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我国服饰文化改变最大的时代。在这一多变的时代中,太平天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英国人呤俐在其所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多处提到太平天国妇女穿着的服饰,并“奇怪的发现”:“中国最俊美的男人和女人只能在太平军行列中看到”。
从呤俐留下的太平天国妇女服饰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妇女服饰有别于清代妇女的服饰,因为天国妇女要打仗、参加生产劳动。通常她们上着短衣下着长裤,或穿圆领紧身服,领口开得较小,用红绿绸绉扎于腰际。“当腰横长刀,窄袖短衣服”。
太平天国妇女服饰有着自己的特色,其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广西客家文化影响。太平天国妇女服饰传承了广西壮族文化的特点。太平天国早期活动区域广西桂平紫荆山区及建号之广西金田村,均为广西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太平天国前期的东、南、西、北、翼及天王等六位“王”大都为客家人。此外,太平军将士也多为两广的客家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中原情节。客家人崇尚自由的风尚,因此太平天国妇女的服饰较为宽松。广西客家女子均着短衣长裤,从不穿裙,因此太平天国也严禁女子着裙,遇有女子着裙便强行扯去,或杖责或枷锁。为了生产、劳动、行走、骑马等活动方便,妇女们的衣服会在外衣襟下摆的中间或两边开衩。建都天京后,大多客家妇女还保持原先旧俗,所着服饰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反清之需。太平天国为反清之需创立独特的妇女服饰。在封建纲常礼教下,妇女的行为、举止都受到传统伦理的制约,妇女须压抑自己爱美的天性。清代服饰制度为清朝政权服务,清王朝为巩固政权极力推行满族衣冠制度,女子发式以高发髻为尚,服饰以袍衫为主外加坎肩,亦有穿裙袄的。而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时就一律蓄发,发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反清标志,他们鄙视清朝衣冠,将清朝官服“随处抛弃”、“往来践踏”。为与满清服饰有所区别,太平天国妇女将衣襟开在左边即为“左衽”,以“反襟”取“反清”之谐音。“太平军和满清奴役下的中国人之间的最突出的,最使外国人注意对照,就是他们的外貌及装饰的截然不同”。
太平天国妇女服饰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太平军起义之初,大多妇女都穿男装,也有的是穿戴苗族服饰,“贼由粤西至长沙,尚皆布衣褴褛”。妇女的服饰也比较杂乱,有“妇女红蓝裙裤以帕首者,拆金绣挽袖经系腰者,有贼妇而着男子马褂,穿厚底镶鞋者。。。。。。青黄红绿,错杂纷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将领们认为“太平统一之时,须明定制度章程”,于是太平军出现了一系列代表职位高低的官帽、官服,妇女的服饰也日渐丰富多彩,“女官服如男制,然未见有戴角帽凉帽者,冬月则戴风帽,夏月则戴绣花纱罗围帽,如草帽形,空其顶,露发髻于外”。
太平天国妇女的服饰穿戴根据其身份、地位及官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女官尊者,则金玉条脱两臂多至十数副,头上珠翠堆集;官渐卑,则金玉珠翠亦渐少矣”。身份高贵的太平天国妇女“衣服鲜华”,色彩上是“服饰都丽”。定都以后生活条件改善,普通妇女也由“布衣褴褛”逐步发展到着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妇女也不多穿着男装,而是依身份地位的不同制成繁简不一图案纹样的服饰。呤俐说:“穿戴着用金银珠宝构成中国古老图纹的长袍,嵌着珠宝的礼冠,绣着金花的鞋履,简直使人不能想象还有比这更耀眼的服装了”。
太平天国妇女服饰体现了太平天国妇女地位的改善。“太平天国制度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妇女地位的改善,她们已经由亚洲国家妇女所处的卑贱地位提高到文明国家妇女所处的地位了。太平天国革除了两千多年来妇女所受到的愚昧和玩弄的待遇,充分证明了她们道德品质的进步性”。缠足是中国古老的恶习,它极大地摧残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太平天国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俗,使得太平天国妇女们体形的步态与传统的小脚女人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两广及苗族女子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力,终日劳作,因此都未裹足,且爱洗足,太平军将此习俗推到各地。凡在太平军起义之后出生的女子全都是天足,许多到过太平军军营的外国人都赞叹“太平天国妇女非常美丽,和满清妇女形成鲜明对照,这大概由于太平天国妇女是天足的缘故”。
太平天国妇女通过自身外貌、行为、举止、服饰打扮,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广大妇女的着装打扮一度成为一种时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追求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