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出了名的官多爵多,前期就已经把清方情报人员弄得晕头转向,和太平军打了几年仗、从广西一直追到南京的钦差大臣向荣,1853年在镇江江面的一次水战中捞起一面“太平水营前二前四北上上黄旗两司马”的三角旗,以为是击毙了太平军重要人物,喜滋滋地专门写奏报,报告给心急如焚的咸丰皇帝,而实际上,两司马只管25个人,是太平军级别最低的官员。后期就更不用说了,叠床架屋的官员多到数不胜数。
其实“官”和“爵”是不一样的,官是职务,通常有一定执掌,一般而言不能世袭;爵是表示身份地位的头衔,有些还含有赐予领地的意味,通常可以世袭。太平天国通常被称为“滥封官爵”,但“滥封官”在中国许多朝代都有,如南北朝战乱时期,一个小小的戍长(哨所所长)也带将军封号,而宋代的官职更多到铺天盖地的地步,相对而言,爵位因为要世袭、要分封,历代君王都显得比较“小气”,很少滥封。
太平天国刚刚起义时并没有爵位,除了洪秀全父子,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等人都是以军师这个官职总理政务,他们四位外加石达开,又以主将这个军职统帅全军。从目前保存的《天兄圣旨》看,早期洪秀全的确没打算封爵。
但这种局面很快被渴望“大功有大赏”的领袖们打破。太平天国还没占领第一个城市永安,四军师已经被称为“王爷”,“姑从人间歪例”,但这还算不上正式爵位;1851年12月17日,迫于众大员的压力,洪秀全不得不分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王和翼王,成为太平天国封爵的开始。
到了1853年秋天,已经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国又在王爵之下增设了侯爵;1854年底或1855年初,由侯爵晋封燕王、豫王的秦日纲、胡以因为作战失利,被革去王爵,后来被改封为顶天燕、护天豫。这样一来,到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前,太平天国的爵位有王、燕、豫、侯四级。
在这一阶段,太平天国的爵位并没有滥封:王爵最多时只有7位;侯爵在1854年前只有11人(包括一个追封的黄益芸,和一个误以为已故而追封的朱锡锟),1856年前,目前已知的有14人;燕爵、豫爵前期都仅有1人。
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天国的爵位体制开始逐渐变化。
首先是获得爵位的人数增加。原先有爵位的人极少,但自1856年开始,较重要的朝官和将领都先后获得了爵位,原本只有十几人的侯爵队伍迅速膨胀;其次,燕爵和豫爵本来是“变相王爵”,各自只有一人,如今也成为固定爵位,负责一个部、一个方面或一支独立军队的大员,纷纷获得这两个高级爵位。
1857年,为了牵制硕果仅存的早期王爵、当时太平天国唯一的“王爷”石达开,洪秀全封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这年6月2日,石达开避祸离京远征,不久后洪秀全为表示“道歉”,将安王、福王降为信天安、勇天福,并封石达开“义王”,石达开谢绝,这年底或第二年初,人们发现,太平天国的爵位变成了六级:义、安、福、燕、豫、侯。
侯爵是早就有的,安、福、燕、豫4个爵位都是王爵改出来的,那么“义”从哪里来?
前面提到,洪秀全曾经封石达开“义王”,已经远征的石达开谢绝,自己仍然称翼王的旧衔,不久后,洪秀全宣称“永不封王”,虽然并无资料佐证,但“义王”的称号已经被撤销,“天义”的出现,或许是他曾以此为借口,将石达开降为“翼天义”。1859年5月11日,洪秀全将刚刚到达天京8天的族弟洪仁玕从干天福、干天义护京主将火箭提拔为干王,自己打破了“永不封王”的誓言,大约在此时,石达开也悄然恢复了翼王的头衔,许多痕迹被抹掉,但“义爵”却悄然留下。
从此直到1861年左右,王爵的分封并不算很滥,1861年抵达天京的外国人曾统计太平天国有11、13、14或16个王爵,其中还有不少是袭封的幼王;1862年,洪秀全开始采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将李秀成等主要王爵的部下分封为王,到1863年春,王爵已有90多个,1864年天京失陷后,在江西被俘的昭王黄文英供称,王爵已经封到2700多个了。
就在这最后阶段,洪秀全还做了一次重要的爵位调整,将王爵分为六等,其中第五等没有王号,统一叫“列王”,据说封“列王”的占了2700多个王爵的大部分,但目前知道名姓的列王只有十多个;第六等按照黄文英的说法,是王字头上加三点,读作“小王”,但目前除了他的说法,还没有别的资料佐证,也没有发现哪怕一个“小王”,很可能只是意向,尚未实施。
由此不难理出太平天国爵位的演变:最初没有爵位,1851年底设立王爵;1853年底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制度;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前演变为王-燕-豫-侯四级爵位制度;1857年石达开出走,1859年封洪仁玕干王,太平天国中央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级爵位制度;1859年后,则基本为王+六爵的七级爵位制度。而远征的石达开部,其军中爵位就一直停留在1857年6月,只有王-燕-豫-侯四等。
如果说前期太平天国只是官封得多,爵位还不算滥,到了中后期就不同了,虽然在1862年以前王爵还没有滥,但六爵却已经封得满天飞,许多二三流将领手下的一般干部都有爵位,朝廷里管菜园、糕点的负责人也有爵位;等到王爵也开始滥封,六爵就更不值钱了,一个100多人的分队里往往就能有侯爵十几个,许多只管五六人的小单位,领导人居然也封为侯爵。
由于太平天国有官爵模糊的缺点,一些人对其爵位体系存在争议。
前期洪秀全曾经在永安下令,从丞相到两司马的职务都世袭,有些人据此以为这些职务也变成了爵位;后期太平天国在义爵以上设立了天将、朝将、神将等几级职务,清方和太平军自己都有将之称为爵位的。
事实上,丞相、天将这些官职固然有世袭的例子(如前期的夏官丞相周胜坤战死,他的哥哥周胜富就继承了这个职务),但不能世袭的例子更多(如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去世,他的职务被陈玉成或宾福寿接替,而不是罗大纲的弟弟罗琼树或儿子罗林得),相反,如果是爵位则毫无例外可以世袭,前面提到的罗大纲后来追封察天义,他的儿子罗林得就世袭了这个爵位,而定胡侯李开芳的儿子李永保不但承袭了定胡侯爵位,后来还被晋封为“世袭定胡安”。
即使退一步说,这些职务有世袭的例子,也不能视之为爵位,因为同样还有非世袭的许多人获得同样的头衔。明代的“千户”,清代的“轻车都尉”等也有可以世袭的,但都不被称为爵位,而被叫做“世职”,太平天国的这些世袭职务也当作如是观。
那么列王和小王能否算作单独一级爵位呢?应该是可以的。
宋代将王爵分为王、嗣王和郡王三等,明代则分一字王和二字王,清代为亲王、郡王二等,列王和其他王爵在头衔、地位上有明显差异,单独分为一级是适当的。至于“小王”,目前还不能确认是否实际存在过,自然也无从说起。
有些人还认为,前期5王或7王地位有高低,应该分为四级或6级,后期“王分六等”,除去列王、小王外,其他王爵也应该分为四级。这种看法似乎并不妥当。事实上同为王爵,历朝历代的权力都有差异,如东汉的东海王、清河王因为曾经做过太子,地位特别崇高,但他们和其他诸侯王仍然同属一级王爵,清代的亲王、郡王中都有可以世袭不降等、权力明显高于其他亲王、郡王的“铁帽子王”,但他们同样也被置于亲王-郡王体系中,并未特别列出“铁帽子亲王”、“铁帽子郡王”的级别。
至于一些记载中提到的新爵位,如曾国藩文书中提到的“天禄”,《伪官执照及伪印清册》里提到的杨辅清部有“中爵”、“丞爵”,则多半出于误会,像“天禄”,实际上是“天豫”因方言发音差异而造成的扭曲,而中爵、丞爵从其地位的低下推断,应该是官而不是爵,只不过官名中恰好有一个“爵”字而已,唐宋有“合门祗侯”,汉魏有“北军中侯”,都有一个“侯”字,但都是官职而不是爵位,北军中侯是统领禁军统帅中资历较浅者的称呼,比侯爵地位低得多;合门祗侯在南宋更只是正八品的级别,比起地位在一品大员之上的侯爵,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