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暴力的充分使用,决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战争论)。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战略后备等因素的较量,而且还是前线将帅们斗智斗勇的生死搏斗。古人云:“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强调了将帅对于战争胜负以致国家存亡的重要性。因而“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列宁也曾概括地表述了交战双方精神政治力量与将领能力对战争的重大影响,他说:“任何战争中,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情绪决定的”,“而最能使军队发挥作用和取得胜利的,正是从最高一直到最低的各级指挥官的这种努力,这种勤勉精神,竞争心和进取心。”作为战场上的“群众”们的首领,将帅们的素质无疑影响者战争的成败,主导着战略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分析太平军西征将帅的个人与整体素质对探究西征战略指挥颇有裨益。
纵观3年多的西征战史,太平天国前期主要将帅,除洪杨及北伐的将领外,几乎都先后投身于西征战区。据不完全统计,太平军前后有北,翼,豫,燕四王,16位丞相,12位职同丞相国宗,26位恩赏丞相和23位检点转战于天京上游的西征战区。由此可见,西征在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斗争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下面从20位西征主要将帅的基本情况着手,考察西征将帅们的素质
(所列依次为姓名/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官职/西征前军历)
石达开/20余/广西贵县/知识份子/左军主将,翼王/自金田起义以后一直参与军事
秦日纲/30余/广西贵县/识字无多/顶天侯,燕王/1851-1853年为天官正丞相,屡与清军接仗
胡以晃/40余/广西平南/曾应童子试/护天侯,豫王/1851年任春官正丞相,一直参与军事
罗大纲/40余/广东揭扬/X/冬官正丞相/1852年土一总制,金官正将军,1853年殿左一指挥,1854年检点
曾天养/50余/广东惠州/X/秋官又正丞相/1853年殿左九指挥,殿左一检点
韦志俊/30余/广西博白/不甚识字/国宗提督军务/未参与军务
石祥祯/40余/广西贵县/X/国宗提督军务/未参与军务
赖汉英/40余/广东嘉应/颇同文墨/夏官副丞相/1851年内医,1852年殿右四指挥,1853年殿右四检点
林绍璋/30余/广西/X/春官又副丞相/1853年监军,恩赏丞相
石凤魁/40余/广西贵县/粗通文墨/国宗提督军务/不谙军务,未尝与军事
周胜坤/40余/广东花县/X/夏官又正丞相/未予军务
石镇崙/30余/广西贵县/人甚粗鄙/国宗/虽与军事,仍听指挥检点约束
黄再兴/30余/广西桂平/稍知文义/地官副丞相/1853年任指挥,检点,恩赏丞相
曾锦谦/30余/广西博白/识字无多/夏官又副丞相/1853年总制,正将军,殿左九检点
黄玉昆/40余/广西桂平/稍通文墨/卫天侯,夏官正丞相/1852年殿左一指挥,殿左一检点
陈宗胜/30余/广西/X/秋官又副丞相/未予军事
林启容/30余/广西/X/殿右十二检点/未予军事
陈玉成/20余/广西藤县/X/殿右三十检点/未予军事
古隆贤/30余/广西/X/检点/未予军事
白晖怀/40余
从表中可见:西征将帅们文化程度比较低,真正称得上知识分子的只有石达开1人,8人“识字无多”“粗通文墨”,其余11人都属“人甚粗鄙”或“目不识丁”之列;虽然不少人都位居丞相,但在西征前真正领兵打仗不多,只有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罗大纲,黄玉昆6人在占领天京前参与军事活动,占30,有14人在出师西征前均未参与军事,军事斗争经验不足,而后者竟占了70。如果把考察面进一步扩大,比例上升将会更大。可见,西征将帅们的整体素质层次较低。农民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民战争中将领文化水平的低浅,从而也影响了农民战争战略决策上的正确和科学性,太平天国也是如此。但他们却有另一方面的优势,大多数将领出身农民,吃苦耐劳,多为两广“老兄弟“,斗争勇敢,顽强,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努力从战争中学习,积累实战经验,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原有素质上的不足,锻炼出一大批机智勇敢的指挥人员,”并出一班英伟,文武全才“,较成功地指挥了西征这场规模庞大,持续3年多的战略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清军。
现将主要将帅在西征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加以简要分析。
石达开,文武兼备,仁义素著,且富有政治才干,是太平军著名统帅。自广西至天京,“皆与其军事。”在清方也以“犷悍多谋”“骁果能战”知名。1853年9月,他奉命主持西征,安庆抚民,顺利实现了西征战略的根本性转移,为皖北基地的建立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战略发展计划和各项政治措施,取得重大成果。1855年初,临危受命,再度主持西征军务,组织九江,湖口会战,力挽危局,大败湘军,粉碎曾国藩东犯天京的迷梦。同时,把西征战略由防御推向反攻。同年11月,在鄂东南挥师入赣,击溃周凤山部湘军主力,开辟江西基地。可见,石达开是一位颇具战略智慧的统帅,善于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中运筹帷幄,驾驭全局,并捕捉战机,取得突破。他也善于战役指挥,亲自统兵打仗,独当一面,夺取胜利,为西征立下赫赫战功,不愧为西征第一功臣。
胡以晃,为人豪爽,有勇谋。自金田起义后,一直参与军事,晋封为春官正丞相。他统兵进军皖北,在攻取舒,庐,建立皖北基地战役基地中立下战功,完成了经略皖北的战略任务。后调赴湖口,参加九江湖口会战,旋出师江西,屡立战功。
罗大纲,原艇军首领之一,久立戎阵,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是太平军著名战将,以功升冬官正丞相。张德坚称其“摽悍机警,贼中号为能者”,“功在秦日纲之上。”1854年冬,奉命经略赣北,为九江,湖口会战作了充分准备。在湖口,梅家洲之战中,英勇机智,指挥自如,利用有利地形与工事,力挫湘军。两次夜袭湘军外江水师,为西征战略由防御转入反攻立下殊勋。连杜文澜也称其“才出伪诸王王”,可谓智勇兼备。
韦志俊,北王胞弟,是国宗中最能征擅战的将领。西征初期二克,三克汉阳,二占武昌,均首推其功。三克武昌后,立挫湘军胡林翼,罗泽南,李续宾等的长期围攻,击毙罗泽南,坚守武昌达18个月。
曾天养,纵横数省,“骁桀冠贼军”,能征惯战,号为“飞将军”,以战功升秋官又正丞相。南昌战役中,他经略近城州县,攻庐战役中,统帅先锋军;经略鄂西北。争夺湘北,曾天养皆勇冠三军,屡立战功。湘军策士张德坚承认,“自添养授首,群贼无所倚恃,窜败频仍。”透露对曾天养的恐惧。
林启容,西征军骁将。自1853年秋攻占九江后,一直驻守坚城,构筑水陆要塞体系。在九江会战中,善于驾驭战事,利则出击交战,不利则高垒坚守,勇挫湘军主力塔齐布,罗泽南两军,为九江,湖口大捷立了头功。
陈玉成,太平军中后起之秀。初为左四军正典粮官,在二克武昌时崭露头角,功升殿右三十八指挥,殿右三十检点。在1854年底至1855年初鄂东阻击战中,屡抗湘军。九江,湖口会战后,率部转战鄂北,逐次击败了清军杨霈,扎拉芬,西凌阿等的进犯,在应山之战中,连破清军40余营,有力牵制了清军南下,策应了武汉保卫战。陈玉成年方弱冠,机智勇敢,行动迅猛,难怪清军惊叹“近世罕有其匹”“此贼不灭,两湖未能安枕。”
石祥祯,国宗,1854年初,与韦志俊西进两湖,取得堵城大捷。三占汉阳,南征入湘,痛击曾国藩湘军于靖港。然未能及时支援林绍璋,致使西征军争夺长沙战略失利,湘北弃守。
秦日纲,参加金田起义,为洪秀全宠信,升至天官正丞相,顶天侯,继为燕王。但秦“并无也(ma)才情”,不习军事,究非将才。1853年冬,接替石达开主持西征,建树不大。次年5月,东王令其援庐,“往扰凤阳,庐州一带。”但秦“不愿北行”,秉称“北路官军甚多,兵单难行”。结果,“兵到舒城杨家殿败回。”12月,秦日纲组织田家镇防御战,在杨秀清消极防御方针指导下,缺乏应变和机动的战役指挥能力,以致丧师失地。
林绍璋,职春官又副丞相。李秀成说他“只能吃苦,无大才能”。在征湘战役中,孤军突进湘潭,对敌丧失警惕,统兵无方,不能处理好内部团结问题。因此,强敌当前,内部分裂,严重削弱了西征军战斗力,终致惨败,所部几乎全军覆没,西征被迫转为战略防御与退却。
石凤魁,“粗通文墨,不谙军务”。在1854年10月的武汉会战中,身为提督军务,庸懦畏敌,丧失信心,始则不作周密部署,继则弃城遁逃,致使湘军迅猛进逼,西征局势更形恶化。
赖汉英,洪秀全内弟。受命督师西征南昌,但指挥无方,战术呆滞。围城3月受挫,调回天京。
周胜坤,夏官又正丞相。1854年夏,代胡以晃主持皖北军务,但周资纤望薄,且无统帅之才,拙于谋略,株守庐城,与清军相持一年有余,终位打破清军围困。
上述13位将领曾任西征战区或某一战场统帅,从他们的军事素质,指挥能力和表现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石达开,胡以晃,罗大纲,韦志俊可列为第一类,他们较有谋略,有较好的战略指挥素质,堪为智勇兼备的统帅;曾天养,林启容,陈玉成,石祥祯可划归第二类,他们能征惯战,骁勇异常,但缺乏谋略,尚需提高军事素质;第三类不善军务,统兵无方,军事素质与指挥能力低劣,如秦日纲,林绍璋,石凤魁,周胜坤等。前两类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或能策划全局,或能独当一面,而后一类人则不能胜任统帅职责。在从农民到将帅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合格的将领,造成若干失误也势在难免。从整体上看,应该承认西征军中的大多数将帅是合格的,他们为西征战略的实施贡献颇多,战绩卓著,夺取了西征的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