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石达开研究的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

时间: 2016-03-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盛巽昌
  •  石达开研究素来是太平天国史研察的热点。历史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石达开后的石达开研究,竟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绕着革命和反革命的圆圈,走了一个大循环。他在本世纪初从敌对阶级的诬蔑、诽谤声中脱身出来,为资产阶级民主派奉为慷慨扬鞭入剑门的英雄豪杰,转而又被贬值是害了天国又害己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模式;六十年代后,他脸面涂的时代政治油彩更见浓厚,竟然为所谓的影射史学搬用,而论定为反动路线头子、叛徒;石达开风风雨雨的每个时期,都受到后来者“古为今用”,被引为颇有价值法则的正宗模式,由此,人们对他的认知度,超过太平天国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角色。直到今天.当中国以坚定的步伐走向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时代,石达开研究“拨乱反正”,他作为一代人杰,又以学木界热衷的课题方兴未艾。 
       
      石达开独特的个人行为,最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罕有的文化现象。它在本世纪的中国社会引儿注目,更加提高了它的社会价值观。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英雄的佼佼者,后期领导集团成员的陈玉成、李秀成和洪仁干在先后被俘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是太平天国的上上人物,有如陈玉成在答敌所“举贼悍将以绳之,则曰:旨非将才,惟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 (《清代野记》);李秀成谈及“逆首才能及各伪王优劣,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 (《能隐居士日记》卷二十)他是首义集团中最年轻而又颇具权威的领袖之一.冯肖和杨韦早逝,天王进京后又是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大小臣工、满朝军民只能自那些记述“福音”,充满拜上帝会术语、 “天话”的诏书中,寻得天王的行为和思想。石达开就不同了。他的末路滇沛,每从曲折之中见悲凉,而又在直道之上含奇险。时代结他塑造了可歌可泣的身世。在血雨腥风的近代中国,石达开自是一个具有复合文化心理的悲剧英雄:年方十八岁就背乡离井,二十岁就成了贵县客家领袖,带同家族乡人二千人赴金田团营。在北上行军途中.开始是无所作为,但在肖期贵战死后,他率领殿左军充任开路先锋,沿途势如破竹,斩将蹇旗,为此荣誉“石敢当”的绰号.在建部天京后,经年累月转战于长江中上游的广阔地带,多次出奇兵以少胜多击溃对手,这些英武的行为,在仍以冷兵器为主体的近代中国农民起义者中,带来很大的心理移位和角色崇拜.石达开形象传奇化了,他在太平天国军中树立了能战能谋文武全才的最佳模式. 
       
      因为长期出征,在安微、江西“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政治生涯,使他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以至在民间留下了不少可采的传说。在他死后十几年,江淮地区百姓还盛赞他的“威仪器量”(《江表忠赂》);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学生还称誊他是“绝代英雄” (《近世中国秘史》);众多有太平天国色彩点缀的小说,诸如《洪秀全演义》(黄世仲), 《侠女恩仇记》 (陆士锷)和《红羊豪侠》 (张恂子)等,无不将石达开视为主要角色描绘和加工,对石达开的叫捧和宣传,是一种农耕社会人们怀念太平天国所产生的心理均衡,但很重要的,是他确有不少有异于常人之处。 
       
      1856年初冬,石达开回京.不以家仇而以国事为重,处理了内讧遗留问题,由此受合朝文武拥戴;他满心要重振朝政,却又受洪氏家族挟制,并“有谋害达开之意” (《石达开自述》).此时此刻,他并未重蹈内讧模式,自相残杀,而按照《春秋》 “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旧义,奉行合则留不合则分的出奔路线,这在当时确为保命保国的最佳方案。但他在安庆半年,也是难以调度全军,而与天王关系透明化,使他只有南下江西,远走浙闽。此中情情切切,正是断关河路绝,带有中世纪传统文化悲凉的氛围,颇能引起农耕社会后来者怆然而涕下。在他孤军自危道入川披围困于大渡河险境时,又甘愿为救旧部而冒斧钺舍身救人,其言行“仁爱忠义”,很符合传统文化鼓吹的伦理规范。这些行为在古中国千百年里是罕见望,但它仍是儒家倡导成仁取义的一种实践,以致凭惜艺术形像思维的再现,创造出动人心弦的作品,即使它有悖于历史真实,只要社会有这种需要,民间欢迎、传播,它就能生存,发扬.光大。忠君爱民,壮志未酬,唯悲剧能使人长相思,这大概就是石达开能被后来人选中,作为教育世代的爱国志士典范的原因罢。 
       
      石达开的社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在不同时空的加工利再加用,“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拔高或贬低某个历史人物。辛亥革命的流产,中华民族仍然处在危亡境地,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中国人,习惯借古人行为发泄情感,石达开的伪托持久炙人口,直到今天仍为人信以为真。由小说笔记野史杜撰的石达开故事风靡舞台,这种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文化现象和产生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他的历史定位和影响。他作为后世人们在不同十空所塑造的弹性人物,却改变了本来面目。人们通常把艺术型的石达开形象替代石达开的真实历史活动,在这里,假作真来真作假是无所谓的。我们需要的是在界定历史石达开和艺术石达开后,对这种由石达开产生的文化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即石达开研究的价值观,并从中窥视农耕社会近代农民的多元心态结构和复杂的价值法则。 
       
      石达的伦理观是近代社会的完人模式,他明伦识理周所具备的典型性,蕴含了农耕社会的传统道德和情感。 
       
      在太平天国,石达开以才德见识.深获洪秀全特别是杨秀清的器重。1853年定都天京后,凡属上游危急事,均由他挂帅出征,而经他努力也多是化险为夷。石达开虽然年轻,但颇具城府。当时,杨秀清的农民心态,用要求严格,以威慑人,抬高自己的权威;洪秀全、韦昌辉和秦日纲、陈承容都挨过痛骂,被杖击屁股。石达开与杨秀清相处,既无天王那样满肚怨恨,敢怒而不敢言,也不似韦昌辉口称“肚肠细”,阿谀奉迎,敢笑而不敢言; 他虽有尊重,也有愤懑,却更有应付自如、能屈能伸的二重复合性格。他是包括洪秀全在内的领导集团圈子里,唯一未受到杨秀清责骂和杖击的。 
       
      石达开自有慎独的处世之道的。他年纪虽轻,却能够始终保持事上以礼,与同僚无有争夺,这种器度大量,在当时的领导集团层中是罕见的。 
       
      太平天国是轻视知识份子的。在农民起义层中,早先参加的农村知识份子(半文盲和失意未有功名的知识份子)在农民圈里是受人尊敬的知识阶层;而在知识圈里,又是凭资格经历,甚至因自己源自农村,是农民起义成员而排挤压制其他知识阶层。石达开的翼王地位,使他能排除这种劣根性,在安庆”张伪榜,假仁义,要结民心”(李滨《中兴别记》)。远征途中,每到一地就“安民招贤”(同治《綦江县志》卷五)。他的骨干肖寿璜,李岚谷,周竹歧和朱衣点,陶成汤等,皆是在湖北,江西先后参加的失意知识份子,后来多有自成一军统率万人的。 
       
      农耕社会奉行完人的英雄模式,必须具备事君以忠,与友讲义,忠义具备,乃仁爱至,由此为传统社会所认同。石达开忠义俱全,他在农耕社会,且是带有近代革命家爱国救民色彩,足以具备一代完人模式。石达开所作所为,处处伸展忠义的合力。他事君尽忠,忠于天国事业,君臣大义第一:(一) 明知天王翦除杨韦,在破江南大营后,“狡兔死,走狗烹”,排除异姓,树立洪氏统治,但仍忠于天王。(二) 天王疑忌,也只是出走安庆,为天京屏藩,盖有上游之安全,天国可保无虞也。(三)离安全西下江西,原拟在内线作战,但强敌压逼、杨辅清等不合作,始才孤军入湘,血战宝庆. (四)在远征期间,所部均冠太平天国旗号,凡授爵系从天京出,自所署官爵亦仅原系通军主将翼王。至于临时增设官职,因时空制宜,加床迭铺,并无影响天国制度. 
       
      1856年冬,他在诛韦后返京时,合朝文武“言其义气,奉为义王。此中之“义”,是太平天国最高道德标准,是被天国军民视为完人的符号,也是小农经济凝聚力的结晶.太平天国诸王封号几都含有传统的伦理因子的。石达开的“义气”,在他参加革命的生涯里,表现得颇为显眼,有如离京出走,沿途张贴布告表白忠贞之心.他发此行谆谕, “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石达开布告》),但他并未因此使太平军“大部分都没有看清醒整体的革命前途,而激于一时义愤,大家带了队伍跟随石达开出走.”(罗尔纲《太平天国文史》卷二十二)1857年冬随他南下江西的,并未见有安徽地区守军,如安庆张朝爵、陈得才,桐城梁立泰,无为朱凤魁,彭泽赖冠英,潜山叶芸来等等。这种听其自然似乎还与石达开当时仅是负气,而并未想与天王为难,釜底抽薪.九九归一,其自然根由仍是他讲义气。石达开也是靠伦理道德,团结人指挥人的。在远征途中.将士跋涉千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仍能聚合在他起下。鱼龙渗淡,风云开合,最为凄凉的当推大渡河了,石达开坚决不降,但当考虑到自身价值,因而在宽赦旧部的先决条件下,毅然投入敌营。此种农民领袖舍身救众,在石达开前后就有陈玉成、李秀成、赖文光和杜文秀等人,可以说是农耕社会舍生取义的最高境界了。如此升华,以至石达开声誉更佳;出自社会给与人的文化心理机制,唯义昭著者才能传世留彰,永垂不朽,这大概也是石达开行为有影响的一大原因吧。 
       
      忠义是根本,求忠臣于义士之门。因此染启超.高旭(天梅)辈,乃是从石达开的忠溢于色,而不是从其历史的轨迹,伪托诗文进行形象塑造的.黄小配根据罗本《三国志演义》模式创作的《洪秀全演义》,石达开讲究义气是颇鲜明的。陆士锷1917年推出的《侠女恩仇记》,仅六回两三万字,写了石达开始末.书中石达开大义凛然,不喜女色,亦淡于功利,颇有长者之风.作者对石为人忠义极为同情,在大渡河被围时还不忍其被俘杀,而以“侠女”韩宝英之婿马如龙为替身,让石“率三五个心腹人,逃人印雅山去了”,后来当了和尚。由此衍生的许指严伪作《石达开日记》,虽无史料价值和参照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塑造的石达开,却是农耕社会近代文人心理机制建构的理想英雄模式,也是石达开完人模式的新补充. 《日记》中的石达开以大义定位,具体又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爱女色,不以女色以误天下大事,也不以此损害朋友之情.大凡英雄美人阳刚阴柔.相得益彰,此乃下层的理念,但纯儒以为不可取,有如楚霸王,吕布都是万人敌,但都囿于儿女之情。而乌江自刎、白门陨命的;唯关羽、岳飞才真英雄.旧史书(台小说平话)所记英主贤相良将,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石达开屡次却姬,且将才女韩宝英收为义女(四姑娘),而又由韩与夫妇殉难,衬托石的大义。二是石在远征途中.多次渴求隐退,在浙江、四川名山大寺求经说禅,向往道家最高的虚渺境界,以达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这真是时人于红尘消极而塑造的完人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石达开日记》作为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时代的价值。 
       
      石达开的伦理观和经过加工的伦理观,使他的文化紊质完人化了。从传统文化的角色定位,他可以说是被儒家、道教供奉为全民模式的诸葛亮、关羽、岳飞和文天祥等的补充;更因为他作为太平天国领袖人物,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因坚决反对满洲贵族的投降卖国而显得更为高大,也更使后人感到贴近、亲切。如果不是囿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民初近代教育的崛起,按照传统习俗,他本可以视作神祗树碑立庙,供人们顶礼膜拜的,但作为历史的偶象、艺术的形象,石达开的民众化、生活化所沉淀的伦理道德,始终熏陶着时代和社会。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