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漫步东湖仰英豪——写在翼王殉难150周年

时间: 2015-10-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宋显仁
  •    “要让朱毛两个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也许是因为过几天就是翼王的150周年殉难日,所以站在太平天国故里石达开故乡的东湖翼王阁前,我就想起了初中语文课本中读到的蒋介石说的这句话,想起了远在四川的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而毛泽东和朱德后来当然没有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而石达开就是石达开,他没有朱毛那么幸运:时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枪林弹雨中红军强渡了大渡河,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借助大渡河天险消灭红军的美梦。

          流连于东湖湖心岛,看着浓荫茂密的大榕树和高大通直的大桉树,我想,假如当年石达开回到故乡之后,就在家乡多呆几年,他的队伍会不会发展得更壮大一些,而历史不知道又该如何改写?石达开是1861年农历六月初九日率部撤回故乡的,这也是石达开自金田首义十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返回故土。石达开进驻县城后,以城中水源街(现叫沿江路)粤东会馆为王府,于城外郁江南北连营百余里摆出阵势。1861年9月,已休整几个月的石达开却又率部4万多人北上直入湖南,转至鄂、黔、滇、川等地,1863年4月石达开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了长江防线。5月14日,太平军到达了大渡河安顺场,可惜天公不作美,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几日内太平军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伤亡惨重,终陷入绝境,翼王于是发出了“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悲叹,成为了千古恨事。1863年6月27日,年仅32岁的一代悍将石达开终于星陨大渡河畔,慷慨就义于成都科甲巷。今日的大渡河安顺场,也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天下。

          看着掠过东湖水面上的飞鸟,我在想,假如1863年5月的大渡河,那一年的汛期没有提前到来,那石达开肯定在清兵布防前就顺利渡过了大渡河,那骆秉章会不会有一天也像曾国藩一样,在石达开的千军万马围攻下要投水自杀?那也就没有什么《蜀海丛谈》记载的行刑过程,“……石之死处,在成都城内上莲花街督标箭道。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这《蜀海丛谈》的作者周询,字宜甫,他记载的石达开就义情景是其父亲周甫为他讲述的。当时周甫担任成都保甲总局提调,亲眼目睹了石达开受审和就义的情景。行刑当天,石达开部属曾仕和“文弱,不胜其楚,惨呼”,石达开制止他说:“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曾遂切唇无声。而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当时的四川布政史刘蓉在《养晦堂文集》也记载有:“其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假使刘蓉站在中间立场,就不用“丑类”这词了。比如,美国传教士麦高文在通讯中就这样说道:“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

          历史当然不会有假如,就如那座由广东商人建于道光十三年即1833年的贵县(今贵港市)粤东会馆,它目睹过翼王的英姿,却无法避免在1968年9月造反派和保皇派的枪炮火拼中,变成了一片废墟。1972年冬,粤东会馆原址上建了个礼堂,名为东方红电影院。从此,这儿成为了这个城市最热闹之处,却又无法避免在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心迁移后的逐渐没落,到2005年仲夏的一个雨夜,这家年久失修、废弃的电影院终于完全坍塌,这儿又变成了一片废墟。太平天国运动与此差不多吧,1850年11月4日以金田村为起点,风雷滚滚,波澜壮阔,历时14年,纵横18省,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军事筹划和指挥水平,都达到历代农民战争的高峰,却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后开始衰败,直至1864年天京陷落,于是走的走了,死的死了,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失败。

          历史没有了假如,一切就都是天注定?清政府的横征暴敛,使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老百姓饥寒交迫,这就注定要爆发农民运动,而农民领袖的局限性,人性中的丑陋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争权夺利斗争中彻底张扬,又注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中会有“煮豆燃豆萁”,会有“天京事变”,可惜的是约有两万人白白在自己人的刀下丧生,算是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了注脚,而做为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领袖石达开,这样用兵如神、令敌人提心吊胆的人,对于在天京事变中杀他全家的韦昌辉的家属仍然给予了保护,这样宽阔胸怀的人,他怎能忍受阴险的天王那百般牵制和猜疑,弄不好也不知道哪天会不明不白就成了其刀下鬼,与其如此,不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他注定要出走!离天京时,他沿途贴了布告:“……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鉴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惟是用奋勉,出师再表真……”而太平天国竟有20万之众跟他走。

          走进翼王阁,只见内有翼王像高高矗立,铜像基座有“翼王石达开像”题字,题字者为石达开同乡、老一辈革命家廖联原。我很喜欢这个倚剑而立的翼王像,清朝一位贡生曾在湘军军宴上说翼王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就是这个样子吧?翼王在白龙洞提壁诗中云:“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也是这样吧,也只有翼王这样的胸襟、胆识和志向的人,与苗胞欢聚时才会即席赋出这样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喝尽黄河水倒流。”这样的豪气冲天,那像洪秀全所谓《天父诗》,500首诗文中大多是管教宫中后妃的教条。宫女早晨为天王穿戴,要“洗身穿袍统理发,疏通扎好解主烦”,而他则“主发尊严高正贵,永远威风坐江山!”他叫宫女给他按摩肚子却不得碰着胡须:“小心弯远须顾须,悠悠轻轻摸挨脐!”宫女为他拨扇驱蚊,他作诗叫她们记清:“日夜拨扇扇莫停,莫拨榻底要记清!”宫女为他捧茶拿痰桶时,也有“规定”,在诗里他写道:“捧茶不正难企高,拿涎不正难轻饶!”除了耍威风就是享受后妃成群的帝王宫廷生活。洪秀全1853年定都南京城至1864年6月自尽(有人认为是病死),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不过问朝政,11年间仅颁布过25篇诏书,而且1854年至1858 年是空白,5年竟然未发一诏。洪秀全作为一个义军领袖,他整日呆在天京干嘛呢?周旋于美女丛中而已,连曾国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如此作派焉有不败?更有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鼠目寸光之辈,他们和洪秀全一样,都是1856年的天京事变的导演或演员,亦是最终受害者,这都注定了他们只能成为卓尔不群的翼王英雄形象的反衬。

          历史无法改写,石达开就是石达开,就是那个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让对手闻风丧胆的厉害角色。毛泽东说的“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这样评价冀王,“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梁启超说的“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左宗棠,他说冀王“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的骆秉章说冀王,“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直到冀王死去近40年后,清朝“野才”、“狂生”陈澹然在其《江表忠略》之中仍有这样的记述:“……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尽管后人对石达开有过不一样的评价,有人说他是个人英雄主义,有人赞他是晚清最亮眼的英雄,这对石达开来说,他都听不到了,即使听到了也会无所谓吧。而对故乡人来说,他就是奇石乡那邦村那个侠义好施的大男孩,就是那个义气忠勇的石敢当,就是老百姓眼中最完美的男子。想想翼王被处的是凌迟极刑,如此的惨烈,“枭桀之气,见诸眉宇”(《骆秉章奏稿》)“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黄彭年致唐友耕函》)是啊,谁之过呢?对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统率过千军万马,最后舍命全三军,面对千刀万剐至死都默然无声的人来说,是非功过、荣辱得失,都已如同云烟。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