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太平天国各王以互相杀戮告终,是必然之事(上篇)

时间: 2016-09-18   来源:南方网   作者:朱从兵
  • 文 | 朱从兵(作者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专治太平天国史、中国铁路史、中国近代经济史,著有《太平天国文书制度》《太平天国文书制度再研究》《上海小刀会起义与太平天国关系重考》等。)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集团由天王、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组成。名义上,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是太平天国的君主。东西南北翼五王是天王可以称“胞”的领导成员,东西南北四王为军师,相当于太平天国的政府首脑。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据有代天父、天兄传言的权力;南王冯云山为上帝会的创立者,早期是与洪秀全并称的上帝会领导,后来地位仅次于东王、西王;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是最后进入领导集团的,东王可节制西南北翼四王。

    因此,太平天国前期领导集团的权力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天东西南北翼—天东西南北—天东西南—天东西—天东—天”的纵向层级。随着南王、北王相继去世,这个纵向层级顿变为“天东北翼—天东北—天东—天”,使东王的权力失去了制衡,代天父传言的东王日益骄横起来,他与其他领导成员特别是天王洪秀全的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1856年9月2日凌晨天京事变的爆发。

    上篇

    洪、冯、杨、萧构成上帝会最早的领导集团,为了制衡杨、萧,洪将韦、石引入。洪秀全东乡称天王,保留最高地位,但杨、萧却超越冯,确定了太平天国前期高层的基本权力格局,“五军主将制”的建立,就是这种权力格局形成的标志。随后的“四大军师制”和封五王诏进一步理顺了领导集团成员相互间的关系。永安分封不久,冯、萧相继战死,稳定的权力结构失去平衡,再无人可以制衡杨秀清。

    有事聚商 得计便行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四次科考失败大受刺激的洪秀全,受基督教小册子《劝世良言》启发,结合自己曾做过的“升天异梦”,创立主张黜邪崇正、斩邪留正、敬拜真神皇上帝、反对偶像崇拜的上帝教。因在家乡广东花县一带传教效果不甚理想,他与最早入教的冯云山一起赴广西贵县等地宣扬教义,吸引了部分乡民信众。1844—1847年间,洪返回花县著书,充实上帝教的理论,冯则深入贫苦烧炭工聚居的桂平紫荆山开辟根据地,组织上帝会,奉洪为教主,建章立制。冯的最初努力,奠定了洪、冯二人在上帝会的领导地位。

    1847年,洪秀全到紫荆山区与冯云山相会。随后两人带领上帝会会众展开捣毁神坛庙宇的斗争,引起了地方乡绅的忌恨和不满,冯云山先后两次遭到地方官府的拘捕。第二次被捕后,他在狱中患病甚重。1848年3月,洪秀全返广州设法营救。冯是紫荆山上帝会的直接创建者,在会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身陷牢狱,自然引起会众们极大的愤慨和不安。洪走后,会众以“科炭”(每卖出百斤炭就抽出部分炭钱存起来)集资,向官吏和差役行贿,救出冯云山。冯赶回广东,谋与洪秀全会晤,两人几经辗转,直到1849年2月之后,才在家乡花县再聚首。

    正是在此期间,由于冯、洪脱离紫荆山上帝会会众,会众中一度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1848年6月,以耕山烧炭为业的杨秀清借用民间“降僮”的方式,伪托天父下凡传言,态度严厉而肃穆,揭发上帝会的“叛道者”,劝人为善。同年10月,“自耕而食,自蚕而衣”的萧朝贵步杨秀清后尘,也以同样的方式,伪托天兄耶稣下凡。他们借此安定了众心,稳住了局势。

    当时在上帝会内部,伪托“有神附体”传言的,并非只有杨秀清、萧朝贵两人,对于多人的“传言”,上帝会的兄弟们都做了记录,但只有杨、萧的传言得到洪的认可。洪秀全认定两人的传言“一部分是由上帝而来”,而其他人的传言是“为魔鬼附身而说的”。作为上帝会公认的领袖,他的判定授予了杨秀清、萧朝贵分别代表天父、天兄发号施令的权力。从此,天父、天兄被杨、萧引到凡间,附在他们身上,成了可以根据其需要,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至高权威,而洪秀全反居次要地位。上帝会的实际领导权,逐渐由洪、冯向杨、萧转移了。

    在权力转移之初,杨、萧的“传言”还是极力维护洪、冯权威的,如杨代天父传言说:“众小尔要一心扶主,不得大胆。”萧代天兄传言说:“众小弟,要一心向紧秀全,扶起秀全也。”甚至洪问天兄“太平时军师是谁乎”时,萧代天兄答:“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俱是军师也。”冯云山作为军师,此时尚放在第一位。在杨、萧早期的多次传言中,如领导集体多人同时出场,列名顺序依然是洪、冯在前,杨、萧在后。

    洪、冯会合后,1849年5月,二人返回广西,一方面继续加强上帝教的传教工作,领导上帝会众与地方乡绅地主的斗争,使上帝会在各州县迅速发展,建立起桂平、贵县、平南、陆川和广东信宜等五大斗争基地;另一方面,他们也在考虑如何面对领导权力转移的问题,感觉到需要加强对上帝会的集体领导,以消弭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的影响。

    为此,洪、冯引进在上帝会中较有威望的韦昌辉和石达开、秦日纲等人加入领导层,并与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各依齿序,结成异姓兄弟,同尊皇上帝为父亲,耶稣基督为长兄,而洪秀全为二兄,冯云山行三,杨秀清行四,萧朝贵行五,韦昌辉行六,石达开行七。并约定“有事聚商于一堂,得计便行”。这样就将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结合起来,也是对杨、萧的有效制衡。在代天父、天兄传言时,杨、萧凌驾于洪、冯之上,但在世俗权力中,洪、冯在杨、萧之上,洪、冯的领导地位得以继续维持。

    杨萧联手 后来居上

    随着上帝会势力的持续发展,他们与各地团绅地主势力的冲突与斗争日趋激烈。而到1850年金田起义前夕,上帝会领导集团的内部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洪秀全虽然人在广西,而且深感“妖魔十分作怪”,但除了恳求“天父天兄大作主张”,大小事务悉听“天父天兄”主裁外,自己并无多大作为,只是说“有天父天兄在,小弟不敢大胆也”。他也意识到,所谓的天父天兄主裁,实际就是杨、萧二人主政,故他有“天下万郭都靠秀清、朝贵二人,岂有不做得事”的说法。虽然杨、萧以“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相慰,但上帝会的权力仍在继续向杨、萧倾斜。

    杨秀清一度利用“耳孔出脓,眼内流水”的毛病装聋作哑,宣扬自己受天父差遣下凡代世人赎病,以试探上帝会弟妹心肠。他居于幕后,不想理事,而由萧朝贵出面,代天兄传言,发号施令,指挥一切。这是杨、萧在金田团营前夜联合掌权、执行领导的特殊方法。这些情况表明,此时上帝会领导集团的权力结构并不稳定。

    团营是指各地的上帝会会众遵照动员命令,从四面八方向桂平金田村集中,它是誓师起义的第一步。杨秀清“病愈”登场,坐镇金田,主持团营,掌理军务,而韦昌辉家则是谋划和指挥团营、起义的大本营。至1850年12月底止,除广东信宜一支队伍没有到达外,其他各路人马都已完成团营任务,并且按照上帝会大本营的要求编立营伍,驻扎待命。各地会众聚集到一起,最为迫切的是加强对会众的管理,团营之后各方面的管理制度是由洪秀全、冯云山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冯为此做了大量文书工作。

    上帝会众金田团营引起了地方统治者的恐慌,他们决定集中兵力进攻金田,洪秀全、杨秀清迅速动员会众万人,分兵数路,埋伏在金田外围各地,于1851年元旦取得了金田蔡村江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上帝会男女。为了加强对队伍的约束,洪秀全颁布了五大纪律诏:“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协力,不得临阵退缩。”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值洪秀全38岁生日,上帝会众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誓师起义了。洪秀全将编立起来的上帝会会众队伍称为太平军,以“太平”命名所要建立的国家,把国家的领导中心称“太平天朝”,自称“太平王”。金田起义意味着与清朝政府你死我活的政治对抗,也意味着更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开始。起义之后,太平军移营大黄江口,西出武宣县,洪、冯亲身督战,三里圩大战告捷,群情欢呼。3月23日(咸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平王在武宣东乡正式“登极”,改称天王,封立幼主,并更号“太平天国”。

    为了适应战事的需要,洪秀全又建立“五军主将制”,以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这一新制度实际上提高了杨秀清和萧朝贵在权力格局中的地位,他们正式超过冯云山。所以,杨秀清对洪秀全改称天王亦表赞同,承认要维护天王的权威,他对全体太平军将士代天父传言说:“众小尔们要一心扶主,不得大胆。我差尔主下凡作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

    洪秀全登极和“五军主将制”,确立了太平天国前期领导集团基本的权力结构。

    永安分封 一枝独“秀”

    洪秀全东乡登极后,太平军北击象州,回师紫荆、金田,分前、后两军驻扎。洪秀全以紫荆山茶地为中心,在冯云山、石达开的协助下,分兵于猪仔峡、双髻山、花雷村和大坪村等地设防固守,严防武宣、象州西北两路,是为后军。杨秀清以莫村为总部,在萧朝贵、韦昌辉、胡以晃等的协助下,于新圩、盘龙、安众、金田等地扎营,控制着思盘江与鹏化水之间的几十里平川,是为前军。

    在清军猛攻之下,猪仔峡、双髻山易手,紫荆山后路屏障洞开,1851年8月15日,天王洪秀全在桂平茶地发布移营诏令,并强调“此是前时行营坐营铺排如是,今宜听东王将令”。这一诏令,明确了太平军的编组情况和指挥关系,也表明:太平军领导核心的权力重心,已进一步从洪秀全向杨秀清倾斜。很快,杨秀清即公开以“军师”名义对外发布文告了。

    洪秀全当时设四大军师:左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前导副军师冯云山,后护又副军师韦昌辉。四大军师排除了石达开,某种程度上也是权力结构的一种变化。

    接着,因风门坳失守,太平军缺盐少粮、病伤增加的问题日趋严重,不得不东进平南。他们沿路挖断山梁,择险设伏,并在鹏化分军两路:左路军由洪秀全、杨秀清亲自统率,从鹏化、罗简至花洲,翻越枫木界,进入大同里;右路军由精锐战士4000余人组成,在萧朝贵、冯云山的统率下,从鹏化直入惠政里,一举占领思旺圩。右路军从思旺调出3000余人,与清军在官村展开决战,萧、冯临阵指挥,取得大捷后,改道东出,速趋大旺圩,与洪、杨会合,准备新的进军。

    官村大捷以后,太平军摆脱了长期遭受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集中大旺圩,重作部署,分水陆两路向桂林南面的永安州进军。以茶地移营时韦昌辉统率的右军调归前军,在萧朝贵的统一指挥下,与石达开、秦日纲、罗大纲等率领的精壮战士约4000人,组成机动能战的陆路军。以冯云山统率的后军与中军联合,率战士3000余人,保护老弱妇孺、全军辎重,从大同江而下,是为水路军。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与胡以晃均由水路前进。

    不难看出,进军途中多次分兵或分路时,领导集团注意到了领导成员的不同组合,从而实现既能相互制衡,又使各个高层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的目标。

    太平军以迅猛的进军,仅十日间,即于9月25日攻克永安州,取得了起义以来首次占领城池的大胜利。10月1日,洪秀全在万众欢呼声中坐轿入城。自此,太平天国起义从单纯的游移作战,转入武装斗争与政治建设并举的新阶段。

    12月17日,洪秀全以天王名义发布封王诏令,确认军师均可称王爷,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并以“羽翼天朝”为要求,封石达开为翼王。又规定“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刊刻颁行《天父下凡诏书》,“庶使通军熟读记心”,进一步确立了杨秀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和权力。

    洪秀全驻跸的“天朝”由永安知州衙署经过一番精心装点而成,杨秀清的东王府在“天朝”东侧的原捕厅署内,萧、冯、韦、石也都各有府第。杨秀清在肃奸防谍方面大显权能,萧、韦主要负责城西、城东的战防,冯云山则长于继续创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创制太平天历,以太平天国纪年,兑现了洪秀全“开创新朝”的宏图大愿。

    “西、南”崩塌 东王坐大

    太平军在永安的占领区毕竟过于狭小,战斗和生活的消耗较大,加上清军封锁持续加强,不久太平军内部就出现了军需匮乏的危机。而清军经过长期的运筹调度,已从桂林、雒容、桂平及广东各地汇集大批二千斤至八千斤的各式大炮,进入永安战场。

    1852年4月4日,天王洪秀全向全军发布了破围诏令。第二天,以罗大纲率领的精兵约2000人为破围先锋,全军男女顺利离开永安,途中痛歼清军,继续北上,4月17日午刻,前锋进抵桂林城外。太平军战力上装备上处于劣势,兵员又少于清军,无法对桂林形成全面包围并攻克之,5月19日深夜主动撤离北去,路经全州。太平军本无意进攻全州城,只是计划借助此地的水路交通之便,加速进军两湖。但南王冯云山率领的后路军行至城外白马庙、柳山尾时,城内凤凰山上的守军发炮轰击,冯中弹负伤。洪秀全、杨秀清闻报大怒,立即下令前队众兵将回师,血洗了全州城。

    6月5日,太平军从全州水陆并进,船只200余号,满载辎重、老弱妇孺,从湘江顺流而下,行15里至蓑衣渡。清军居高临下,集中炮火向船队轰击。冯云山在战斗中因伤势恶化,医治无效,死于军中。这位足智多谋、忠诚国事的元勋不幸牺牲,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领导集团中,四位军师已失其一,对杨、萧的制衡已有所缺失,导致太平天国前期权力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

    蓑衣渡受挫,洪秀全、杨秀清决定改由陆路前进,6月7日,太平军从全州向湖南挺进,6月12日,不战而克道州,随即又攻取江华、永明等地。虽然清军对道州形成“四面合围”之势,但官多怯懦之辈,兵皆“无律之军”,清军并不能对太平军发动像在广西那样频繁、激烈的进攻,太平军得以在道州驻留两月。在此期间,杨秀清力排众议,作出“专意金陵”的决策,得到洪秀全的肯定与支持,进军江南的主张战胜了转战广西的议论。

    1852年8月10日夜,太平军撤出道州,经宁远、蓝山等县而克嘉禾县城、桂阳州城和湘南重镇郴州城。为了贯彻杨秀清的道州决策,萧朝贵提出即攻长沙的建议,得到洪、杨的赞赏。于是,调拨精锐2000人,由萧直接指挥,从郴州出发,疾进长沙省城。9月12日,萧朝贵身穿黄袍,亲率牌刀手往长沙各处督战,忽被敌炮打来,正中胸膛,弹子穿身而出,几经抢救无效,死于长沙南门外军营。这位上帝会和太平军的重要领导者,天兄耶稣的代言人,遇战当先、英勇无比,他的牺牲是继冯云山战死之后太平天国又一重大损失。四位军师再失其一,只存其二。

    后来向江南进军时,太平军仍以杨秀清、萧朝贵的名义,沿途发布“奉天讨胡”“奉天诛妖”和“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等檄文,申述民族大义,号召有志者起义,这说明西王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性意义。西王的牺牲,对东王的权力又失一重制衡,也是太平天国前期领导集团权力格局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权力结构的纵向层级从此前的“天东西南北翼—天东西南北—天东西南—天东西—天东—天”转变为“天东北翼—天东北—天东—天”。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