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善桥,俗称赵家桥,是一座梁式三跨花岗石板桥。位于花桥镇西赵家村,现为集善村,南北向跨鸡鸣塘。全长21米,高4米,桥宽1.43米,中孔跨度为5.75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1年),距今已有232个年头。因年代久远,常年缺失维修,桥墩松动,出现险情,花桥政府为保护文物,于1979年组织力量出资修葺,修旧如旧,做了一件大善事。当年集善桥被列为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花桥镇唯一一个省文物保护单位。集善桥因桥上“太平天国”四个字而名扬全国,太平天因因集善桥石刻而千古传颂。
“太平天国”石刻的发现,本为无意,但发现者十分有心,文物单位又十分重视,历史文物才得以重见天日,来之不易,极为珍贵。事情还得从1975年6月说起:有一天程振旅、陈裕龙两人下乡工作,回来的途中,经过集善桥,振旅说:“好象石桥上刻有文字”,已经下了桥的两人,边走边议论,一个说有,一个说无,争论起来,为了搞清事情真相,两人返回桥上,致细观察,字肯定有,但看不清楚,抹去浮土,见到“太”和“天”两字,还有字被泥土、细纱填满,实在无法辩认。两人一不做二不休,到离桥不远的打水站,用勺子打了水,浇在字上,再用树枝条挖除泥土细沙,洗了好长一段时间,隐藏在泥沙下面的字,才露出本来面目,“太”字下面是一个“平”,“天”字下面是一个“国”。这四个字刻在大桥南侧石板上,自左至右分两行竖写,上面“太”“天”两字稍大,高10厘米,宽12厘米;下面“平”“国”两字略小,约8厘米见方。文字刻画比较深,粗壮有力,由于花岗岩质地,虽久经践踏,仍清晰可辨。“太平天国”四个字的书写与一般书写比划不同,其中的“国”,口字里面是一个“王”,是指一个国家里必须有一个王在内,冯秀全自称“天王”;“天”字上面的两横划是上长下短,表示天国最大。“太平天国”四个字发现后,马上报县市有关单位,各方对此事十分重视,省文管部门迅速派专家组到花桥进行实地考察,民间采访,核实确认后,更轰动一时,后经北京《文物》月刊于1978年第三期发表后,更加受到史学家的重视,集善桥与太平天国的话题,从此又在民间广为流传。
太平天国进驻集善桥后,实现军民合心,共同抗清。1860年春,太平军部队到达长江下游,占领南京建都为天京。此后又乘胜东进,6月份以苏沪一带民间反清秘密团体小刀会群众为内应,很快占领苏州,接着于1860年6月进军昆山县城,并从昆山分兵。攻占青浦、松江,包围上海。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载:“咸丰辛酉十二月(1862年1月)太平军由昆直犯上海城。”1862年1月,太平军从昆山派出部队进驻集善村一带,准备与嘉定、青浦、松江联兵,袭击上海外围,攻取上海。清政府闻讯大为恐慌。当时,昆东地区,以陆家浜与集善桥最为热闹。当时花桥市镇尚未形成,老百姓大多往赵家桥赶市。赵家桥位于花溪镇西一公里,居鸡鸣塘中流,鸡鸣塘西出吴淞江,东通瓦浦河。吴淞江东去上海接黄浦江入海。在铁路和公路未筑之前,赵家桥是昆东水路交通的要道。加上赵家桥陆路又方便,东进上海,南达青浦,北走太仓,西到昆山,乡人呼此为滑河、滑路,其支流有:长浜、潘正浦、三闾江,大小瓦浦等,河道纵横,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是粮棉重要产区,因濒临吴淞江,接近上海,故又是控制上海外围之军事要地,在太平天国时期,赵家桥有茶馆、酒店、饭店、南货店、龚家木匠铺、染坊、经布店等,还有潘家航船,行驶昆山、安亭、青浦等地,水陆交通便利,市面繁荣。太平军进驻赵家桥后,分住在附近延祥寺、金城庙、杨二房等处,并在周围活动,与小刀会成员联系,向群众宣传反清主张,又以附近陶家村抗清英雄陶琰,及昆山贤人顾亭林的民族气节的影响,当地群众对满清统治一直怀有刻骨仇恨,因此,老百姓一见太平军子弟兵,就好象亲人一样,军民视同一家,实现军民合心,共同抗清。
石刻“太平天国”四个字,是太平军离集善桥首次东征时刻下的。1862年1月至1863年上半年,太平军驻集善村部队,分批出发,浩浩荡荡,途经安亭、黄渡,直达上海县城及郊区法华、泗泾、七宝、北新泾等处。驻沪清军和外国侵略军虽多次反扑,均遭败北。太平军曾二次在青浦、黄渡地区与英国华尔洋枪队交火,土枪土炮打败洋枪队,震惊中外。太平军首次离集善桥东征时,临行前,乡人纷纷端茶送饭,送别子弟兵,而带兵的知识分子,便在集善桥石板上刻写了“太平天国”四个字,赠送群众,留志纪念,依依惜别,并作为后续部队过路前进的标记。刻者有心,群众有意,从此集善桥与太平天国,结了缘,攀上亲,永不分离,留传百世。
为保护石刻“太平天国”,集善桥人民机智勇敢。太平天国失败后,当地群众既怕满清专横压制汉人的抗清思想,又怕象雍正皇朝的文字狱,老一辈人为了保护石刻,就巧妙地用油灰、纸筋、泥沙搅拌,掩饰,并教育小一辈不要外传,以免株连杀头之祸,又因小刀会是抗清秘密团体,自太平天国失败后,小刀会分散于基层,亦叫大家保持缄默。但对太平天国留下的反清事迹,代代相传,铭记心中。
平平常常“太平天国”四个石刻,记述着轰轰烈烈农民起义的战斗历程,见证着太平军与集善桥人民共同抗清的历史故事,使尘封百年的历史风云重见天日,为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佐证。地方政府拨款复修,省政府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可知石刻“太平天国”四个字:重千斤,意深远!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1851年——1864年)由洪秀全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的“拜上帝会”。1845年,洪秀全写了《原道醒世训》等作品,宣传平等思想,说“天下男人都是兄弟,妇女都是姐妹。”表达了农民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憎恨,奠定了太平天国革命思想的基础。1851年1月,洪秀全38岁诞辰,他在广西金田村,誓师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从此正式开始。
从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与清军连续作战,屡战屡胜,1851年9月间打垮敌军一万多攻克永安(今广西蒙山县),洪秀全宣布封了五个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中央政府的组织初步形成,领导力量集中,军事上更是节节大胜,两年时间横扫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个省区,攻下武汉和南京;军队由一万发展到五十万多。洪秀全决定改南京为天京,定天京为国都,又派遣军队北伐、西征,清政府的统治眼看就要摧毁了。与此同时宣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施政纲领,规定分配土地给农民,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也都规定了政策。把历史上农民革命的要求发展到最高峰,这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伟大成就。历史学家称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自从攻克南京之后,清政府拼全力组织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也发生斗争,刽子手曾国藩又死心塌地地给清政府卖力,拼命镇压革命军,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协助,1864年7月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最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