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论西征初期石达开回师皖北的战略(作者:崔之清)

时间: 2016-03-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崔之清
  •  1853年9月,杨秀清改组西征指挥班底,以翼王石达开主持军务,取代赖裕新。西征军亦改变行动计划,自南昌撤围后,经湖口入长江,于29日克九江,以林启容“踞其城,以通长江上下游之路”。主力继续西进,突破田家镇,击溃湖北清军与楚勇,占兴国,黄州,轻取汉阳,汉口,进陷孝感,汉川,扰及溳口,云梦,德安,到处征粮,“势甚张。” 
       
      9月25日,石达开率6000人的援兵坐船600余艘,西抵安庆。安庆位于长江下游,西出可达九江,南昌,武汉等地,北上可通庐州,凤阳,进入淮,徐地区,东进则可直达天京,堪为天京上游第一门户。翼王决定经营安庆,作为太平军西征的总指挥部。安庆将士在黄花亭,马山两处筑土城,在准提庵修建土墙,控扼入城交通线。北门城楼安置枪炮,各城添筑望楼,瞭棚。于迎江寺修建炮台,并将城垣增高5尺,把五门封筑,仅留小南门出入,“意在暂为巢穴,北图庐州。”而且,翼王开始设置乡官,建立基层政权,在安庆分兵占据,选择本地支助太平军者为乡官,授以职务。还组织群众“督修河堤,以卫民田”,从而使“民不乏食”,在战争环境里恢复和发展生产。 
       
      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石达开还出示布告,申明太平军经略安徽目的是“抚安黎庶,援救生灵”,要求群众不要“惑于谣言,擅自迁徙”,免得“或丢家业,或丧身命,其害不可胜言”。太平军的抚民政策,使安徽民心悦服,“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正是石达开在安庆的着力经营,使安庆地区成为太平天国在天京上游的巩固战略基地。当时地主文人戴钧衡也说:太平军“先时数千里所过不留,未尝行立官安民之事。迨八月复距安庆,始行此举”。自此以后,安庆被太平天国控制达8年之久。 
       
      在经营安庆同时,石达开抓紧时机,乘清军虚弱,分兵进取皖南,皖北腹地,实施战略发展。10月4日,一支太平军由天京驶至安徽和州运漕镇。清总兵玉山遣军抵抗失利,’溃退东关。太平军又在黄落河击溃李登洲军,毙敌200余人,清军败回芙蓉岭。次日,太平军进据东关。7日,太平军乘势攻夺巢县。10月18日,安庆太平军乘船数百号渡江,击败守城兵勇,占领下游之池州府城。 
       
      驻守在安庆城北17里外集贤关的清军守将张熙宇见西征军经营安庆,仓皇失措,屡次要求安徽巡抚李嘉瑞调发援兵。李嘉瑞以防庐州为借口,不肯前往,只命总兵恒兴带兵至集贤关,“不图攻剿。”10月25日,石达开遣胡以晃带兵进攻集贤关,以分路截击,包抄敌军后路战术,一举击溃守军,击毙游击赓音泰,伍登庸等,张熙宇,恒兴等亡命练潭镇,再溃逃桐城。帐房,锅锣尽为太平军焚毁。咸丰帝惊闻集贤关失守,皖北危急,急谕江忠源带勇赴皖,江北大营瞿腾龙带兵前往接应,“总以收复集贤关,不令贼踪乘虚北窜为要。” 
       
      考察从石达开亲征到回师皖北这一阶段的西征战史,可见石达开指挥的灵活机动,卓著成效,指挥统一,兵力集中。实施积极运动战略,扬长避短,发挥了太平军水师优势,从而使西征战局出现了新的转机。更为重要的是,石达开亲征表明西征战区在太平天国全军战略中地位的上升,标志着西征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西征不再是截敌粮饷,攻其必救的战略机动,而是要占据长江沿岸安庆,九江等江防重镇,同时向各省腹地进军。太平军开始把争城略地,建设地方政权,建立上游基地作为西征主要的战略任务。 
       
      韦志俊(又称韦俊),石祥祯等部太平军在湖北汉阳地区经略半个月后,忽于11月6日全部主动撤离,退至蕲州,黄州间,分兵把守。主力则会同胡以晃,曾天养等军计万人,开辟皖北基地。石达开再次灵活应变,放弃向湖北的战略运动,集中力量突然挺进皖北腹地,实施战略发展。这一变异出敌意料,清廷反应迟钝,征调困难。11月中旬,太平军克服练潭,桐城,突破大小两关,占领舒城,兵锋直指庐州。1854年1月15日,太平军攻克庐州,清军安徽巡抚江忠源败亡。皖北基地遂告开辟。 
       
      此时太平军经略目标不再满足于长江沿岸地带,而是“并力以取合肥”,占领皖北腹地,一则为天京提供粮食基地,二则为西征战略后方,三则控制皖北,可北出徐,淮,增援林凤翔,李开芳北伐军。夏燮在《粤氛纪略》中指出:太平军“以此通北路之援,扼江淮之险,南则舒,桐之声势联络,东则和,巢之策应”,对皖北基地的战略地位给予了比较实际的评判。 
       
      该阶段太平军战略指挥实在高明。石达开从西征全局战略筹划,先是分兵经营安庆基地,同时遣军西上,在湖北大张声势,兵锋东自黄陂,西及汉川,北窥德安府,使武汉清军惶恐不安,但西征军战略机动意图不在迅速拿下武昌,而是转移清廷注意力给咸丰帝造成错觉,吸引清军保卫武汉。素以谋勇兼备自居的江忠源就判断太平军“盘踞汉阳,贼船由汉水上驶至仙桃镇,岳家口以上,有窥视西方之势”。因而,清廷上下都忽视了皖北防御。石达开在湖北虚晃一枪后,旋即改变战略进攻方向,调集西征军主力回师,突破大,小两关清军防线,长驱北进。江忠源措手不及,顾此失彼,着着被动。清方哀叹,“庐州陷,巡抚江忠源死之,徐,淮间不可为矣。”石达开知人善任,令具有攻坚经验的胡以晃为攻庐主帅,辅以彪悍勇将曾天养。太平军坚持内困城敌,外拒援敌战略,重创城外清援军,“舒兴阿,音德布屡战皆挫。”紧接着,太平军“环城急攻”,使清军防不胜防,弹尽粮绝,坐困孤城,终至城破人亡。庐州大捷遂成为石达开第一次主持西征的得意之笔。 
       
      太平军占领庐州后,石达开奉调入京,主持天京城防事宜,杨秀清再次把西征战略目标定向两湖。他派遣韦志俊,石祥祯等出天京西返,会同皖北曾天养部共3万将士水陆两路,大举进攻湖北。1854年2月,堵城大捷,清军“连营火起,兵勇大溃”。清湖广总督吴文镕兵败自杀。太平军乘胜三占汉阳,汉口,“横江屯扎,南北隔绝。”之后,兵分三路:一路近万人由石祥祯率领,“由武昌意图上犯”南征入湘;一路八九千人由韦志俊,石凤魁统带渡江围困武昌;另一路,曾天养领近万人经略鄂中,鄂北,进逼荆襄。是时,太平军在两湖“焰鴟张,裹挟愈众,洞庭南北凡水次皆贼舟,勒逼居民蓄发编册,按户输粮”。 
       
      看来,杨秀清的战略目标在于经略两湖腹地,开拓疆土,乘虚扩展上游版图,较之原来开辟皖北基地的战略意图,视野更为拓宽。可是,杨秀清的宏图大略与西征军的兵力投入发生剧烈矛盾,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由于在皖北的胜利,杨秀清为胜利冲昏头脑,盲目轻敌,制定并实施了重两湖,轻安徽的冒进战略。诚然,攻占武汉,拥有两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在皖北尚未完全底定的情况下,过早转移战略目标,则是不足取的。杨秀清令胡以晃留守庐州,在皖北转取守势,置庐州城外3万多清军于不顾,抽调曾天养部主力赴鄂,皖北太平军兵力锐减,皖北基地逐渐被清军蚕食,功能难以发挥。 
       
      杨秀清急功近利,贪多求快,以致战略目标与西征军有限兵力构成强烈反差。在战略发展上,“最好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然后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始终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战略上最重要的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西征军既力争荆襄,又欲同时南占长沙,攻夺目标过多,无法坚持集中兵力的军事原则,只能不断分散与削弱进取兵力,在战略指挥上犯了军事冒险主义错误。曾天养在湖北实施的战略发展,兵锋遍及东自黄梅,西及宜昌,甚至“遣人窥伺西川”,“夔巫戒严”,北达随州,南延湘境的广大地区,“纵横千里有余里”。攻夺城市过多,军事效益不大,所过之地,旋得旋失,实际并未达到建立巩固基地的目标。最后,曾天养部在湖北无法立足,转入湘北,战略发展势头趋向保守,而林绍璋在湘潭的惨败则宣告了西征军第一次战略进攻高潮的结束。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