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从封王2700看太平天国的“人事制度”

时间: 2015-11-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莆友汇
  • 果您只有两瓶酒,却来了十个客人,您会怎么办?

      选项一,把两瓶酒分给两名特选出来的精英客人,其他客人只能干看着解闷。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调动精英客人的积极性,二是能喝到酒的可以喝爽,坏处是80%的客人不免怨声载道,且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酿成“二桃杀三士”这样的悲剧。

      选项二,给每个客人一个杯子,让每人分享1/5瓶酒。这样做的好处是绝对够公平,如果客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派人士,便可以皆大欢喜;坏处是人人均沾人人不过瘾,倘客人都是“奖勤罚懒”的效率派,则很可能让所有客人个个怨声载道。

      那么,有没有选项三?有。

      这个选项三,就是另找8个一模一样的空瓶,然后在两瓶酒里掺入8瓶水,兑成10瓶,再分给每个客人一瓶。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酒资源毫无增加的情况下,满足每个客人“我就该分一瓶酒”的愿望,只要瓶中魔法的真相一天不揭穿,这种满足感就会一天给客人以足够的“正能量”。

      大多数决策者在碰上前述选择题时,都会选择选项一或二,至于选项三,第一个采用的人,似乎是西汉名将霍去病,他给酒掺水(或干脆说,给水掺酒)的作坊所在地,至今还被叫做“酒泉”。

      如果这个“掺水大法”被掺的并不是酒,而是官爵,就有了另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个人事制度上的“掺水大法”,利用了人们追求名誉、地位的私欲,将原本难以下咽的“分权”苦药,包上一层诱人的、即便发觉也难以抗拒的糖衣。最初由西汉文帝时的贾谊提出,到汉武帝时以“推恩令”的形式贯彻实施,成功地将原本尾大不掉的十几个诸侯王国,皆大欢喜地拆分成毫无威胁可言的无数小侯国。因为本小利大,这一招在此后千余年里被不断效仿,其中掺得最夸张的,则公认是洪秀全。

      稍稍了解太平天国史事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是封王最多的中国王朝,立国前后仅14年,分封的王爵竟多达2700多个,至今有名有姓可考的也有200多个;王以下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六等爵以下的丞相,多到数不胜数,甚至一支百来人的小队伍里都能有好几位侯爵、丞相。除此之外,还有无数叠床架屋、名称奇特的各级大员。可以说,到最后时刻,太平天国“吃皇粮”的庞大队伍里,“高级干部”是绝大多数,“基层干群”反倒成了不容易见到的稀罕人物了。

      按照传统的说法,洪秀全的“掺水大法”实施时间并不长:滥封王爵被认为是从1861年9月安庆失陷后开始的,到1864年7月天京失守,前后不过两年九个月时间。考虑到洪秀全是那年6月1日去世的,则“秀记掺水大法”的实施时间只有两年八个月。

      这种说法只把王爵当酒,却忽略了王爵以外的“掺水”也是掺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覆盖面更广,受益(或受害,看您怎么理解)人数更多。

      事实上,“掺水术”是洪秀全立国前后十四年,始终贯彻不渝的人事原则,从金田起义起,这种“掺水大法”就或明或暗地不时表现出来。

      金田起义初的庚戌十二月,也就是1851年一二月间,太平军全军分为5个军,军设正副军长,其下设“先锋”“百”和“营”三级,每营25人;当年七八月间,太平军转战到最初起兵的紫荆山区,在茶地村进行第一次重大改变,将5个军扩编为10个。

      仔细研究此时太平军编制的变化会发现,这次扩编不是将军队编制翻了一番,而是扩充到原先的10倍:军以下原本是先锋、百、营三级,扩编后成了师、旅、族、两、伍五级,其中“两”和营编制都是25人,原先每个军辖4~5个相当于旅的先锋,而新的军却有25个旅。

      事实上,5军和10军时代的太平军,军力是基本相同的,至少没有10倍增幅,这种改编的实质,是大幅增加了太平军的干部编制:军级干部增编了一倍,师、旅级则是原先的6倍。此外,洪秀全还在军帅之上设监军、总制两名更高级别的“正军职干部”,并在10个军之外另设了地位比总制更高的20名侍卫。

      这样做的直接原因,可能和收编天地会武装罗大纲部有关。罗大纲是天地会名将,拥有一支身经百战、实力不俗的精锐武装,且在组织、纪律和作风等方面和太平军有很大差异,这样的人物,官给小了不行,给大了也不行。现实中,罗大纲被封为左二军帅,但同时太平军从5个军变成10个,最高军职也从军帅变成了总制。如此一来,等于一方面授予罗大纲高级官衔,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加封,让这个高级官衔“掺水”“通胀”。由于这招“掺水术”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安抚新人和防范拥兵自重的矛盾,更同时满足了分权的需要和部众“富贵威风”的欲望,因此此后被一用再用。

      1851年底、1852年初,太平军进入永安州,封王建制,分封了4个军师、5个王爵,并建立了从丞相直到将军的朝官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次“掺水”,将原本算高官的总制、监军和军帅彻底“白菜化”。但更大的“掺水”是1851年12月24日的一次,在这一天,洪秀全将全军所有战死官兵都追封“职同总制、将军、侍卫世袭”,所有健在官兵“未封及者”一律加封为最低级别军官官衔——职同两司马,从而暂时建立了一支空前绝后的、全部由干部组成的军队。说“暂时”,是因为很快太平军将成倍扩充,新入伍的自然没这个福分。

      此后,这个“秀记掺水术”的使用实例可谓不胜枚举:1853年~1856年间,“批发”了数以万计从恩赏检点到恩赏两司马的“荣誉官衔”,据说泛滥到普通士兵也顶着恩丞相头衔的地步;1856年~1859年期间,原本只设36人编制的检点、只设72人编制的指挥,都出现了大幅度的“超标”配置(有一名指挥已经编到了“殿前八百”),此后原本只有24人编制的正职丞相,居然出现了“殿前后一军前营右六丞相”的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此时在编官兵经常只有百余人的军,竟至少编有六名丞相,这水掺的,几乎已看不见酒了。

      由此可见,“秀记掺水术”并非洪秀全晚年心血来潮的发明创造,而是其“执政生涯”一以贯之的“看家秘诀”。太平天国晚年惊世骇俗的二千七百多个王爷,其实从金田山沟里那衣衫褴褛的10个军和上百名“军级干部”横空出世开始,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