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全州战役由攻城战和蓑衣渡血战组成。
一、全州攻城战
1852年4月中旬,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后,“由小路过牛角、瑶山,出马岭,上六塘高田、围桂林。”[2]桂林城坚敌众。太平军围攻一月不下,便撤围,“由灵田圩袭陷兴安”,[3]并继续北上。在沿途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数万太平军势如破竹,迅速进入全州境内。
当时,全州的新任知州曹燮培闻知太平军进入州境,大为恐慌,匆忙抓募壮丁300余人,昼夜训练,并苦苦挽留前任知州瑞麟共守全州。刚好湖南宝庆协都司武昌显率兵500人路过全州,驰援桂林,因全州形势紧张,被曹知州挽留驻守。这样,全州城的兵力共约千人,守城官吏就是曹燮培、瑞麟、武昌显3人。守城官兵虽少,但城防比较牢固;城墙都用青石固砌,高达1丈5尺左右;城墙上每隔30步就建一小房,可容10人,炮楼林立;城外有护城河,而且东南方面临湘江、罗水,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
5月24日,太平军抵达全州城下,守城清军发炮乱轰。洪秀全、杨秀清令3000多太平军将士,三面包围全州城,发起了激烈的攻城战。由于城高墙厚,加上曹燮培令城中居民熬煮桐油、松脂、大粪等高热脏物,向用吕公车、云梯攻城的太平军将士浇泼,一连数日,太平军伤亡甚大。清《贼情汇纂》记载说:“守城歼‘贼’最多,则莫过全州之桐油糜淖……‘贼’中至今谈之,尤切齿股栗。”[4]太平军见强攻州城不下,便决定采用独创的“掘地攻城术”攻城。正当为选择何处“掘地”(挖地道)犯愁时,一个自称曾是瑞麟幕僚的全州人来到了洪秀全的营帐中,献出了全州城的布防图。洪秀全见后大悦,决定选在防御相对薄弱的西门掘地攻城。于是,在这个幕僚的引导下,一家民户主动让出了自己简陋的住房,让太平军的“工兵”从这里开挖通向城墙的地道。为鼓励和掩护躲在民房内挖地道的将士,洪秀全亲身率军在西门外江西会馆(今城关完小侧门)安置大炮,轰击防守西门的清军。经过数日挖掘,在6月3日午时左右,地道挖成,太平军用棺材装上16担火药,推入地道,点燃引线,轰然一声巨响,一举炸塌了西门城墙,太平军将士们如潮水般地攻入州城。据《平桂纪略》载:“火发城崩二丈余,秀全率部攻入城中。”[5]清军千总叶永林、把总张之福、前知州瑞麟等当场毙命。
太平军攻入州城后,惩治贪官污吏,斩杀恶霸地主;安抚黎民百姓,赢得全州人民的拥护,很多人加入太平军,革命队伍更加强大。据《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资料汇编》说:“太平军破城后,州官曹燮培躲进东门义仓底,被搜出来杀了……太平军围攻全州城,头天破城,第二天午时,下令封入。”[6]当时,太平军依例处决了知州曹燮培、都司武昌显、参将杨映河等清地方官吏30多人,团部黄建极率100多人夺路逃走。太平军终于夺取了全州这座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古城。
但是,沿路“追剿”太平军的余万清、刘长青率领的清军很快集结到了离城十里的太平铺、鲁板桥,楚军悍将江忠源也率部抵达城外富塘铺一带,清将和春亦统兵至全州附近。全州城处于清军的包围之中。面对紧张的形势,洪秀全与众将商议,“欲窜回广东,杨秀清原籍湖南,熟悉楚省形势,力劝赴楚。”[7]洪等深然之。因此,太平军在城内休整3日后,兵分水陆两路,撤离全州城,向湖南进发。6月6日,水路大军顺流而下,至蓑衣渡口,与在此设防的清军江忠源部展开了一场更加惨烈的血战。
[参考文献]
[1][7]清朝肖盛远.粤寇纪略(卷三)[M].92,168.
[2]李秀成自述[A].太平天国文书汇编[C].428.
[3]民国灵川志[M].全州文史[Z].(二)103.
[4][11]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十一)[M].167.
[5]平桂纪略[Z].全州文史(二)[Z].98.
[6]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资料汇编[M].全州文史[Z](二)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