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军在嘉应覆灭前的最后三个月,左宗棠周密策划对嘉应太平军的“长围”战略,双方进行了最艰苦的战争,最终铸成了太平军在嘉应的覆灭。这场战争,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同治四年(1865)十月二十一日到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军对嘉应太平军形成粗围的阶段。 十月二十一日,太平军占领嘉应,左宗棠不仅不怒,反而窃喜。 当时,窥此玄机的还有康国器。康国器,广东南海人。少为吏员,道光末从军,以功授江西赣县桂源司巡检。咸丰初,太平军进江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募死士三百起家,克饶州有功擢升知县,再升同知、知府、道员。同治三年,因克余杭功劳最多,授福建延建邵道,始专统一军;同治四年,他以七千人击败太平军八万,受到左宗棠器重。太平军占领嘉应以后,他别具只眼,认为“嘉应已成困兽”。据《康公事状》载,太平军占领嘉应之后,康国器立即前往左宗棠行营求见,向左宗棠献长围之策。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三册载,康国器献计说:“诚以闽师逼其东,粤师逼其西,连营稍前,合成长围,然后作堑困之,别布罗遮师,阻其隳突,得三万兵,三月饷,可聚而歼也。” 左宗棠早有此意,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康国器的意见立即被采纳,左宗棠开始了围困嘉应城中太平军的计划: 西北路,他调新任浙江提督的鲍超率领新旧全军1万2千人入闽,经武平、上杭,再由平远入粤,到达嘉应西北大坪、相公亭一带,进入北围战位。 东北路,令刘典率领8千人由赣经闽之永定入粤,赴嘉应东北的松口。 东南路,令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2500人驻防。 西路,他与两广总督会商派广东布政使李福泰率一军驻防兴宁,以防守正西,总兵方耀驻兴宁县东,粤军记名提督曾敏行、副将郑绍忠驻兴宁南。 同时,江西巡抚刘坤一令赣军臬司席宝田、总兵刘胜祥由平远、镇平前进,补充嘉应州正北的防线。左宗棠时带八百亲兵和总兵杨贵和,在福建平和县王官溪坐镇指挥。 此时,鲍超军迟迟不至,其他清军离嘉应均在百里以上,对嘉应的包围还只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粗围框架。但是,左宗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谨慎而细密的计划。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十六:“各军未集之先,各军营垒宜若断若续,若即若离,令贼不觉。一俟各路取齐,则克期并进,一面出队,一面筑营,撒作锁围,乃能困此残寇也。东西北三面紧逼,贼必从西南及南面冲窜……方耀、邓安邦万余人可由蓝口延扎畲坑、长沙圩,届时郑绍忠又当由长沙圩迤扎而东,闽军可由丙村迤扎而西,互相联络,四面锁围庶免流毒他方,致成不了局。”虽是粗围,但他对第二阶段的军事已经了然于胸。 第二阶段:从十一月二十二日到十二月二十一日,是清军包围圈从逐步收紧到锁围的第二阶段。 粗围清军到达制定战位以后,左宗棠见嘉应州太平军没有动作,他又开始调兵遣将,实施更细致的长围战略。十一月二十九日,左宗棠将司令部迁至粤东大埔县(茶阳),就近指挥。东北,令高连升驻扎在距嘉应州30里的葵岭;西路,令总兵方耀、邓安邦驻守离嘉应州30里的蓝口;东南,赖长已经进驻离嘉应州40里的丙村梅江河对岸的井塘,与惠潮嘉道张铣3千人夹河扼守梅江;令康国器军出镇平之三圳、新铺逼近离嘉应州30余里的石峰,东连高连升军。同时,请广东督抚赶造炮船,以扼守大埔三河坝,以防太平军往潮州。这时,清军主力离嘉应州城的距离,远的80里,近的仅30里。稍后,左宗棠把司令部迁三河坝、再迁松口。 上述军队到位以后,左宗棠令各路清军小心地将阵地向嘉应州城慢慢推进。十一月二十四日,署衢州总兵刘清亮把营盘由樟树坪推进到葵岭之前的凤寨,广东陆路提督高连升又派军列阵于凤寨之前,彼此形成更稳固的防线;刘典军从永定至后,立即进驻嘉应东南30里的丙村墟,令原来驻守井塘的赖长部归刘典指挥,使东南防线更为坚固;十二月初二,令署浙江提督黄少春、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由距嘉应80余里的松口逼近城东,王德榜驻守离城10余里的塔子坳,以扼住对面太平军的阵地佛子高。最初,左宗棠遵循围城留缺的战术,城南留出空缺,此时左宗棠调粤军记名总兵郑绍忠,率领所部6千人进驻州城南30里的长沙墟,总兵方耀与邓安邦由城西30里的蓝口移军城南30里的畲坑、长沙墟,扼守南路。黄少春驻金谷坑,与高连升樟树坪军营相接。此时,高连升樟树坪的军营与康国器乌泥岭军营相距不过十里,州城东路、东南、东北、南路以及北路已布阵严实,清军东北的包围日趋紧密。 在十月二十一日占领嘉应州后的两个月中,太平军与清军有几次战斗。十一月十六日,汪海洋派军进攻嘉应之西的蓝口,与粤军总兵方耀交战,击败方耀。十一月二十一日,太平军进攻嘉应城东的白宫,与粤军何云章接战,击毙容超章,何云章逃到丙村的清军营盘。这时,太平军专挑战斗力弱的粤军打击,表现出畏葸不前的心理。此后,汪海洋见形势不利,才向强大的闽军进击。十一月二十四日,康王汪海洋、偕王谭体元督军进攻闽军驻守的葵岭凤寨,并在黄竹洋、双板桥一带设伏待敌。当清军刘清亮部准备筑垒时,太平军骑兵500余由洋枪队前导冲锋,步兵四五万扑向清军,击毙清军游击朱体盛。太平军又分两路进攻,高连升急调洋枪队助战,太平军死伤无数,但前仆后继,仍然击毙候补知县汪遇元、县丞晏际时、叛徒都司钱桂仁等,清军渐渐抵抗不住。这时,高连升迅速投入预备队反攻,汪海洋却未投入预备队作战,无法撼动清军大营,只得退兵。 清军包围圈渐行渐紧之时,汪海洋已明白清军的意图,开始警觉起来。十二月十二日,他亲率大军出征,与天将胡永祥等率军从在嘉应城东黄竹洋出发,从分水坳、曹塘(今潮塘)、佛子高、双板桥进攻清军,在清军要塞塔子坳前激战,清军大败。但汪海洋被叛徒丁太阳用抬枪击中,当场身死。《清史稿》卷412:“是夜降者逾四万,言海洋中炮死矣,士气愈奋。时鲍超军亦至,贼出拒,又大败之。合闽、浙、江、粤军围嘉应。”汪海洋中枪后,太平军抢其尸体回城,偕王谭体元继为统帅。 偕王谭体元(1836-1866),广西象州人,参加金田村起义时年仅15岁。后随军征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在翼王石达开帐下封钦天豫;后投李世贤部下,1862年春升主将,当年7月升偕王;1864年8月,他与干王、堵王、昭王、养王、扬王、首王等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从安徽到广德,与幼天王失散,后投汪海洋。汪海洋死后,谭体元继位,十二月十九日指挥大军从七树径、金鸡口、坳石等地进攻粤军方耀、邓安邦;次日,进攻鲍超部。但无法撼动清军营盘,只得退守州城。 此时,清军加紧收拢包围圈。南面,十二月十八日,刘典催促总兵刘明灯、简桂林、道员李耀南移营逼近西阳墟;十九日,游击赖长水陆军三营推进到龙津桥;东面、东南面,十二月十九,清军左宗棠部高连升、黄少春、王德榜各军联营并进,逼近太平军黄竹洋、佛子高、曹塘等营垒立营;西北面,十二月十七日鲍超部姗姗来迟,抵达相公亭,二十日进抵平成铺;西路,广东布政使李福泰至蓝口,令总兵方耀、都司邓安邦进抵古塘坪,列阵,与鲍超部形成犄角之势。由于鲍超军到达指点战位,左宗棠对嘉应州太平军的包围已最后锁围。 第三阶段:从十二月二十二日到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太平军突围和覆灭的阶段。 左宗棠的包围圈收紧后,偕王谭体元见太平军已成瓮中之鳖,召集诸将商议。此时,太平军中的中坚主要是谭体元和胡永祥。 天将胡永祥(1833-1866),道光十三年生,身材中等,眇一目,人称胡瞎子。虽然他位不过天将,但是足智多谋,熟悉兵法阵图,彪悍善战,累立战功,被封天将,在太平军中威信很高。当时,太平军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撤退事宜,会议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谭体元为代表的意见,他认为,两广军队战斗力弱,他们驻防的嘉应州城西南面蓝口一带容易突破,建议西出蓝口趋兴宁、和平,挥师广西。但是,以天将胡永祥为代表的将领认为,应该由丰顺、潮州一带赴闽、浙边界回安徽,以期与北方的太平军会合。经过讨论,最后同意胡永祥的意见,决定南走丰顺、潮州。 十二月二十日,太平军悄然打开嘉应州城的南门,渡过梅江,从城南泮坑出小密,经黄沙嶂向丰顺撤退。天将胡永祥一马当先,偕王谭体元挥戈断后。黄沙嶂,在嘉应州东南30里,属于莲花山脉清凉山支脉北延的余脉,地势险要。清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卷五云:“黄沙嶂者,州南狭隘,群峰峭削,一径萦纡,为嘉应出新田、大田,右至丰顺、左至潮州之间道。”太平军虽然人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州城,但是已经投降了清军黄少春部而仍然潜伏在太平军中的内奸刘廷贵、沈文,立即将军情谍报清军;同时,另一叛徒奉王黄十四(即黄朋厚)已于十二月初密降于左宗棠将领刘典,依刘典指示仍潜伏在太平军中为间谍,其时也将太平军撤退的军情密报于清军。清军得知太平军撤退的消息,高连升、黄少春、刘清亮部于半夜四更率军进入嘉应州东门,副将马竣率军追赶太平军到水南,叛徒内奸刘廷贵等率领三垒士兵降于黄少春。叛徒奉王黄十四在撤出嘉应州城后,在城外投降。高连升、王德榜、康国器等率军向黄沙嶂追击,进入丰顺县境;鲍超部为了争功,一部急忙入城,一部向黄沙嶂追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