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内黄故事】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内黄的传说

时间: 2015-12-14   来源:   作者:
  • 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北上以及兵败后散兵南归时,都曾路过内黄。因此,在我县民间留下了一些年代久远的故事和令人嗟叹的传说。

     

    1.jpg

     

    北伐军北上的时候,兵强马壮,作战勇猛。一路走来,对封建统治者打击很大。因此,他们对这支“叛军”十分恐惧,诬称其为“长毛子”。(太平军的发型与清朝的大辫子不同,太平军是满头留发。)。老百姓也是偏听偏信统治者的宣传,不明真相,看到北伐军的马队都惊恐的奔逃。其实,这些北伐军士兵并非传说中的长毛恶贼。他们也有严明的军纪,不抢劫财物,不奸淫妇女。他们还帮助那些逃难中的人,扶老携幼,送还丢弃的包袱。有的难民天黑了回不了家,只好露宿荒野。这些北伐军就围成一圈,把难民圈在中间,为他们站岗放哨,防止人兽侵害,天亮之后再把他们送行回家。

     

    2.jpg

     

    每当老人们讲完这些故事后,都要加上一句话:“长毛子都是仁义的。”

    但是,太平天国北伐军也有心狠手辣,滥杀无辜的一面。传说有一次,西史村(今田氏乡孟庄村)的地主武装截杀了北伐军的一个联络兵。北伐军发现后,立即进行了报复。他们包围了村子,在久攻不下时,北伐军用计高喊:“这里不打了!我军已经从后面攻进村里,去杀他们的家眷!”西史村人信以为真,人心大乱,防线不攻自破。北伐军趁机攻进村子,消灭了防守的地主武装,但是也滥杀了许多无辜的村民。

     

    3.jpg

     

    当时西史村有一个外号叫“小头”的14岁男孩,幸运的逃脱了这场杀戮。他长大后在附近村子卖梨膏糖为生,他每次讲到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都还胆战心惊。

    后来,北伐军兵败,北伐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二人在北京被杀害。被击溃的北伐军士兵三三两两向南方奔逃,有些散兵又路过内黄。

    这些逃散的北伐军士兵生活无依,饥寒交迫,但是他们不偷不抢,不乞讨,不扰民。有的在河里捉些小鱼小虾,自己生火烤煮充饥;有的在煤行挑煤干活;有的在卫河码头干装卸活。他们都能吃苦耐劳,工钱多少也不计较。饿了买馒头烧饼,渴了喝河水。晚上住在河岸边小孩子们玩耍时挖的土洞里,他们再稍加开挖修整,就当作遮风挡雨的栖身之地。洞里面既没有被褥,又狭小潮湿,只能容下一人蜷缩歇息。背井离乡的他们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们坚持依靠出卖苦力谋生。

     

    4.jpg

     

    据说,在这些做苦力的北伐军散兵中,有一人外号叫“十八盘灌肠”的人。他是一个身高体阔的汉子,在南逃的途中路过内黄,就在窦公集的元村码头(今窦公乡元村)停留下来。那时的卫河水量很大,是北方水运的一条重要航道,向东北直通天津卫,每日里货船来往不断。码头上的装卸活计也很多,这个北伐军士兵每天在码头干活,装船卸船一人干几个人的活。因为他食量很大,有一次在煎灌肠的小摊前一口气吃了十八盘灌肠,从此得名“十八盘灌肠”。但是,到了冬天,河水封冻,货船停开,装卸的活没有了,“十八盘灌肠”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在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也没有被褥御寒的隆冬季节,他很有骨气。他既不偷抢也不乞讨,最后竟冻饿而死。乡民们把他埋葬在河边他住的那个土洞子里。从此成为孤魂野鬼,没能回归故乡。至今谁也不知他姓甚名谁,家乡何处,只留下这令人百味杂陈的长长叹息和日渐湮没在时代洪流中的故事传说。

     

    ——摘自《内黄文化》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