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颇为特殊的战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随着鸦片和洋货大量涌进中国的,还有洋枪、洋炮及其制造技术。清政府开始用洋枪洋炮来装备它的军队。杀伤力很大的热武器,从此逐渐取代中国军队使用了几千年的刀枪剑戟之类的冷武器。而在这个时候,作为清军的对手太平军方面,大量使用的却仍然是大刀,长矛和弓箭,是传统的冷武器。?
综观太平天国战争的全过程,一方面是正义和邪恶的生死搏斗,一方面是冷武器和热武器的激烈交锋。太平军先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后来终于以其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加上其它种种原因,而归于失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时候,认真回顾太平天国的历史,从起义英雄们的胜利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是没有用处的。?
为了说明问题,试把太平天国战争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加以阐述。
一、金田起义初期双方的武器装备情况和太平军的战略战术
起义之初,太平军使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冷武器。据当地村民口口相传,起义前夕,太平军将领便派人在金田村等地秘密制造武器,并且秘密收藏起来。誓师起义那天,洪秀全对大家说。“我们穷人没有饭吃,要起来反清灭妖。现在皇上帝巳赐给我们许多武器,都放在犀牛潭里。”将士们半信半疑,搬来水车戽干潭水,果然得到了几千件大刀长矛。这些刀矛,成了当时太平军的主要武器装备。太平军面对的敌人,则是数倍于己而且用“火器”武装起来的清军。清政府特地把广州副都统乌兰泰调到广西前线,他统率的“火器营”,使用的全是杀伤力很强的火铳。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当时太平军明显处于劣势。
正如当时清方一个高级官员姚莹所说:“人心齐、地利熟、胆气壮,此三者贼之所长而我之所短也。火器精、粮饷足、兵勇众,此三者我之所长,而贼之所短也。”起义初期,太平军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靠的主要就是人心齐,胆气壮,作战时个个“视死如归,赤身赴敌。”
太平军由于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利于短兵相接,利于近战夜战。可以说,起义初期太平军之所以接连获胜,还由于他们正确地运用了打近战、打伏击战、打夜战为主的战略方针,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江口牛排岭之战,屈甲洲之战,武宣灵湖、台村之战,象州中坪独鳌山之战,平南官村之战都是十分出色的例子。
1851年2月18日,清广西提督向荣率总兵李能臣、周凤岐等率兵勇分三路向桂平江口牛排岭进扑,企图一举摧毁设在石头脚村的太平军总部。太平军预设伏兵,埋地雷,佯败诱敌深入,待清军中计,伏兵地雷齐发,太平军乘势回攻,击败敌军,斩其守备王崇山等十余人。太平军乘敌溃乱,分两路包抄,斩获甚多。同时又在大湟江上游屈甲洲发生战斗,并以同样战术歼敌数百人。向荣布置多日,一战即败,致书钦差大臣李星沅,语多负气,并丧气地说“官兵大半寒心,已难得力。”
象州中坪独鳌岭之役,太平军打了一场出色的夜战,以少胜多,让史家们惊叹为奇迹。1851年5月中旬,太平军撤离武宣县进入象州,在中坪圩设立大营。乌兰泰、向荣等率大队清军尾追而来,扎营于中坪圩附近的马鞍山、独鳌岭一带。6月8日,乌兰泰率领一千多兵勇越过独鳌岭,潜入山南的梁山村,并把另外两支清军调过山南,进逼中坪圩。太平军马上出击,清兵受挫,爬上山陡路险、背临深潭的独鳌岭。次日,太平军一千多人渡过梁山河,在独鳌岭、梁山村一线与清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黄昏时分,太平军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了一支小队伍冲到独鳌岭脚下,架起火炮向山上猛轰,敌人慌忙调集兵力顽抗。太平军挑选勇士七人,赤膊提刀,乘着黑夜从另一面摸上独鳌岭,突然冲入敌人营中,齐声喊杀,挥刀猛砍。清军不知虚实,以为营垒已被大队太平军攻破,纷纷丢下武器,争先恐后地涌向山下逃命。太平军勇士用缴获的火器猛揍敌人,并向设在对面山头上的乌兰泰大营猛烈轰击。乌军四散溃逃。许多清兵摔死在山沟里,淹死在深潭中。太平军突破一点,立即向敌人发起全面进攻,清军全线崩溃。是役,清军被歼千余人,大小官员被杀死十五人,乌兰泰险些丧命。
官村之役,太平军打得更为出色。清将向荣、巴清德知太平军由金田新圩突围东走,必过思旺,于是“率长瑞、李伏等军绕道江口圩入平南境,欲至思旺横截太平军。9月5日至官村,太平军早已设伏于此,乘敌扎营未定,正兵自思旺攻其前,伏兵击其后,肖朝贵、冯云山督军力战。向军途中遇雨,火药尽湿,枪炮失用。李伏一军首先溃退,其余诸军相继逃命。太平军斩其千总杨成贵,尽得其锅帐器械军资。向荣率败军逃入平南,意态消沉,称病请假。”
打伏击战在起义初期是太平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据清方文书记载,太平军“之设伏也必于歧险之处,预伏贼兵之路,用一军佯败以诱我师,引至其处,伏兵齐出。……我兵骤然遇伏,气夺反奔,鲜不挫败。”?
在战术上,清军亦远逊于太平军。清方文书记载:“自来我兵之败,多由远望见贼在一二里外,即先放枪炮,相去甚远,不能伤中贼人,唯惧其前进而已。贼俟我火药铅弹渐尽,然后蜂拥而来。我之枪炮已不可用,不得不弃之而走矣。”而太平军“每遇我兵枪炮齐施时,皆贴伏于地,候弹稍稀,雀跃而猱进,转瞬已至枪兵之前,甚至举刀矛伤我一二人,此时我之火器已属无用,若刀矛兵退缩,鲜有不败者。”?
由此可见,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最初阶段,太平军除了以其“人心齐”、“胆气壮”克敌制胜,还以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牢牢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诚然,这个时期太平军也打过一些败仗,例如由武宣、象州回师紫荆、金田时的双髻山之战和风门坳之战,太平军方面伤亡都比较大。而这些战役的失利,往往是由于太平军出于整个战局的需要,被迫固守一地与敌人顽拚的结果。
二、从固守永安州城到攻打长沙之役,即在起义战争的第二阶段,太平军在阵地战和攻坚战中吃了大亏
1851年9月下旬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在这里同清军打了半年多的阵地战。清军由于“兵怯于战,将不齐心,”久攻州城不下。《独秀峰题壁诗》:“孤城在望无人近,半载遥从壁上观”,对清军是个极大的嘲讽。但是从太平军方面来说,由于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而又不得不同敌人打阵地战,因而处境也越来越险恶。可以这样说,太平军后来是被清军用大炮轰出州城去的。?
这只要从清军高级将领丁守存所写的《从军日记》便可见其一斑:
咸丰元年“三月二十日,咨文两广总督徐广缙,调素精火器之六品军功监生丁拱辰赴粤西军。丁福建晋江人,著有《演炮图说》四册,参用中西算术,为从来所未有,番舶尊为中华炮师。”原来早在太平军西进武宣时,清军新任最高统帅赛尚阿便着手制造重型火器来对付太平军了。
同年六月二十二日,“粤东侨寓六品军功监生丁拱辰至军”。次日,丁守存立刻“带丁拱辰见揆帅(赛尚阿),献所著《演炮图说》,极承优礼”。
“二十四日,丁拱辰复献所带炮车、火箭、喷筒等物,因札吴方伯为之择地造炮应用。”
“八月初四日,丁守存往铸炮局监丁拱辰铸炮位”。?
“八月十六日,丁守存又到铸炮局演试新炮位,均灵便适用。”不久,当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之后,清军在桂林铸造的大炮开始陆续运往前线。丁守存在《从军日记》中继续写道:?
“九月十九日,为北军解炮二尊去。”?
“二十四日,丁拱辰之侄金安,解新造炮十八尊至军。”?
十月“十八日,福建监生六品军功丁拱辰铸炮事竣,东归。共铸炮一百零八尊,极为得力”。?
十一月“二十九日,向军门调三千斤大炮三位,已到阳朔,即饬前进”。?
这些源源运到永安前线的大炮,大大增强了清军攻城的威力,而使太平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十二月“初八日,北路大炮解到,试击诸贼,坏其红庙子,洞穿一处”。?
“十二日,闻贼有欲窜之信,仍以大炮击之。”?
“二十八日早见乌都统信,知所运二千斤及三千五百斤大炮已到,贼屡出欲截抢,俱被我军击回。”?
咸丰二年正月“初三日,出兵攻击大胜,毁其红庙小炮台……是日贼颇仓惶……。”?
另据赛尚阿写给清帝咸丰的奏稿说,三月十八日清军“用大炮八、九门向城内轰击,屋瓦皆飞。十九日,又轰塌西门城楼一角。”可见,与刀矛相比具有强大威力的大炮,已经严重威胁着永安州城的安全。正如《太平天国军事史》一书所说,太平军眼看“州城巳在敌人大炮射程之内,势难久守,’而革命大势,利于北上,困守永安,实非得计,乃布置突围。”
永安突围之后,太平军在攻打桂林、全州、长沙诸役中,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而与敌人硬拚,打攻坚战,结果也吃了大亏。最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全州之役、长沙之役连损两员大将,南王冯云山、西王肖朝贵相继捐躯,给太平天国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三、第三阶段,即由挺进湘、鄂到定鼎金陵,太平军在军事上迅速取得辉煌胜利,武器装备的充实和改良,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史书记载,在湖南、湖北,有大批天地会众和贫苦农民加入到太平军队伍中来,其中不少是矿工、船民。1852年12月13日,太平军攻克岳州,“尽得城内火药大炮饷糈,又获湖船五千余号,并取得大批旧藏吴三桂炮械,军容益盛。”这实在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胜利!太平军不但缴获敌人大批火药军械,而且从此建立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师队伍,初步扭转了在武器装备上敌强我弱的劣势。
1853年2月攻打武汉之役,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火药炮械和新加入太平军的大批天地会众发挥了重要作用。汉阳与武昌中隔长江,水面广阔。时当冬季,北风一起,波涛汹涌,长江天堑,难以飞渡。但此时太平军的武器装备业已大为改善,东王杨秀清令典水匠唐正财以铁索系巨舟架起浮桥两道,上由鹦鹉洲至白沙洲,下由南岸咀至大堤口,一夜而成,武汉两岸太平军往来竟如履平地。清军头目常大淳等大为震惊,悬巨赏万金招募亡命之徒企图毁桥,但这只能是妄想。
攻陷武昌之役,太平军以新加入的矿工组成土营,在文昌、平湖各门开挖地道,放置火药,准备轰城。清军在城内挖坑,企图破坏,但未生效。1月12日晨,文昌门被轰毁城墙二十余丈,太平军大队人马冲进城内,清军见大势巳去,纷纷溃退,遂克武昌。太平军既克武昌,旋即沿江东进,连克九江、安庆,又从清军手中夺得大批火药火炮军械,更加如虎添翼。这时候的太平军,无论从兵力或武器装备来说,都已非当日攻桂林、打长沙时可比了。这只要从攻克金陵之战即可见其一斑。
南京是东南重镇,城高池深,清廷复从各地调集重兵企图固守。太平军兵临城下,立刻赶制云梯数千,分攻各城门。又在下关静海寺挖掘地道。并先期将告示射入城中,定于3月19日破城,劝告城中百姓闭户安居。19日这天凌晨,太平军轰发仪凤门地雷,炸毁城墙两丈余,数百将士自缺口冲入,清军骇散。太平军没花多大的力气,就拿下了龙盘虎踞的石头城。这与攻打桂林、长沙时损兵折将,旷日持久而终不能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在太平天国战争后期,中外反革命势力互相勾结,使太平军在武器装备上再一次处于劣势,并最终归于失败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早期和中期,英、法、美、俄等国一直打着中立的幌子,声言并不偏袒任何一方。1859年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取悦外人,实现其“借师助剿”、“中外同心灭贼”的目的,先于1858年6月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使外国侵略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外国侵略者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国外交大臣墨斯白蕾在驻华公使普鲁斯写给他的一封信中亲笔批示:“我们应该帮助清政府把太平军赶出南京。”1861年清帝咸丰病逝,同治上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进一步提出了“借师助剿”的主张以对付太平军。1862年2月8日,清政府发布“上谕”说:“……所有借师助剿,即着薛焕……与英、法国迅速筹商,克日办理,但于剿贼有裨,朕必不为遥制。”当时署江苏藩司、苏松太道吴煦更公然说:“洋人之兵,为贼所畏。与其以饷养兵,不如以饷豢夷。”吴煦还纠合江浙士绅,拟订了一个《筹议借师剿贼章程》,为清政府出谋献策。这样一来,外国侵略者终于撕掉中立的伪装,同清政府勾结一气而与太平天国为敌。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局面完全形成了。
这时太平军面对的强敌,除了清军,还有外国侵略者组织的“洋枪队”。第一支洋枪队于1860年在上海组成,由美国人华尔统领,后由英国军官戈登指挥,改称“常胜军”。法国军官勒伯勒东接着组织了一支“常捷军”,在浙江东部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后来,英国军官丢乐又组成“天津洋枪队”。这些洋枪队配备各种洋枪洋炮,包括当时最现代化的、杀伤力很大的开花炮、三十二磅炸炮等新式武器,并经过新式军事技术训练。英、法军舰甚至在上海等地炮轰太平军,有时还出动“高桥轮船”或“长龙开花炮船”为清军助战。这对太平军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外国侵略者还给清朝军队提供新式武器装备及其制造技术,以不断改善清军装备。1858年6月底,当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沙俄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向清政府表示愿送给中国火枪二万件,各项炮位五十尊。同时又拨出为数五十万卢布的特别款项,“用于装备中国军队”。1861年以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加紧勾结。清军头目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报告中说:“华尔打仗,实系奋勇,洋人利器,彼尽有之。鸿章近以全神笼络,欲结一人之心以联各国之好。渠允为我请外国铁匠制炸弹,代购洋枪。”又说:“鸿章现雇洋人数名,分给各营教习。又募外国匠人由香港购买造炮器具。”“又托法、英提督各代购大炮数尊自本国寄来。”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已经达到十分紧密的地步。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后期,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和李鸿章统率的淮军对太平军构成了比其他清军更大的威胁,这除了因其事权统一,训练有素,还因为它武器精良,战斗力比其他清军强得多。湘军水师战船装备“洋炮”达一千多门。由于武器装备上明显的劣势,太平军再次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常州之战便是十分鲜明的例子。1864年5月,李鸿章所部清军联合戈登的常胜军向常州府城发起进攻。5月10日,戈登等炮队猛轰城垣,次日午刻,南门旧缺口被轰塌数十丈,北门及东南角各陷十余丈。太平军来不及堵筑,乃以人塞缺口。敌炮发,太平军手足旗帜与砖石纷飞天际,伤亡惨重。清军以藤牌、喷筒进扑缺口,太平军以长矛抵挡。终因缺口过大,敌炮太猛'难以立足,未时,敌人终于冲上城头。双方在城内进行巷战,太平军死亡甚众。是日夜,常州府城陷落。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平天国战争给予后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使人领悟这样一个道理:“战争之伟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由于太平军是正义之师,士气旺盛,加以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在起义初期就接连得胜,击败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占据优势的敌人。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还证明,武器装备毕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综上所述,太平军方面武器装备的落后,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现代化武器来装备我们的人民军队。邓小平同志197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加速改善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1981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华北某地检阅军事演习部队时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我国已经拥有空前强大的国防力量,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拥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武器装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人民解放军已经建设成为一支“能打大仗,打胜仗”的空前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圆梦中国的重要保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过去、现在以至将来,始终是加强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如果我们的军队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旺盛的斗志,并且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起来,那么,我们的军队就将无敌于天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就会有可靠的保证。这些,就是太平天国战争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