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当中能称得上政治家的只有两个人,前期是冯云山,后期是李秀成。冯云山为太平天国接生,而李秀成呢,则是为太平天国送终。
而我今天主要 要讲的是太平天国后期优秀将领李秀成。李秀成出生于广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艰难。
1849年,李秀成二十六岁,他加入了拜上帝会。
2年后,也就是1851年初,拜上帝会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组成的领导集团经过多年筹备后,在广西金田村发动了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
同年 3月23号,洪秀全在广西登基称太平王,后改称天王。建国号“太平天囯”,起义军成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并颁布简明军律。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然而李秀成错过了洪秀全3月东乡称王的盛典,刚刚赶上了9月永安建制的正规化操作,这一切的繁华都和李秀成无关。9月份参军的他,只需背熟十款天条,坚耐威武,放胆诛妖。
李秀成的这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奋斗史,他是从最底层圣兵开始做到一代忠王的,是典型的艰苦奋斗型的选手。他还有一个超级粉丝就是梁启超,梁启超曾经说过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二李都是近世之人豪,曾国藩、左宗棠他们评价太平军将领的时候,往往要加上狡和猾这样的字眼,但是他们提及李秀成始终会以正大光明的大将来评价他。
1851到1853年太平天国迅速发展,一路从金田打到南京,
并宣布定都金陵,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当时的咸丰帝命令南北十省40余名在籍官员办团练,办得最成功的就是曾国藩创立的湘军。
1856年天京事变中,三王被杀,翼王因被怀疑而远走,太平天国由此走向衰弱。“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遭到了严重挫折。在“朝无佐政之将”的情况下,李秀成进入了领导核心。
翼王远走前,李秀成极力劝告洪秀全,要“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李秀成的犯颜直谏,惹恼了洪秀全,将李秀成一度罢官。到了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击败湘军,获得了三河大捷。
在这之后,李秀成被敌人奸计陷害,妻儿被挟持。自己仍然困守浦口。内无军饷支兵,外无援兵相救,但仍坚持与清军进行艰苦的战斗。李秀成的勇敢作战和忠贞不渝的表现,解除了洪秀全对他的疑虑。洪秀全亲书“万古忠义”四字送给李秀成,并晋封他为忠王。
1857年6月清军重新组建的江南大营在当年年底,一举攻下了镇江。还挖掘一条深宽大壕,在天京城外,绵延一百多里长,使人称为万里长壕。
李秀成采用了一种围魏救赵之策。1860年3月19日,李秀成率部突袭他们粮饷的供应地杭州,当清军增援部队赶到时,李秀成却早已返回天京。在天京的战场,派其余将领兵分五路环攻江南大营。
李秀成说,“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先须连万心而作一心” ,这战是由李秀成亲自组织,带领,并最后获得巨大成功的一战,就连曾国藩都说,这战是李秀成的“最得意之笔”。陈玉成、李秀成两人同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军只视陈玉成为劲敌,根本不把李秀成放在眼中。李秀成也承认这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直到二破江南大营,李秀成才声名鹊起。
二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再率大军东进,直取苏州、常州和杭州等富庶地区,忠王李秀成就此成为苏州的新主人。李秀成来到苏州之后,展示了他才华当中更强大的另一面,他在这里大施仁政,狠抓经济,后来,1862年10月,深谋远虑的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让城别走“的建议。但此时的洪秀全断然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
可惜好景不长,清军和洋人联合起来,甚至组织了洋枪队来打压太平军。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围要塞尽失。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
李秀成在洪秀全晚年时表现了一种大将风度,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独立支撑太平天国,一直支撑到1864年。1864年7月19日晚上,李秀成为了保护天王洪秀全留下的儿子,李秀成告别了家中的老母和妻儿,带着残留的一千多士兵,选择了最危险也是最安全的太平门,从被围成铁桶的天京城成功突围出去。
虎落平阳的的李秀成被饥民发现,他们豪不客气地瓜分了李秀成的财务,然后向湘军告密,农民起义军的一代忠王就这样栽在了另一群农民的手里,有人曾劝他剃发,换装逃命。李秀成说,我为大臣,国破主亡,若不能出,犹死而已,说我出不去,我就死而已,若果有命能出险,如果我还能有命能出险,难以见我官军,我把头剃了,如果我突出去了,我拿什么脸去见我手下的官兵。李秀成7月22日被俘,8月7日被处死,在这十多天的时间里。读书不多的李秀成每日以六七千字的速度,完成了《李秀成自述》,这是一篇无比珍贵,但是也给他带来巨大争议的文章,他回顾了自己的起义经过,记录了太平军的重大事件,总结了导致太平天国毁灭的十大错误。同时他也在自述当中流露出,没有遇到良主的感叹,赞美了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指出湘军招降太平军的十大要领。李秀成被处决的时候42岁,命运的结果实在有些糟糕,但面对这样的结果他自己呢,并没有太后悔,他只是慨叹,人事已尽,死可无憾。如今,一个农民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永恒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