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太平天国的小兵们

时间: 2015-09-21   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陶短房
  • 一将功成万骨枯,太平天国立国十四年,纵横十八省,最终归于失败,那些大大小小的王、将,虽大多难免一死,却好歹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事迹、名姓,可数以百万计普普通通的太平天国士兵的命运,一百多年来却很少有人关注。

     

    兵少官多的太平军队

    其实太平军人数虽然不少,但真正的小兵却着实不算多。

    早期太平军分为5个军,每个军辖5个“先锋”,每个先锋辖5个“百”,百辖4个“旗”,每旗25名伍长、伍卒,按编制应有12500名“圣兵”;不久将军的编制改为前述的军-师-旅-卒-两-伍六级,一个军应有12500名圣兵,太平军在永安州时有10个军,应有圣兵125000人;在武昌有25个军,应有圣兵312500人;在天京扩编为95个军,应有圣兵1187500人,实际上当然远没有这么多,扫北军逃兵张维城称,扫北军共有9个军,都是主力军,但其中人数最多的前1、前2军加起来才1万人,而按照编制,一个军的总人数应该是13156人,其余7个军加在一起共计1万人,则每个军的缺额就更多了。

    主力军不过如此,其它军就更糟,早期有个后二军,全军官兵只有170多人,而且其中大多数还是各级军官,真正的“小兵”恐怕连100人都不到,考虑到这个军的人数是军帅请求后勤接济所打报告上披露的,只会夸大,不会缩小,应该是可以采信的资料。

    由此可见,早期太平军号称百万大军,真正的小兵并不会多。

    小兵数量不多的另一大因素,是官实在太多了。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十月十二日,洪秀全为了鼓舞士气,在永安州下令全军官兵除有职务者按职务穿戴官服外,“封帽一概与两司马同”,前已述及,两司马是军中最低级别的军官,管5个伍共25人,全军官兵一概穿上两司马的袍褂衣帽,这样一来,永安时期的太平军,就成为空前绝后、全部为军官所组成的奇怪军队。

    这样的军队当然不容易指挥,因此第二年到达武昌后,这个制度作了修改,正式军官的提拔变得很难,没有空缺、或有空缺但无合适人选一概不提拔,有功(或无功劳有苦劳)的士兵,会被封为“恩赏职务”,除了没有恩赏丞相,从太平天国第三级高管检点,直到最低级的两司马,都有“恩赏衔”,但“恩赏职务”只是个荣誉称号,并不改变官兵的本来身份,一个挂着“恩赏指挥”的伍长,同样要受两司马的管辖,而如果是正式指挥,其职务将比一军的名义最高长官军帅高4级,比一军的实际最高长官总制高两级。对于不够格加“恩赏衔”的资深士兵,则按入伍年份,给予“功勋加一等”、“功勋”、“平胡加一等”等荣誉称号,这样算是暂时解决了官多兵少的问题。

    到了天京事变之后,各地将领的割据意识增强,不同的将领所带军队,编制各不相同,有的用旗-营-队三级编制,有的用军-营二级编制,而天京方面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则不断大封官爵,以分散地方将领的权限,这样一来,军队里的官兵比例一下失调,而且这次不是“荣誉军衔”泛滥,而是实际职务泛滥。据史料记载,到了1860年前后,前期除王、侯外的最高职官丞相,已经成为营一级的属官,按照时人说法,“营”的规模一般只有100人左右,但目前能见到的已有“某营右十丞相”的记载,到了1863年就更滥了,保留下来、属于常州太平军的资料显示,后期常州守军护王陈坤书部下大将理天义陈士桂,部下侯爵以上的大员多至百人以上,丞相以下军官不计其数,而士兵则数量寥寥,如“护殿左三十一承宣”陈正明部,是一个典型的作战单位,但总人数不过8人,其中包括陈正明本人、两名挑夫、1名看家的16岁少年,和一个18岁的病号,注明为“矛子”即持兵器上阵打仗的士兵,仅有21岁的杨泉高、22岁的刘守成二人。陈坤书是太平军主力部队,陈士桂则是陈坤书麾下的“前一队”,是嫡系中的嫡系,这样的王牌军,小兵尚且如此之少,其它部队可想而知。

    早期也有不少圣兵提拔为大将的范例,如守九江的林启荣,其坚韧善战,纪律严明,连曾国藩也很欣赏,日本人宫琦寅藏更将之比作唐代死守睢阳的张巡,他最初就是一个圣兵,被萧朝贵看中,提拔为牌刀手,然后逐级提升到检点,战死时已封为贞天侯了;忠王李秀成从老家藤县大黎里一直跟着大军走到天京,都是个普通的小兵(应该已经穿上了两司马的衣服),到达天京后,被春官正丞相胡以晄识拔,推荐给杨秀清,担任重新整编、基本由新兵组成的右四军军帅,后来一路升到王爵;英王陈玉成最初甚至连小兵都不是(是“牌尾”,即未成年随军家属),因为攻打武昌时单刀飞越城墙,导致清军防线崩溃,被一下提拔为殿右十二检点,后来一度担任过全军统帅。但在杨秀清的严格管理下,这些从士兵提拔出的将领大多确有将才,而且提拔也是循序渐进,除非紧急情况,很少让一个人如坐火箭般一升再升。

    而后期则整个乱了套。陈玉成部下有一个潘子富,是1860年阴历闰三月十六日(阳历5月6日)在句容县被“裹挟”为圣兵的,20天之后就升了“旗手”,4天后(5月30日)在无锡城外惠泉山被提拔为“七色大旗手”,阴历五月二十日(7月8日)左右被清方逮捕时,已经做到“护将”,也就是说,这个谈不上有多大功绩的新兵,从普通一兵提拔为高级军官,竟只花了两个月零四天。

    正如洪仁干所言,作为一个造反王朝,升官太快并非什么好事,一旦失败,官越大死得越快。但这并不是说,普通的圣兵打了败仗就没事,目前保留下的许多口供,供述者都是被俘的普通士兵,有的是被“裹挟”,有的还是自己逃出来的,但他们的结局,有记载的几乎都是“讯明就地正法”。如有一名叫王义的太平军伙夫,1860年阴历四月二十一日被太平军在苏州抓去烧火,几个月后被俘时仍是伙夫,却也被清方审问者当即处死。

    也有些清方将领,喜欢“以毒攻毒”,如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河北连镇围攻太平军扫北军时,就把投降的太平军士兵安置在清军和太平军之间,这些降兵前有太平军营垒,后有清军壕沟,壕沟之后还有清军督战的枪炮,僧格林沁规定,杀死一个“真长毛”,才能允许一个投降者剃头“自新”,这些本以为可以苟活的降兵,最终不得不继续拼命,据曾是降兵一员的陈思伯称,数千降兵在短短几个月内伤亡过半,幸存下来的也面无人色。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清方将领因兵源不足,喜欢收编降兵,如李鸿章淮军的主力程学启部,甚至洋枪队,都有大量降兵成份,太平天国失败后,大量湘淮军被遣散,生活无着,他们中许多人和逃亡江湖的太平军溃卒合作,加入了哥老会等秘密社团,同样出自农民、又为敌对阵营殊死拼杀的两群士兵,却在太平天国灭亡后,又部分地站在了同一条阵线里。

    不论如何,与太平天国官员们相比,普通兵士目标小、人数多,不论被收编或逃散,生存下来的概率自然要高得多,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以及此后历次革命的启蒙者,孙中山、刘伯承、彭德怀等人,都曾回忆称,其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是受到逃亡回乡的太平军老兵影响。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