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中央电视台到桂平金田拍摄历史电视剧《太平天国》。图为《太平天国》剧照。 (梁春明 摄)
桂平市紫荆镇木山村瑶族业余文艺队在金田起义旧址表演节目。
1986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5周年国际研讨会在桂平召开。图为与会代表受到热烈欢迎。
桂平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丰富多彩,特色文化不少,首屈一指的就是海内外影响深远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中国人喜欢寻根,特别是文化寻根。金田村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策源地与革命摇篮,也是桂平特色文化的根。文化之旅,也是寻根之旅。
精彩神奇的传说
金田村的犀牛岭中,有一株小榕树,小榕树下有一个岩洞,这个岩洞就是犀牛潭。据金田村的老人世代相传,每隔60年,犀牛潭里就会出现一次“犀牛戏水”,只有“有福气”的人才能看到。
在洪秀全到来之前,金田村人都说本村的韦昌辉梦见过犀牛。据说韦昌辉小时候,每年夏天,都和村里的孩子们到犀牛潭游泳。一天中午,韦昌辉找不到同伴,就独自一人去潭里游泳。刚游了一会儿,发现有一头水牛也在潭里游来游去,韦昌辉就骑到牛背上,居然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岩洞,洞里有各种各样的钟乳石形成的奇形怪兽。从此,犀牛潭真有犀牛的消息迅速传开,金田村人认为韦昌辉是个有福之人,潭边的洞口就是“龙穴”。过了不久,韦家便找了个吉日,将祖宗的骸骨安葬在岩洞里,希望祖宗保佑韦家出个读书人,光宗耀祖。韦昌辉家发迹后,金田村人认为那是韦家祖宗显灵,都羡慕韦家过上了好日子。那时候,韦昌辉根本没有起义的想法,也没想到他的日子会一天天地向一场起义走近。
一天,金田村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洪秀全。洪秀全从小就有一股“牛气”,他从广东来贵县投亲,由贵县的表哥带到桂平金田村,认识了韦昌辉。洪秀全在金田村看到了希望,这希望就是犀牛的神话和传说。那时候,金田村人崇拜犀牛,把犀牛当神,在犀牛潭一年一小祭,五年一中祭,十年一大祭。小祭用鸡、鸭,中祭用牛,大祭则祭品多,人也多。
洪秀全到犀牛潭之时,正遇上金田人的十年一大祭。有个小孩子不小心掉落潭,有人说是大祭时,犀牛要吃人,所以吓得人们不敢下潭救人。这时候,洪秀全来了,想都没想就跳下潭。以前,下潭的人几乎没有生还的,而下潭的洪秀全,居然活了过来。洪秀全一方面拯救了祭犀牛的孩子,另一方面也拯救了他自己。金田村的富户韦昌辉从外地人洪秀全的身上,似乎看到了犀牛神的化身,决心帮助洪秀全成就一番功业。这番功业,就是震惊中外的金田起义。
自然美味的餐饮
起义初期,义军吃的是金田本地产的淮山与金田有名的红粥糟。淮山呈条状,色洁白,粉幼细,味淡,性温补,既可入药,也可作副食品。红粥糟炒猪大肠,用本地话来说,“吃到耳朵丢掉”,说得夸张了点,但不失为美味佳肴。此外,还有香辣糟、田螺汤,以及狗肉。
香辣糟用糯米饭、酒饼、指天椒、牛角椒制成,一般家庭都制有几瓮。还有的家庭将经过加工的豆角、木瓜、萝卜、菜头、黄瓜、蒜、姜、空心菜梗等做料,制成各色香辣糟,用来送饭送粥,或当作佐料配制宴席佳肴,令人食欲大开。
田螺汤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首先将买回的田螺放在有铁性物的清水中养数天,每天换水两次,让其肚内杂物全部排掉。下锅前,先用刷子将附在外壳的青苔及泥渍洗净,然后剪去田螺尾部尖端,置锅内以过面水煮沸,将螺捞起,剥掉螺盖,以利油盐、配料进入螺内。开始先用猛火炒田螺,加少量油、盐、酒以除去腥味,再投入姜片、桂枝以及猪骨汤同煮。起锅前,再放少许油、盐、蒜泥、辣椒、紫苏、毕迟或假蒌合炒片刻,吃时再配上螺汤。田螺肉脆爽口,汤鲜味美,别具一格。
那时候,金田起义军吃得最丰盛的应该是狗肉。本地人对狗肉的吃法很多,花样不同,风味各异。或红烧、红扣,或清炖、白切,或生焖。狗肉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入药疗疾的效用。《普济方》说狗肉“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本草纲目》载,狗肉能滋补血气,专走脾肾二经而瞬时暖胃祛寒,“补肾壮阳,服之能使气血溢沛,百脉沸腾。”
吃是人的本性,也是生命根性。在金田起义的策源地上,吃出朴素、吃出生态,而不是奢侈浪费。
别具一格的民歌
金田起义民歌,是用地方的两种语言演唱,一种是金田的白话,另一种是客家话。这些民歌在金田村老百姓中流传,成为他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有关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民歌很多,下面简单摘录几首:江中小艇跟大船,地上农友跟秀全;捉得清妖狗向荣,放些八角炖一盘。//天上有颗北斗星,地下有个杨秀清;穷哥穷叔跟他走,晚间无火也光明。传承人:罗家环,采录人:韦耀球(1982年采录于金田彩村)。
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有冤难申,无处可申。狗入穷巷,迫着咬人;顺天行道,扭转乾坤。传承人:徐先安,采录人:刘经元(1978年采录于桂平金田)。
天国旗,飘又飘,穷哥穷表直起腰,先打金田出江口,攻下浔洲再吃朝。传承人:罗亦瑞,采录人:韦耀球(1986年4月采录于金田彩村)。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冇使慌,冇使慌,米缸放在皇帝仓。跟着洪杨打天下,清朝皇帝轮我当。传承人:罗杏波,采录人:何毅斌(1975年采录于桂平金田)。
原始的民歌,植根于底层,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金田起义民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刚柔相济的舞蹈
金田起义有极强的宗教文化浸润,于是有了典型的《天国女兵》和《天国锣鼓》等这样的舞蹈。《天国女兵》与《天国锣鼓》,一个是女人的舞蹈,一个是男人的舞蹈;一个纤细,一个悍然;从性别上和历史上来说,女人不应该当兵,战争让女人走开,偏偏女人走向战争,在战火中得到洗礼,一边针线,一边刀枪,由弱变强,脱胎换骨。
《天国女兵》的前身,是瑶族的《出兵舞》与《收兵舞》。《出兵舞》是瑶族人民在许愿、还愿,以及盘王等祭祀活动中所跳的舞蹈之一,通过练兵练武,模仿动物等动作,赶鬼驱邪,保一方平安,为人们祈求太平安乐生活。《出兵舞》的主要动作是“吸腿单跳”,有控制地“吸腿起跳”与“横步单跳”,表现了瑶族人民开山劈岭的勤劳与勇敢,以及改造自然与战胜自然的精神。《出兵舞》主要表现“出”,《收兵舞》主要表现“收”,均以跳动为基调。
《天国锣鼓》是男人真正的舞蹈。这种舞蹈队形特别,一会儿纵队,一会儿横队。中间一只大锣鼓,周围环绕小锣鼓。跳到最后,只有大锣鼓响着,其它锣鼓停下,所有的锣鼓手双膝跪下,向大锣鼓朝拜,像朝拜家园和炊烟。在《天国锣鼓》中,锣鼓是主角,通过锣鼓的节奏表现强悍勇猛,节奏越有力,士气越高涨。
旧址建设的遐想
随着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红色旅游景区项目的规划建设,金田以及金田起义,又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如何把这一项目开发好、建设好?笔者认为,文化是根本。
金田村位于桂平市的北部,距桂平城区24公里,处在桂平北区六个乡镇的中心位置,桂平至金田和平南至武宣两条二级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问题是现在觉得路越走越小,更没有突出“金田”这张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名片的作用。如果从桂平城区到金田村,建设一条金田大道,直通金田营盘,这样,外地人到桂平,不用问人,就能直达起义旧址。
游人到了金田,有生态的餐饮、有朴素的起义民房住,还要有休闲与娱乐。犀牛潭可作为休闲的游泳池,或者供人钓鱼。练兵场,白天可以让人学习练兵,锻炼身心健康,晚上可以举行文艺表演,以金田起义为主题,采用舞蹈、小品、民歌等形式,充分展示金田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离不开姓氏与血亲,金田像姓氏的符号,它是太平天国的根,也是文化的根。洪秀全姓洪,石达开姓石,冯云山姓冯,韦昌辉姓韦……姓氏寻根,也是文化寻根。这样一来,必然给金田起义策源地带来旺盛的人气。
此外,还可以用五十六个民族来命名,仿照起义当时的建筑,修建房舍,彰显民族的热情好客。女服务员,可以着一色的天国女兵服,让人置身历史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行千里,心中仍然记挂着故乡,古今多少游子,永远无法抹去思乡之情。“太平天国号”,就是一趟列车,硬座或者卧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文化的游子。营盘是太平天国的故乡,也是文化的故乡。寻根之旅,是游子让身体和心灵都有一个最温暖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