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

时间: 2016-05-10   来源:   作者:
  • 罗大纲(1804—1855年)又名阿旺。广东揭阳县西门外蓝田都上阳乡寨内(今丰顺县的汤南镇新楼种玉上围/上围古寨)人。少时以舟运为生,往返於两广之间,结识各地反清义士。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广西参加大地会。率天地会队伍於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参加金田起义,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结为四十盟兄弟,初受左二军军帅。之後,转战南北,攻永安、克岳州(今湖南岳阳)、破兴安,升殿左一指挥。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定南京为天京。罗大纲率部随林凤祥攻克镇江和扬州後,驻守镇江,多次击败曾国藩水师。四年驻守安庆,出兵攻占江西饶州府(今波阳),又与石连开一起增援九江,大败湘军,三克武昌。五年奉诏留守九江,以牵制湘军的陆军。8月,在芜湖战役中受伤,10月撤兵到天京,因伤势恶化,医治无效,当月卒於天京,自参加太平军之後,历任金官正将军、殿左五拾点、冬官正丞相等职,卒後追封为奋王。

    罗大纲之死,史载不一,但在战斗中阵亡,却是无庸置疑的。他作战骁雄劲悍,用兵“剽迅如风,雄冠诸将”。特别是他爱兵一如父母,“可与众同甘苦,士卒乐为效死”,所以“凡遇军事艰危之际辄以大纲往”。就连所谓《贼情汇纂》的清方资料中也不得不承认:“罗大纲傈悍机警,贼中号为能者,然因非粤西老贼,功在秦日纲上而不封侯王”。

    罗大纲在太平军中除剽悍善战,战功卓著外,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有独具识见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太平军定都南京之后,洪秀全、杨秀清就急于图河北,取燕京。对此,罗大纲清醒地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徐州、扬州)席卷山左(山东),再出山右(山西),会猎燕都”。并警告说:“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除此二策外,罗大纲还提出,既建都南京,务必多造战船,精练水师,战舰建成之前,应先用木筏堵截江面,抢占长江水上优势。可惜这些具有战略观点的正确建议未能为专权的杨秀清所接受。北伐军临行,洪秀全也以“诏告”叮嘱:“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以縻时日。”真是昏庸已甚。对此,罗大纲清醒而痛心地指出:“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噍类矣!”果不出所料,北伐军惨败于天津,太平军最终被消灭。罗大纲的话,都不幸而言中了。

    罗大纲镇守镇江,受命参与办理对外事务。镇江是外国商船进人南京必经之道。咸丰三年(1853年)4月28日,英国公使兼香港总督文翰和随员密迪乐,前往南京窥探太平军对西方态度,于5月离开南京。文翰此行往返都经镇江。罗大纲都与其打了交道。罗大纲在致文翰书中,严申太平军对满清“奉天讨罪”,而 “惠外和中、商旅不禁、关市不征”,提醒英方不要被满清利用,替满清出力。当文翰得书,派密迪乐上岸谒见罗大纲时,罗大纲恳切地说,双方“承认同一之上帝”,彼此就如兄弟,当应互相帮助。并告诫英商“不应再去卖鸦片”。密迪乐也申明愿守中立而去。6月5日,英国传教士戴作士从上海到达镇江谒见罗大纲,停留三天,赠罗大纲有关耶稣教书籍,罗大纲也以太平天国印行的书籍回赠,同时,托其带信给上海的英国领事。在这封《殿左五检点罗大纲致上海英国领事书》中,罗大纲劝诫他们在战争期间暂时别来,这并“非阻通商,终以两下交兵,恐其往来不便”,亦以防满清水师乘机尾随,进攻太平军。书中再次声明,“同拜上帝,皆系兄弟”,书中要求其“现便携弟处各书,仰恳悉教历阅”。这无异于想通过传教士之手去宣传太平军的各种观点、主张。罗大纲与外国人打交道,虽未洞悉侵略者的本性,但能作到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不愧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