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化学战,是指当时太平军利用烟雾、石灰末、毒剂、燃烧材料等,并借助地形和风势天气条件,刺激和伤害敌方人员视觉、呼吸、消化器官或神经系统,使其降低和丧失战斗力的一种战术手段,以此来达到自己出奇制胜的作战目的。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曾广泛应用这种战术手段,太平军也利用了这一战术,在太平天国北方战场的战斗中发挥出一定明显效果。
一、北伐军进行的烟幕战
烟幕战是初始的一种化学战,指通过施放烟雾阻碍敌军的视线,使其丧失正常的判断,从而掩护进攻或实施其它目的的一种战术手段。贼能放青烟以迷人,相去甚远,可以忽至人前”。例如,太平军进攻沧州时,便利用此战术在短时间内冲溃了敌人的防御,“贼众麇至,骤放黑烟,抛砂石于烟中。我军虑其有妖术,团勇惊溃,贼猝乘之,旗兵大败,死伤殆尽”。
烟幕战可以使敌军各部之间失去联络,致使乱了阵脚,丧失有效的防守,从而为军事进攻行动赢得时间。“贼点狼烟为迷阵,其后队麇至”,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太平军不仅在进攻中使用这种战术,更多的是在防守中有效地阻止了敌军的进攻速度,最终瓦解其攻势。太平军在深州休整期间,面对清军的包围进势,“该逆连放大炮,并抛灰瓶等物,势不能进”。进行烟幕战的关键目的在于迷目,使敌人看不到目标才能停止进攻,才能掩护太平军向确定的目标发起攻击。正如一位太平军所说:“将官兵眼目迷了,我们乘间攻杀”。
太平军制造烟幕战的工具多种多样,“瓦瓶”、“竹筒”、“喷筒”、风车、簸箕等。工具的数量也较多,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被俘人员在《供词》里曾交待说,“我见贼匪多人俱各手拿瓦瓶,瓶内往外出烟”。制造烟幕的材料是能产生大量烟雾效果的可燃物,或不需燃烧的石灰粉末。使策划的烟幕战获得成功,还需要具备一些自然条件,即掌握天气状况和风向影响等客观因素。当处在上风头时,借助风力就非常容易使其战术产生效果,“该逆在上风,暗用石灰末於木城内扬簸,我兵势不能进。……睢追扑东南之兵因风沙过大,兼以该逆灰末迷目,又因陷入冰坑,致有损伤,实堪愤恨”。
这说明烟幕的战术受到天气因素制约,如不具备条件,冒然实施则会玩火自焚。当时天气预测技术水平较低,所以太平军运用这种战术决非是提前几天制定出计划,届时一定就可以实施,实际上往往是提前准备好烟雾器材,拟出备用方案,见自然条件适宜才临时决定使用这种战术。因此它是一种辅助性战法,而不是象诸葛亮火烧赤壁那样将其作为核心战术。
二、北伐军对毒剂的使用
在与清军交战中,太平军的烟幕战手段发挥了明显的效果,为了更有效地杀伤敌人,太平军在制造烟雾的材料中加入有毒的化学成分,使烟幕战不仅仅停留在阻碍敌军视力的能见度上,从而使它真正有了“化学武器”的意义。比如,太平军在北伐前就能做出“有青烟酸入人鼻,不可耐”的毒烟药,太平军运用“化学战”在张德坚的《贼情汇纂》里有明确记载:“贼亦有毒烟药,战稍却,即放毒烟,使人昏闷致溃败,贼或转败为胜。初到立营,亦遍燃毒火於长围外。此方以黑砒石,黄漆叶,人类为最毒”。
太平军在北方战场也运用了这种战术和特殊的化学武器,战时顺风散之,下风头的敌军吸入口鼻,便会发生中毒症状。北伐军的被俘人员在《供词》里曾交待:上级“给我朦汗药,叫我们打仗时顺风用竹筒喷往官兵队内,官兵闻药昏速,我们乘势攻杀”。由于太平军使用毒剂的烟雾可以让敌人的中毒者丧失战斗力,清军为防范太平军的化学战术带来的后果发生,也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如无解药,预於出战前,以醋洗面则不受毒,或以甘草泡醋蘸棉絮塞鼻亦能解”。太平军进攻天津时,使用了“化学武器”,当地团练头目听说后曾给清军送去大蒜解毒,“又闻贼洒妖药迷人,复送去大蒜二石,令兵勇塞鼻,以解其毒”。
除在战场使用化学战外,太平军还在敌后暗中下毒药,搅乱敌军人心,制造恐慌,企望发挥釜底抽薪之效。譬如,太平军王沛山“到天津独流、静海等处,马付沅给了我断肠散一包,叫我洒在静海县城内井里,不知毒死多少人数”。同时,还派人深入北京城,往吃水的井中下药,“给我朦汗药,再来京往各处井内抛洒”。太平军不止一次派人赴京洒药,即便在处境己困难的退守阜城期间,仍然坚持以此种方式和战术来骚扰敌后,“四月不记日子,在阜城县营内马付沅给了我红马一匹,断肠散一大包,约有十斤余,银子三两,叫我来京在各处井内洒药,我应允。叫我先来,说定随后打发贼匪多人来京洒药”。太平军使用毒剂作武器攻击敌人,同样也受到敌方毒剂武器的攻击。如清军也运用了一些含有毒剂性烟雾来对付太平军,妄图借用毒药在太平军营内发挥危害作用,“暗扑贼垒,用炸炮、竹炮、喷筒、火箭、毒药一齐抛入贼垒,兵勇随进随攻”。
太平军驻地的饮水井也曾是被化学毒剂污染的重要目标之一,围攻怀庆时,城内敌军“夜间缒人下城,与贼井内抛白砒,谁知白砒见冷水即解,贼若不知。第二晚,又抛生半夏。次日,贼喉项皆肿,遂棚(搭)板井上,着人严守。”清军发现不少群众暗中卖粮给太平军,又断绝不了,顿生毒计,在山西“又示令民卖米面于贼者下毒药其中”。可见,作战双方都很在意使用“化学武器”。
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中蚩尤作大雾(即施放烟雾),到两伊战争中使用沙林毒剂,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化学战时常被使用,而且一直受到了重视。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化学战发挥的威力将愈来愈巨大。太平天国北方战场的化学战虽然还属古代传统型的化学战,与现代制式毒剂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太平军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化学战战术,对后人还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