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15日,纪念太平天国建都天京1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共106位代表参加会议。著名史学家黎澍、戴逸、陈旭麓应邀赴会,并作学术报告。 在为时三天的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中,代表们着重对定都天京的决策得失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多数同志认为定都天京的决策是正确的,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历史选择南京作为太平天国的活动中心,既是天国领袖艰难选择的结果,也是南京历史的合理发展。 1853年初,太平天军攻克武昌,势力大盛,由数万之师发展到拥有50万众的庞大队伍。太平军进入到一个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是西入四川,还是北上河南,或东下南京,或者以武昌为都?历史的启示和太平军的艰难探索,使南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选之地。 在太平军的心目中,天朝所在地自然是天堂之所,天王所居也理当是小天堂,而南京则最有资格做人间的小天堂。因为只有南京才有取代北京作为新朝之都的资格。 南京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等条件给太平天国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最看重南京的数百年建都历史,特别是作为明代故都,这不仅表明他们相信南京为王气所钟,而且还表明一种取代北京另建新朝的决心。南京的雄险地势和作为东南财富之区的荟萃地,也是构筑人间小天堂的必要条件。 那时的北京尚还是是“敌巢”、“妖穴”,妖氛浓重。河南虽为天下之中,土厚水深,王者之都,但终“不若金陵雄踞东南,民富物盈”。东南地区最适宜作根据地,地势上有长江天险,经济上天下粮食,尽出于南方,政治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可以切断清朝“京师性命所系”的粮食供应地江浙二省,能致敌于死命。南京的巨大引力和历史的巨大贯性把太平军召唤到南京,使这个古老的城市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并赋予一种人间小天堂的殊荣,“天堂的憧憬与夺取江山的宏愿已浑然一体。这给予缺衣少粮的人群有多大的诱惑力!所以太平军一出广西,汇合两湖山泽、大江南北的劳苦大众,就成了滚滚洪流”朝向天堂署光升起的地方奔涌而去。 2月9日,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水陆大军夹江而下。 3月19日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建都天京为太平天国实现其农民革命理想提供了现实环境和实践条件。在太平天国的心目中,天京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天国的代称和化身,也是他们无限憧憬的“天堂”和心灵的寄托。 “他们在进军途中所提出的许多价值准则都在南京城垣内这个太平天国社会里付诸实行,这里是太平军十分严酷的制度能够加以实现的唯一所在。”太平天国在天京实行圣库制度,军需民用仰给于圣库,人无私产;废除家庭,设男馆女馆;废除工商,以诸匠营和百工衙的方式进行集体生产。这些政策无不体现出天朝领袖们改造社会、另建新朝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天朝田亩制度》是天朝领袖们富有天才创意的伟大作品,最能代表农民阶级的大同理想。这种天国的“生活图景”就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无论这种目标在当时有多么不切实际和多么小的实现可能,但它确实代表了底层民众最迫切的生存要求。 但任何超越社会发展现实的社会改革措施,终会在现实面前碰壁。男女分馆的做法违背人伦常理,以至怨声载道,天朝不得不解散女馆,允许夫妻团聚,恢复家庭。废除商业的结果,造成了军民物资的匮乏。推行绝对平均、消灭私有的政策,造成了生产的萎缩。现实迫使天朝恢复了商业,并“照旧交粮纳税”。“于是,从经济、政治到观念,历史在绕行一周后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时代的局限是真正的局限。太平天国的英雄们从金田到天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资政新篇》的颁布,为天国社会描绘出一种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蓝图,代表了天国领袖们顺应历史潮流的全新眼光,也最能体现天国的创造精神。两种社会革新方案都出自天京,足以表明时代激荡下的天京城所张扬出的创造激情。在天京,太平天国厉行革新,严禁吸食鸦片,不准饮酒抽烟,禁止妇女缠足,创立自己的历法,开创自己的文风,开科取士,选拔自己的人才等等。 天国的领袖们还按照自己的政治构想建立了天朝政权和天朝体制,并使这种天朝政权建设推广到它所控制的所有地方,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政权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它的政治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立即迎来了一个农民革命的高潮。 也许这正是定都天京的意义所在。
(太平天国土地政策)
(太平天国战图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