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初期有前后左右中5军,至茶地编为10军,即前一至中十,在武昌扩编为前一至中五共二十五个军,定都天京后,编为前一至中十九共95个军,史有明证,照理说,太平军在定都后有陆军95军应该是不容争议的史实。
但当时的敌方权威情报资料《贼情汇纂》就说“伪西、南2王歼后,所辖38军散归各军,不复更置”,后来的史学家常常沿袭此说,认为西王和南王名下38军不复存在或“只存虚数”。
事实果真如此吗?
论证一个论点的正确与否,最好看当时的第一手资料的记载。
西王为前军主将,南王为后军主将,要论证他们的38军是否解散,只需看一下在癸好3年(1853年)后,前军和后军有没有活动的记录就可以了。
根据现存资料,记载前后两路军活动的史料是很多的:
甲寅4年,后二军军帅刘伧得有请领大钱上总制的敬禀;兵册中,有前13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吉添顺统下兵册,其中记叙兵士参军日期,多在癸好3年;甲寅4年,陈玉成以殿右30检点守武昌,部下有后13军;北伐军据《张维城供》,有前一、前二、前三、前五、后一、后三等番号,一共9军,前后两军中就占了6个,而且特别指出“前一前二两军人最多,胆亦最大,约10000余人”,可见还是主力。
以上资料充分说明,前后两路军被散置各军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事实上东王治政时期,军队统归东王调遣,各王部下并不固定,如罗大纲就曾隶属过各王指挥,韦俊是韦昌辉亲弟,也曾受石达开节度,而石达开的堂弟石凤魁、石镇仑又曾受秦日纲节度,这和后期“各有分地分兵,自雄自长”的情况是不同的,前后两路军本来就不是西王和南王所节度,而是由杨秀清统一调度指挥,所以两王战死,各军仍旧由杨秀清调度,没有解散的必要。
但95军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真的很强大,前面所述前一前二两军不过万人,已算劲旅,后二军军帅刘伧得的一个军,居然只有170多人,而张维城在叙述前一前二两军人数后,又说“其余7军(共)不过20000人”,而太平军制,一军编制应该是13156人。
有趣的是,《太平军目》这本太平天国方面专门用来说明军制的书,几次重版,却始终没有准确算出13156的编制人数,初版时作13270人,而再版却误作13125人,王庆成先生认为也许因为太平军一军从没有满员过,所以一直错下去,不无可能。如此的95军,战斗力是要大大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