了若干“加工”,因而使得史料既远远不够全面,也欠准确。曾、左、李等人的奏折与书信等,是“个人”在某一时刻、某一方面的文字记录,必然受到他们的立场、地位、观点、见识的影响与限制;而有关地方志、口碑与中外人士的回忆材料,更多是事后调查与追忆,差错与不准确在所难免。这些都需要我们史学工作者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与核实。特别是这些史料不可能完全覆盖整个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与全局。因此,要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太平天国的战争全史,必须挖掘、整理与运用当时敌对双方最高层掌握的全部档案史料。但由于战争的结果,太平天国方面的核心档案史料几乎已全部化为灰烬、荡然无存;唯有清廷最高层当时掌握的这场战争的全部档案史料还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但由于档案数量巨大,整理艰难,再加上历史条件限制,因而以前的几代“太史”学家们都没有也不可能去利用这些弥足珍贵的故宫史料进行研究与论著。这就必然给他们的研究与论著带来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崔之清教授适逢时代的机遇,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与学术研究繁荣的新时期。他在19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读“太史”研究生时,在广泛阅读当时已出版的“太史”史料的基础上,又于1981年春夏,有机会赴北京进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用数个月的时间查阅与研究了保存在这里的大量的、几乎是全部的清廷宫中与军机处的有关太平天国战争史的资料,这里既有清廷前线督、抚、将、帅,从李星沅、向荣、徐广缙、周天爵、赛尚阿、郑祖琛,到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再到何桂清、沈葆桢等人的大量奏报,清廷咸丰、慈禧(同治)的上谕与朱批,以及清军机处的录副奏折,还有清廷缴获的太平天国方面的各种军事文书档案等等,真是应有尽有,全面而又系统。崔之清教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支持下,在当时复制了这弥足珍贵的全套档案资料缩微胶卷带回南京,并第一次以这些清廷档案为主体对太平天国战争史进行研究,不仅填补了许多史学研究资料的空白,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许多差错,澄清了若干史学疑案,而且使自己对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研究更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思路,深化了认识,使太平天国战争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学术层次。这是《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又一重要特色,也是“全史”能够取得学术创新的基本前提。

    第三,《太平天国战争史》增订修补新版本,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上,有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根本性的变革与改进。

    史学研究,不仅要挖掘、整理、考订出尽可能多的准确而详尽的有关史料,还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与先进的研究方法。这对研究时间跨度长、史料丰富、纷繁复杂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全史,尤应如此。但我们检视前辈史学家撰著的有关太平天国战争史的著作,就会发现他们多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太平天国战争史,运用实证与陈述的方法,厘清各个战场、各次战役的过程,进行就事论事的分析评述,很少运用近代军事学理论与军事分析法以及军事统计学、军事心理学、军事后勤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样研究的结果与写成的论著,固然战史脉络清晰,过程完整,也有胜负得失的评判,但受制于陈述史学的框架,难有较大的创新与学术层次的提高。作为新一代“太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崔之清教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太平天国战争史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勇敢的探索与革新,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为了提高自己对太平天国战争史的研究水平,重新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理论,还认真学习了近代世界上一些有关战争理论的权威著作与最新成果,如中国的《孙子兵法》、德国克劳塞威茨的《战争论》等,尤其深刻钻研了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使自己的军事理论水平与军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研究战争史的作者,虽不能要求成为军事家,但必须熟悉军事理论与方法,才能使其研究成为跨学科的探索,才能更加深刻而精辟,研究也更具有专业性。崔之清教授学习和熟悉了军事理论与方法后,就将军事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全史进行跨学科与新视角的研究,突破了中国传统陈述史学的框架,对敌对双方的战略指挥、战役部署、战术运用等方面,从军事学的视角作深层次的学理分析,产生了诸多新的认知与学术创见,大大提高了太平天国战争史研究的学术层次与学术水准。这些都是前辈史学家囿于传统的陈述史学方法所难以企及的。

    例如,本书中由崔之清教授亲自撰写的金田起义与1856年太平军一破江北、江南大营这两场重大战役,就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这两个战役在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意义重大,但由于资料不全、事件复杂,历来史家论述不一。本书首先对一些重要史料与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考辨与分析,提出了令人心服的新见解。如金田起义的过程历来语焉不详,本书作者考证了准备、团营决策及实施、计划起义(扯旗)时间、实际战事与决策的变化,等等,翔实可信,再现了金田起义的历史真相;又如金田起义后的战略方向,历来有不少史家认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一开始就确定了进军南京的战略方向,但崔之清教授依据现存的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细致辨析,逐一考证了上述论者的三条依据的不确,然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太平军虽然在起义之后,采取过数次军事行动,但都没有什么长远和明确的战略发展意图。……洪秀全等不仅没有进军南京的战略方向,也看不出他们有其他的战略发展意图。”对这些重要史料与重要事件的澄清,为太平天国初期战史的论述奠定了真实可信的基础。

    但更为可贵的是,本书作者在精确严密地考订了基本史实,厘清了这两场战役的全部进程以后,又从军事学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对这两场战役进行了新的观察与思考,进行战略、战术得失与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了许多为前辈史学家未发的创新见解。像本书第一卷第706页《太平军初期战略战术之考察》,对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到攻占南京这约3年期间的军事战略、战术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分析评判:在战略指挥及其演变上,归纳为“从金田到永安之单纯防御战略”、“从永安到南京之积极运动战略”,分别指出了其成功与缺陷;在战役指挥及战术特点上,分别分析了太平军初期军事行动的三种类型即防御战、运动战(包括突围转移)、攻坚战在战役指挥和战术上的特点与规律性,以众多事例说明与论证各自的优劣成败,使读者读后不仅知晓了太平军初期三年战史的来龙去脉,而且掌握了太平军初期军事战略与战役指挥、战术动作等的内容、特征及其优劣得失,既增长了太平天国战争史的知识,又学会了从军事学角度考察、分析太平天国的战争史。读者从本书中明显感到“太史”的研究学术层次已有根本性的提高。这既是对前辈学者研究的超越,又为未来的“太史”研究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崔之清教授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增订修补新版本,还有其他许多成就与优点,如篇幅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密,语言朴实而流畅,等等,限于篇幅,恕我不一一分析列举了。

    当然,《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增订修补新版本,作为一部必将传世的长篇史学巨著,千虑之下,难免“一失”。例如,此书称“太平天国战争全史”,详尽而生动地论述了太平天国18年几乎全部的战争与战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全书竟没有一幅配合文字的战争示意图,包括战略示意图与战役示意图;同时也没有编制一份简明的战史史事日志作为附录。这就必然给读者了解与评判太平天国战争史全过程与各次战略行动、战役进行及其成败得失带来一些困难,只能“纸上谈兵”与“脑中遐想”了。因为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地图与日志对展示战争、战役的全过程与揭示历史的规律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历来为史学家所重视。也许本书作者认为以前曾出版过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与郭毅生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读者尽可查阅,本书就从简了。殊不知战争图示与战史日志是一本详尽可靠的战争全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与替代的。即使为读者阅读方便计,也不应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再去查别的书。更何况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是在民国时期出版,郭毅生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也是多年前出版,一般读者难以寻觅;而且郭廷以等人的著作是多年前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研究的深入,史学界已发现其中有不少讹误,崔之清教授正可作一番修订,岂不善莫大焉。还有本书冠名为《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专注于研究太平天国战争的战略、战术、战场、战役等等,而没有或很少涉及太平天国军事史的其他方面,如兵制、兵力的来源与训练、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以及战争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等等,这固然表现了作者学风的踏实与严谨,但战争与上述军事的其他方方面面毕竟有着极其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希望作者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扩大研究面,在不久的将来写出一部完整的太平天国军事史,出版一部更加完善、精美的太平天国史学著作,把我国的“太史”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我翘首以待!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