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太平天国领袖们早期的革命活动

时间: 2016-02-15   来源:金田起义研究会会员投稿   作者:凌崇征
  • 洪秀全、冯云山在赐谷村创建拜上帝会

     

    1844年暮春时节,洪秀全、冯云山二人经过二十多天的行程,从广东进入广西。在历尽艰辛后,于5月21日到达贵县赐谷村洪秀全的表兄王盛均家,开始了他们在广西的秘密反清活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据《太平天日》记载,洪秀全在赐谷村的表兄叫黄盛均,而不是王盛均。什么原因呢?原来太平天国有许多避讳字,因避“王”字讳,《太平天日》一书就把“王盛均”改为“黄盛均”。据赐谷村的父老们说:过去赐谷只有王姓,从无黄姓,王盛均就是洪秀全的表兄。另据民国时期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考证:洪秀全父名镜扬,原配王氏,续娶李氏,秀全乃王氏所生,王盛均应为洪全秀姨表。

    赐谷村位于横亘贵县、桂平两县的龙山山区,分上赐谷、下赐谷两个小村屯,王盛均住在下赐谷。洪秀全到赐谷村不久,就应聘到附近的长排村庞亚春家当塾师,以为长久之计,学生来自长排和周边的河湾、大横、赐谷、万扬等村,约有二三十人。据村民们世代相传,洪秀全当年在长排教书时,身材高大,脸皮白净,说话和气,举止斯文,书讲得很好,下课后常送学生回家,借机与村民们接触,宣传拜上帝教教义和反清革命主张。有时候,洪、冯二人还到江背村、竹马村去传教,晚上聚众习武,宣传天父皇上帝,讲清朝皇帝和大小官员是害人的妖魔等革命道理。正是在传教过程中,他们结识了那帮村的石达开。

    经过洪、冯二人的不懈努力,半年后,附近各村便有一百多人加入了拜上帝会,其中以赐谷王姓和长排庞姓的人居多。拜上帝会隔几天就搞一次名为“拜旗”的拜会活动,时间大多在晚上。拜旗地点就在下赐谷村背的马王坑。拜旗多由洪秀全主讲,主要是“赞美上帝”、“消灭妖魔”之类的话。村民们心知肚明,“妖魔”指的就是清朝皇帝及其大小官员。据《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一书记载,有一次拜会,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官兵来了”,参加拜会的人就惊慌四散,走避一空。

    洪秀全在赐谷村期间,曾巧妙地化解了一起水利纠纷,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赐谷附近有东碑、罗碑两个小村,东碑村卢姓有二三百亩田,多在汶水塘的下游;罗碑村李姓在汶水塘上游有很多田。卢姓人提出要筑堤蓄水,否则天旱要失收,但筑堤后李姓的田会受淹。双方为此发生争执,告到县署,但争讼迟迟未决。卢姓甚至买了一门土炮,打算强行筑堤,械斗一触即发,气氛十分紧张。洪秀全得知,决定出面调解平息。他帮卢姓人写了一张状子送到县署,提出解决水利纷争办法:堤要筑,水要储,卢姓人田地有水灌溉,李姓人受淹田地由卢姓人适当赔偿。县官照此办理,卢、李姓水利纷争迎刃而解,从此和好如初,天旱用水互相谦让。卢姓人当年构筑的水坝至今尚存,1958年经重修加固后至今仍在使用。

    在此期间,洪秀全还干了一件轰动一时、传闻远近的大事。赐谷村附近六乌山口有座六乌庙,庙中供奉一男一女两尊神像,传说很久以前这对男女在此野合,后来得道成仙,于是有人盖了这座庙,各村群众敬畏异常,前往烧香膜拜的人很多。洪秀全听说后很是诧异,他认为山乡男女的和歌偷情,都从这种妖怪而起,就作诗加以斥责,诗道:

    举笔题诗斥六乌,该诛该灭两妖魔。

    满山人类归禽类,到处男歌和女歌。

    坏道竟然传得道,龟婆无怪作家婆。

    一朝霹雳遭雷打,天不容时可奈何!

    自这首诗传出后,本地人大愤,都愿六乌神显圣杀死洪秀全。但他竟无恙,而白蚁恰巧生在六乌庙,把神庙和神像都蚀坏。这一件偶然的事,使村人相信洪秀全所传的道为真理,且信他乃上天特派到来传真理给他们的。不久之后,参加拜会的人增加到一百多人。

    同年9月初,洪秀全眼看表兄王盛均家并不宽裕,供给他们有困难,便欲返回广东花县。当时王盛均由于其子维王被人诬陷入狱未释,挽留秀全继续居留营救。洪乃先遣云山到桂平城稍侯。因得秀全帮助申诉,王维正不久即获释出狱,并听从秀全劝说加入了拜上帝会。

    冯云山离开赐谷村后,在桂平城小住等候洪秀全一同返粤。适遇故人张永绣,得知紫荆山乃开辟根据地的理想之地,遂决意暂不返粤,随永绣一道前往金田新圩,后又进入紫荆山区,在大冲曾家书房教书,秘密组织拜上帝会。翌年7月,冯云山与曾云正到贵县赐谷村王盛均家,又经大圩入北山里龙山银矿区组织矿工参加拜会。秦日纲等人就是在这时参加拜上帝会的。

    洪秀全帮王维正打赢官司后,如约离开赐谷村到桂平城却没有见到冯云山,遂只身返回广东花县。翌年7月,他第二次来到贵县赐谷村,得知冯云山音讯,于是偕王维正一同前往桂平紫荆山。路经武宣东乡时,进入路旁九仙庙小憩,命王维正捧墨砚,举笔题诗壁上怒斥九仙妖:

    朕在高天作天王,尔等在地为妖怪;

    迷惑上帝子女心,腼然敢受人崇拜!

    上帝差朕降凡间,妖魔诡计今何在?

    朕统天军不容情,尔等妖魔须走快!

    史学界有人认为,洪秀全自称“天王”,自称“朕”,大约始于此时。

     

     

    杨秀清、萧朝贵致力于“代天父天兄传言”

     

    拜上帝会初期杨秀清、萧朝贵有些什么重要活动?这在史学界一直是个谜,史书鲜有记载。1983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庆成应邀出国访问研究,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发现了太平天国的两种印书《天父圣旨》和《天兄圣旨》,记述杨、萧二人早期事迹甚详。后来王庆成先生编成《天父天兄圣旨》一书,于1986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发行。此书的面世,终于为世人解开了这个谜团。

    杨秀清、萧朝贵何时加入拜上帝会,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据太平天国官书《太平天日》记载,1848年1月冯云山被捕入狱后,洪秀全曾作诗述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和寂寞之感,这从侧面说明,那时杨秀清、萧朝贵即使已经入会但还没有同洪秀全建立密切的关系。

    冯云山被捕入狱后,洪秀全急忙赶回广东设法营救。让他万没有想到的是,营救冯云山出狱的,是他并不熟知的两个普通会众:杨秀清、萧朝贵。

    冯云山的牢狱之灾,使拜上帝会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之中。有人乘机蛊惑煽动,一时间人心惶惶,拜上帝会有解体之虞。危急关头,杨秀清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才能。4月16日(三月初三日),他利用当地长期流行的迷信习俗“降僮”,假托天父皇上帝下凡附体,传言广大会众“坚信天父皇上帝,不必惊慌,不可动摇”。基于杨平日的威望,会众多数信以为真,拜上帝会赖以转危为安。杨秀清和萧朝贵还多方奔走,在烧炭工中募集一笔资金,打通官府关节,营救冯云山出狱。

    萧朝贵也是个颇有心计的角色,同年10月5日(九月初九),他首次以“天兄耶稣下凡附体”的形式,传言广大会众:天父皇上帝、天兄耶稣是唯一真神,其他人以别种神灵说话都是假的。多数会众信以为真,进一步稳定了人心。不久洪秀全从广东返回紫荆山,得知冯云山业已获救出狱,大喜过望,并立刻承认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为真,确立了杨、萧二人在拜上帝会中的重要地位。

    就在天兄首次下凡之后不久,洪秀全同天兄(萧朝贵)有过这样一次对话:

    “天王四:天兄、太平时军师是谁手?

    天兄曰:“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俱是军师也。

    ……
       这里所谓的“太平时”,意思是指“起义建国时”。排名仍然是冯云山在前,但杨秀清、萧朝贵从此取得了与冯云山同为军师的地位,成为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成员。

    据《天父天兄圣旨》一书记载,在金田起义前的1848、1849、1850年,“天父、天兄下凡”极为频繁,有时甚至一天下凡几次。天兄下凡所说有些纯属天堂上的神话,有些是对洪秀全的吩咐,有些是对各处会众的命令,有些是对拜上帝会武装斗争的指示。总之,天兄几乎对一切公私事务作出处置,向洪秀全、冯云山或其他人作出指示,杨、萧二人在拜上帝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1850年8月金田团营期间,广东高州拜上帝会派弟兄前来金田报告他们与当地武装团练发生冲突的情况,洪秀全带同来人到“天兄”面前听取决断:

    “天兄曰:手指甲事都要朕天兄分断吗?四处靠尔!”尔要灵变处置。没秀清、朝贵不在尔身边,你又将何以分发兄弟也!

    天王奏曰:小弟……至今还未曾十分灵变,算是无用……

    天兄曰:话是无用亦算有用。今高州些事,总是妖魔作怪,踊动外小来侵害。现忍耐先,让人三尺……尔将朕话转谕他们回去也。”

    此时正是金田团营期间,拜上帝会千头万绪有很多事情等待领导决断处理。洪秀全、冯云山并非“无用”到“手指甲事”都拿不出主意,而是在业已形成的“天父天兄”的绝对权威之下,他们办什么事都不可能离开杨、萧的指示了。

    金田起义后,杨秀清、萧朝贵继续以“代天父天兄传言”的形式,协同洪秀全、冯云山指挥作战,并接连获胜。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报称“天王”,同时封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杨、萧在太平军中的地位,皆在冯云山之上。同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城,洪秀全封王建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通过“代天父天兄传言”最终掌握了“神权”的杨、萧二人,正式确立了他们在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中仅次于天王洪秀全的地位。

     

    韦昌辉的早期活动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早期印书多称为韦正),桂平县宣二里金田村(今属金田镇)人。金田村位于紫荆山南麓,原来荒无人烟,明代嘉靖年间(16世纪40年代)以后,一些瑶人从大藤峡移居此地,渐成村落。清乾隆以后,广东客家人和县内各地汉人陆续移居金田一带,瑶人遂相继移居紫荆山和大瑶山。

    韦昌辉原籍广东,后因战乱迁徙广西平南,清乾隆年间迁桂平北区理村,嘉庆年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再迁宣二里王谟村,以耕种为业,与刘姓人同住一村。刘姓人多势众,又有功名,韦姓人单姓寡,又无功名,因此常受刘姓人欺负。昌辉父亲元不甘受气,遂举家迁居金田村。韦家每年有一两万斤租谷收入(一说有十多万斤),在金田村算得上是首富,但是因为没有功名,所以仍然受到乡里土豪劣坤的欺负。韦元痛感家中没有功名以致经常受气,便想栽培其子读书考取功名,为韦家争一口气。韦正小时在红利书馆读书,长大后到浔州参加考试落第,于是大发牢骚,痛骂官府腐败社会黑暗。元万般无奈,只好花几百两银子,为其子捐了个“国子监生”的功名。据《天兄圣旨》记载,乙酉年(1849年)二月中旬,“天父附体下凡”借萧朝贵之口为韦正及其父元题诗一首:“年宵花景挂满堂,人此钱自由当。为子监生读书郎,正人子前二萧凉。”天兄经常下凡给人题诗,大多不甚通畅明白。但此处“为子监生读书郎”一句,却解决了韦正是否“监生”出身疑问。

    韦正取得监生功名不久,正好碰上其父元七十一岁寿辰。双喜临门,元乐不可支,遂做了一块“成均进士”的匾额,悬于大门门头,并且放了半天鞭炮,村中邻里几乎无人不知。

    邻村界垌有个叫蓝汝鉴的财主,是个生员,又是个状棍。平日里横行乡里,惯于无中生有鱼肉乡民,且向视韦元父子为“土财主”,早就想找个机会敲他的竹杠。韦家挂匾放炮的消息传到界垌,蓝汝鉴顿生歹念,他串通下乡办案的县衙差人邓茂才,趁夜里天黑偷偷将韦家大门匾额上的“成均”二字铲去。次日清晨,邓茂才到韦家质问元:“你家是何等功名,竟敢妄挂进士匾额?”接着不容分说,将元拉到新圩团局。坐局的局董素与蓝汝鉴交厚,因而办案时不分青红皂白,罚元三百两罚金,分毫不少。元咽不下这口气,回家后病了一场,对昌辉说:“我年老了,你后生人前程远大,今日之事,分明被人所欺,你当立志方好!”是夜昌辉思来想去,觉得要报仇雪恨,唯有投靠拜上帝会这条路了。次日天明,昌辉即进入紫荆山大冲,将事情经过向冯云山一一诉说。云山说道:“岂有此理,真是欺人太甚!”即与昌辉一同到金田村,与韦元共商复仇大计。然后重进紫荆山找洪秀全,秀全趁机打铁,说:“这事唯有求天父皇上帝默佑,共除妖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昌辉与拜上帝会早有联系,但对参加拜会一直心存疑虑,犹豫不决,此刻终于下定决心,毅然加入拜上帝会。

    关于韦昌辉被“逼上梁山”加入拜上帝会,另外还有一说。据清光绪版《浔州府志》记述:昌辉“榜其门曰‘登仕郎’,乡中生员梁嘉唆大湟江巡检王基拘治之,贿数百金而后己。”考清代官制,登仕郎为清朝九品文官阶,韦只捐监生,“榜门”登仕郎当属僭越;“成坤”为古代的太学,“进士”前面与“成均”连用,尚不算出格,但除去“成均”只剩“进士”两字则属僭越了。

    上面两说均属僭越,都可以诬韦昌辉“违法”,但不知哪种说法为真。

    因得韦昌辉加入,拜上帝会反清大业如虎添翼。洪秀全、冯云山当机立断,很快便将上帝会的总部从紫荆山迁往金田,以利于武装起义准备工作的开展。拜上帝会总部就设在韦昌辉家,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则住在韦氏宗祠。昌辉父子倾其家产作为拜上帝会的活动经费。据金田村村民口碑传说,金田起义前一年,拜上帝会在韦昌辉家后院开了十二座打铁炉赶制武器,同时打些小农具以掩人耳目。打的农具主要是铁耙,耙齿打得又长又大,拆下来就可以改装成枪、矛。打武器要用铁,铁的来源主要是派人到圩上摆摊子,表面上是卖农具,实际上是为了收购废铁,农具故意打得又大又笨重,价钱又很贵,自然卖不出去,而废铁却因此收得很多,打造武器不愁没有铁用了。打铁的声音很大,为了不致走漏消息,在韦昌辉家屋旁池塘里养了一百多只大鹅,鹅群整天“嘎嘎嘎”地大声鸣叫,把打铁的声音盖住,打铁炉就可以日夜开工了。1974年,广西区和桂平县文博部门在韦昌辉故居挖掘了许多木炭和铁渣,可为这一说法佐证。木炭和铁渣曾分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桂平县博物馆展出。

    打造出来的武器,韦昌辉悄悄叫人深夜投进村边营盘脚下的犀牛潭中。金田起义那天,洪秀全对参加起义的人们说:“我们穷人没有饭吃,要起来反清灭妖。皇上帝已赐给我们许多武器,都放在犀牛潭里。”人们戽干潭水,果然得到大批武器。太平天国领导人巧妙地利用了群众中的迷信思想,震惊中外的金田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拜上帝会总部迁到金田村后,即实行严格的“圣库制度”,规定所有会众起义前必须变卖田地家产,所有资财悉数缴交圣库,日常衣食所需由圣库供给。圣库钱物除会众缴交部分外,其余均仰赖韦昌辉筹措。太平天国早期韦昌辉的重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太平军永安建制,韦昌辉受封北王,是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金田村民为缅怀他的功绩,在村边修了昌辉祠来纪念他。祠内端坐着韦昌辉披发仗剑的高大塑像,塑像旁有对联曰:“金田起义志倾清室,天国告成位列北王。”

     

    石达开的早期活动

     

    清人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一书中,有“(洪秀全)访石相公”一文,记述洪秀全结识石达开的过程,其内容与《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所记大同小异:1847年秋,洪秀全、冯云山在赐谷村时,有一次,洪与石达开在桂贵石龙圩一粉摊上偶然相遇,两人素不相识,秀全听达开口音不像当地人,便问他:“你是哪里人?”达开答:“奇石那帮人。”秀全高兴地说道:“好极了,我正想到奇石去。”达开问:“你去奇石做什么?”秀全道:“去找石达开”。达开说:“你要找石达开,跟我去就可以了”达开带秀全到他家,直到吃了晚饭互相倾谈时,才说出自己就是秀全要找的人。秀全惊喜万分,大家越谈越高兴,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一直谈到半夜,秀全从怀中取出本书交给达开,说:“你看看这本书,会懂得好多道理的。”这本书是洪秀全特为宣传拜上帝教教义而编写的。此后,石达开就日夜研读这本书,思想大为振奋,经常外出活动。

    史料记载,石达开首先在那帮及附近村庄成立拜上帝会,曾在蚂蝗冲(今凤凰水库左旁一山冲)杀猪树旗拜会,赐谷、林桥、长排、东罗、石龙、都炉、六乌山一带有四五百人参加。蚂蝗冲中有一条大塘,石达开叫人在塘上搭彩门,将一只烧红的犁头放在彩门下,有人经过彩门便在犁头上浇水,让热气冲到身上,俗称“解秽”。拜会开始,会众同时举杯(碗)饮鸡血酒,边饮酒边发誓“信实天父天兄,勇敢杀妖诛魔,永不变心。”然后由石达开摆酒设宴会餐,热闹了整整一天。蚂蝗冲拜会后,会众迅速增加到1000多人。

    石达开又在果榄山下开辟跑马场,供会众练习骑射之用。传说拜上帝会在那帮村一带和龙山矿区举行拜会仪式时,能把原来摆放在地面的一面红旗、一面白旗“拜”得自动竖起来。有一次,石达开用火药(实际上是捣碎的木炭粉)撒成一个五尺见宽的圆圈,他自己端坐在圆圈当中,叫人在火药上点火,但火药始终不见燃烧着火,在场的会众无不惊讶万分。石达开对大家说:这并不奇怪,皆因有天父天兄默佑之故。众人皆信以为真,十分敬服。

    史学界有人认为,以神秘的宗教、迷信方式动员组织群众,树立领导人的威信,提高号召力,是历代农民起义领袖惯用的手法。石达开假戏真做,以“拜”起大旗、火药不燃等假象显示“天父天兄”和他自己的神奇力量,从而动员更多的人入会稳定众心,这是完全可能的。在当时文化科学落后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起到动员群众的积极作用。由此也可看出石达开的机智敏睿,谋略过人。

    1847年冬以后,在石达开的积极活动之下,龙山及其附近地区的拜上帝会活动十分活跃。与此同时,贵县地区由来已久的“来土之争”也日趋激烈。清代中期以后,许多广东客家人陆续进入贵县,大多定居于奇石、庆丰一带,土人和来人之间往往因为争陂水、争山林土地、争风水坟山或争女人引起纠纷,逐渐酿成械斗,愈演愈烈。讲粤语和客家话的来人一伙,讲壮语的本地人一伙,械斗接连不断,彼此仇恨愈深。

    1848年,贵县又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来土械斗。“拜上帝会”方面的领导是石达开,对立面是六屈村地主周凤鸣,据《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记载奇石那帮村老人周青霞的口碑说,有个叫周老妹的跟随石达开出门,后来一个人回家经过六屈村被周凤鸣以“跟贼”的罪名捉来杀了。以此为导火线,由来已久的来土之斗再起波澜,且愈演愈烈。石达开率一千多客家人(多是拜上帝会员)打进六屈村,将周凤鸣屋宅捣毁。其时萧朝贵、韦正二人正在贵县,得知拜上帝会在斗争中获胜,萧朝贵便以天兄下凡方式,传谕会众“既破妖窟,准其暂行班师休息”,意即命令撤军。韦正亦附和天兄(实即萧朝贵)的主意。于是天兄命令韦正差人召唤石达开、黄玉秀等人传达班师指示。叶享才先至,说“不可班师”。天兄问:“尔说不可班师,尔能挪得粮草么?”叶享才说:“达开哥及玉秀说顶得起粮草也。”稍后达开、玉秀来到,天兄又问:“韦正、达开、玉秀尔三人意见如何?”韦正奏曰:“现大军既毁破周凤鸣巢穴,他畏惧遁去,大军现宜回朝觐见太平王也。”但达开、玉秀俱说不可班师。天兄虽然最后决定班师,但争论并未结束,数天后,洪秀全即从紫荆山赶到贵县处理此事。

    拜上帝会攻打六屈村之役,意义不同寻常。金田起义前后,拜上帝会内部矛盾和敌我之间的斗争借综复杂,形势千变万化。面对各种问题和意外情况,天父、天兄往往“附体下凡”,作出指示。对于这些指示,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成员往往照办,鲜有敢于顶撞的。唯独攻打贵县六屈村这一次,石达开竟坚持己见,公然顶撞“天兄”,这在《天兄圣旨》中实为绝无仅有的一次,表现了石达开某种独立的性格。

    自经此役,拜上帝会在贵县声威大振,凡是加入了拜上帝会的,当地人再也不敢肆意欺凌他们了。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团营会,石达开因势利导,于8月中旬在龙山、奇石招集1000多人,取道六乌山口奔赴桂平白沙,树立辕门,开炉铸炮,屯扎月余,又招集了大批会众,共约4000多人,于9月下旬从大湾肚渡过黔江,经崇姜里到达金田村。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