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湘江乘胜东下,计划“肃清江面,直捣金陵”时,杨秀清集结援军,以石达开为统帅,于1855年1月发动了九江--湖口会战,大挫湘军,粉碎了曾国藩的战略攻势,并乘胜转入反攻。此时,太平军西征战略指挥臻于成熟,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付湘军的战略战术。
1854年11月,石达开再度临威宁受命,主持西征军事,组织九江--湖口会战。战略目标是阻遏湘军凶锋,力保鄂东,鄂北,巩固九江,湖口,以挽回危局,重振上游战局。骁将林启容先声夺人,在九江城下勇挫塔齐布的凶猛攻势后,罗大纲在湖口对岸梅家洲再度告捷,阻滞了湘军进攻。紧接着,石达开伺机出动,连续大败湘军于湖口,九江江面,纵火焚敌师船,粉碎了曾国藩“上复浔城,下清湖口”的战略企图,并乘胜反攻,挺进湘军后方,西征战局败而复振,导向新的高潮。九江,湖口之战成为西征战略转变的转折点。
从战略指挥上考察可见,杨秀清果断决定以石达开督师,放手大胆整合战略指挥。翼王审时度势,认真部署了这场关系天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他把九江,湖口视为一个战略整体,调集将士,重点设防,以积极防御战略,谨慎备战。
首先,石达开命罗大纲进兵赣北鄱阳湖沿岸之九江,南康,饶州三府,阻遏江西清军北进,以确保九江,湖口侧翼安全,开拓了九江,湖口地区的防御纵深,加强了西征军在会战中的军事地位。
其次,石达开命秦日纲,陈玉成等在江北鄂东蕲州,广济,黄梅及小池口,孔垅驿等地布防,节节遏制湘军的凌厉攻势,阻滞湘军在北岸的推进,使湘军陆师一个多月间未能与水师同时直下九江。石达开正是利用这一宝贵时机,从安庆,天京征调兵力西援,坚强九江,湖口地区防务。西征军动作迅速,防务严密,“比塔齐布等回军渡江,则九江已屹然坚城”,建成了坚固的水陆防御体系,为会战准备了有利条件。秦日纲,陈玉成兵团撤出鄂东后,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于皖西宿松,太湖一线,休整补给,并牵制杨霈部清军东犯,成为西征军的一支较大的机动兵团。
第三,石达开制定了高垒坚守,避敌疲敌,挫敌锐气的战略方针,挫败了曾国藩速战速决的企图,使湘军长期顿兵于九江,梅家洲坚垒之下。曾国藩攻坚屡挫,被迫与西征军相持。石达开则在湖口不失时机截湘军水师为外江,内湖两支,这“不啻猛虎拔牙”。接着火焚敌船,大挫湘军,夺取了会战的全胜。
乘九江,湖口会战的胜利,石达开再次举兵夺权武汉,经略湖北,与湘军力争上游。1855年2月,罗大纲率南岸千余将士与北岸秦日纲同时转入战略反攻,水陆挺进湖北腹地,猛击湘军战略后方。2月23日,西征军四占汉阳,4月初,三克武昌,开创了新的战局。曾国藩“崎岖入南昌,江淮道塞”。随后,陈玉成进军鄂北,韦志俊大败胡林翼,取得金口,zha(上大小多)山两捷,战绩辉煌,湖北州县纷纷易帜,“江,襄郡邑,贼迹殆遍。”局势为之巨变。
石达开的战略指挥积极,坚决和正确,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失时机地在敌人空虚的后方发起反攻,既迫使曾国藩撤军回救,以减轻九江湖口压力,又可夺权武汉,经略湖北,重据理(令瓦)之势。在战役指挥上,西征军以南岸牵制,北岸水陆长驱深入,钳制上游,行动迅猛,出敌不意,很快收复了鄂东,鄂东南及鄂北等地,取得显著战果。
第二,实施战略机动,打出外线,深入敌后,确保武汉基地。西征军三克武昌后,胡林翼回救武汉,会同杨霈,魁玉等从北,西两路进击汉阳,企图夺回武汉,挽回溃局。对此,西征军采取以攻为守,先发制人的运动战略,由韦志俊驻守武汉,陈玉成率近万将士组建机动兵团,向鄂北出击。“清军胜东挫西,疲于奔走。”近万名清军被牵制而不能南下。李滨在《中兴别记》中考察了西征军战略发展态势后写道:
“贼来既多,壁且分窜旁郡。闻德安已失,督宪退往随州,则北窜可虑。东路之贼,尽踞咸宁,有逼岳州之信,则南窜可虑。而天门,阳一带,日有贼踪窥伺,则窜荆襄尤可虑,北窜而饷道断,南窜而后援空,畏首畏尾,动皆掣肘。”
第三,集中兵力,主动出击,以战为守,是西征军战略指挥上又一特色。因南岸湘军主力北趋汉阳,汉阳守军告急。武昌主帅韦志俊立即召黄州,德安等地将士飞速援汉,“志图zha(上“大”下“多”)山”,并再攻金口,在金口,zha山皆获胜捷,从而扭转了武汉战局,西征军“势复炽”。进口,zha山大捷是积极防御武汉的典型战例。
迅速而猛烈地转入战略反攻是防御会战中最精彩的一章,但如何正确,及时地捕捉战略性转变时机,选择反攻的战略目标,则是战略转变成败的关键。石达开果断决策,看准湘军锐气渐竭,水师大败与后方空虚等严重弱点,抓住战略反攻的可贵战机,及时指挥将士转入反攻,确定武汉为反攻的战略目标,长驱西进,“陷武汉,扰荆,襄,蹂崇,通,破义宁”,使西征由战略防御迅速提升到战略反攻阶段。
会战与反攻充分显示出石达开在战略指挥上的高超,娴熟和机警。他摈弃了武汉,田家镇的消极防御战略,改取积极防御战略,在防御中捕捉战机,乘隙出击,逐次歼灭湘军有生力量,进而在北岸向清军虚弱部位发起反攻,迫使曾国藩转入战略退却,西征战局因而改观。看来,西征战略指挥已基本成熟和定型,这是西征战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关键。
自1853年回师西征到1856年天京事变前夕,数万西征军将士在东起天京,西及宜昌,北到庐州,随州,南至吉安,湘潭的广阔战场上浴血奋战,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成功地攻占了天京至武汉之间的沿江主要城市,建立了较为巩固的上游基地。由于北伐军的覆亡,天京上游成为太平天国的主要战场,3年多的西征战史表明,太平军西征战略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不断演变,逐渐深化合完善,初期战略目标只是截敌饷道,攻敌必救以分敌兵力,同时获取粮食,支援天京。石达开亲征后,开始确立并实施建立根据地战略思想。之后,进军皖北,西征两湖,争夺长沙。湘军崛起后,西征军被迫作战略防御与退却,湘北失利,武汉沦丧以至田家镇大溃。直到石达开重新住持军务,指挥九江,湖口会战,西征战略才由防御转入反攻,战略指挥臻于成熟定型,整个西征战区的战略指挥得以统合,改变以往数易统帅的战略指挥紊乱状态。至此,“开疆拓土”的政治目标与战略的运动及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西征军据有安庆,九江,武汉等上游门户,在鄂,赣,皖三省开辟了基地,支援与屏蔽了天京,西征发展战略也因此得以完善。战略目标与太平军实际战略力量基本适应,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斗争因之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