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县即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属平原丘陵地区,总面积970.04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式倾斜。北部丘陵绵亘,中部为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一部分。其地处广东省会北缘,区域广大,四面通衢,地势险要,素有“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之称。
清朝道光年间,县人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等在家乡创立“上帝教”,并在两广地区“传布真道”,虔诚地教导人们“黜邪崇正”,信奉上帝,破除偶像,诛灭妖魔,从而为后来组织拜上帝会和发动金田起义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花县因
此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发祥地。
(一)上帝教的创始人——天王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坐落于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大㘵村官禄㘵。其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1854年(清咸丰四年),房屋被清军纵火焚毁。1959年,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当地客家民居形制,在原址墙基上对故居进行了重建复原。
故居坐北朝南,是一排泥砖瓦木结构的平房,一厅五房,6间相连,是当地的普通民宅形式,客家人称之为“五龙过脊”。其呈长方形,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建筑占地面积91平方米。双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泥土砖墙,灰砂石头基脚。每个房间面积约13平方米,房顶15根檩子,没有窗户;门高2米,宽0.9米。西端第一间是洪秀全夫妇早年居住的房间,床、帐、枕、席如旧,床前有旧式小书桌一张,上有油灯一盏,还有笔筒、笔架等物。幼天王洪天贵福诞生于兹,洪秀全的《百正歌》及“三原”诗文也部分在此撰写,门额上悬挂的“洪秀全故居”横匾为郭沫若先生题写。第二间房为洪秀全父母镜扬夫妇居室,正中墙上悬挂着洪秀全高祖父英纶夫妇的画像,上有洪秀全题写的像赞。故居门前为宽阔的地坪,东面前方有一棵三人才能合抱的菩提榕树。地坪外是一个约4600平方米的半月形水塘,水塘边还保留着一口“洪氏古井”,井边有一棵据说是洪秀全亲 手种植的龙眼树,树干苍劲有力,宛如双龙偃卧,5条枝干从树身拔节而起,枝叶青翠繁茂,树冠盖地面积40多平方米,使整个官禄㘵充满绿意,生机盎然。水塘的东面还有洪秀全早年读书和教书的村塾。
洪秀全在故居生活了30多年,可以说,他的青少年都是在此度过的,这是他早年成长、耕读和从事创教活动的地方。1988年1月,洪秀全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0年,先后被定为广州市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故居广场,洪秀全高大威武的雕像后,还矗立着一座颇具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此即“洪秀全故居纪念馆”。该馆于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筑占地面积3948平方米,青砖混凝土结构,歇山顶,青色琉璃瓦。馆内常设“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分为花都之子、创教宣道、起义金田、建都天京等10个部分,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油画,用3D历史场景、逼真硅胶像等声、光、电高科技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特别是重点介绍了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等“花都之子”,在创立上帝教(会)、发动和领导金田起义中的历史功勋。整个展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在国内太平天国史专题的场馆中颇具气势和特色。
(二)“以耕种为活”的洪氏家族——洪㳂三墓及洪氏宗祠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的一个世代“以耕种为活”的农民家庭里。其祖籍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石坑堡,先祖是从中原南来的汉族客家人。约在清朝康熙年间,他的太高祖洪㳂三由石坑迁居广州府花县福源水村,洪秀全就出生在那里。
福源水在花县县城西北约5公里,村后层峦叠嶂,村前一水萦回,为一土地肥沃之农业区。但不数年,福源水的洪氏又迁往本县的官禄㘵。官禄㘵距花县县城西南30公里,“此处地多平原,四野禾田,村落在其间”。西南面有羊髻岭、独秀峰诸小山,林木郁郁葱葱村的四周多水田,十分适宜农业耕作,是一个以耕种和畜牧为业,只有400人口的客家小村庄。
洪氏家族迁至广东花县的始祖——洪㳂三的坟墓,现仍立于今花都区狮岭镇芙蓉度假区村内(土名土地坛)。墓葬形式为清代常见的交椅墓,用青砖砌筑。花岗石墓碑高1.5米,宽0.6米,顶部有宽0.6米、高0.8米的祥云拱月图案浮雕。碑正中刻“清显祖考讳㳂三洪公大人墓”,上款刻“嘉庆二十年秋月榖旦重修”,下款刻“祀男英经、英纶、英缵、英絾、英纬仝立”。1958年,芙蓉嶂水库筑成蓄水后,该坟墓长年被湖水淹没,只有在大旱之年才偶尔露出水面。
洪氏宗祠坐落于今广东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大㘵村官禄㘵洪秀全故居的西侧。建于清代早期,即洪氏从福源水迁居官禄㘵之后。1854年(清咸丰四年),它与洪秀全故居一起被清军纵火焚毁,1911年(清宣统三年),由洪氏族人筹款重建。该祠是一座砖瓦木石结构、四合院式布局的祠堂,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中有天井及两庑,总面宽12.7米,进深20.5米,建筑占地面积264平方米。双坡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绿灰筒瓦,青砖墙,红阶砖铺地。
在宗祠头门面,山门嵌石额,阴刻“洪氏宗祠”,落款刻“宣统三年辛亥孟秋吉旦重修”。两边虾公梁有石狮和雕花异形斗拱,门面嵌花岗岩石墙脚,颇有气度及特色。后堂大厅有4根杉木金柱,正中的祭台上供奉着祖宗牌位,上面刻写有一副长联:
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
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
楹联记述并颂扬了洪氏始迁祖的由来、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耕读传家”的祖训。洪氏宗祠是洪姓祖屋,更是当地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最重要的场所。洪氏宗祠与洪秀全故居、洪仁玕故居遗址、书房阁等成为一个整体,均在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之内。
(三)洪秀全就学从教之私塾——书房阁和鹫岭古寺
书房阁坐落于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大㘵村官禄㘵洪秀全故居的东侧,原为该村的村塾,即文献中所说的“此为村童上学念书,预备科举考试之处”。其始建于清代,1854年(清咸丰四年),伴随着㘵官洪禄秀全故居、洪氏宗祠的劫难,其亦被清军付诸一炬。1959年,根据考古发掘,在原址墙基上重建复原。
书房阁坐东朝西,系三间两廊平房,总面宽10.5米,进深11.9米,建筑占地面积132平方米。双坡悬山顶,绿灰筒瓦,泥砖墙,三合土墙基,红阶砖铺地。进入正门中间是用花岗岩条石铺砌的天井,天井两侧为廊,九架,人字顶。里间厅堂有4根青砖金柱,内部摆放着18套从附近乡村征集而来的书桌椅。正门上悬挂一木匾,横书“书房阁”三字由郭沫若先生题写。
1951年,洪氏后人在清挖书房阁遗址时,发掘出一对石狮子。石狮子原砌于书房阁后厅门口两墙脚处,其为花岗岩石质,头部、前足经雕凿成型,后身为长方石板。狮头高39厘米,长40余厘米。惟妙惟肖,颇有雕琢的艺术感。鹫岭古寺坐落于今广东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城西村张家祠东街,由花县知县王永名会同该县绅士于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倡建,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重修时,由县令施允中撰立碑记。该寺曾在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1927年和1986年先后重修。
古寺坐西北朝东南,原寺的正殿为二进,供奉观音菩萨神像,故又称飞来观音寺。两旁有配殿,左侧配殿为僧房,右侧配殿为书房。后进和配殿因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现仅存头门部分单间一进,面宽6.7米,进深6.7米,共15檩,建筑占地面积45平方米。双坡悬山顶,绿灰筒瓦,绿釉瓦当,青砖墙。石门额阴刻“鹫岭古寺”,上款刻“嘉庆十九年立”,下款刻“两谭邝桂书”。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按阴历虚岁计算,洪秀全已经7岁,在父母节衣缩食和亲友的帮助下,他进入了本村私塾——书房阁读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由于自幼聪颖好学,他五六年间即熟读“四书”、“五经”、《孝经》、诗词和古文,并涉猎历史、地理等书籍,“均能一目了然”,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儒家传统思想的浸染。1828年(清道光八年),15岁的他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县试入选了,但是,“自少读书,聪明无比,无书不读”,并被老师及家族公认为“才学之优俊”的他,到广州参加府试却名落孙山,失望而归。由于家庭比较贫穷,无钱再供他读书,16岁的洪秀全被迫辍学,在家里随父兄种田、放牛。第二年,得到一位同学的资助,他曾到县城附近的鹫岭古寺为同窗伴读一年,以“收切磋之益”。
1831年(清道十一年),18岁的他受聘为村塾师,在书房阁正式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并且一干就是七个年头。1836年1837年,求科举名心切的洪秀全曾两次去广州参加府试,但仍是屡试不中,败兴而归。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抱着最后一搏的希望,第四次赴广州应试,结果仍是名落孙山。在乘船回乡的途中,他激愤地写下了一首七绝诗: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他以潜伏深渊的“蛟龙”自喻,以等待时机“定乾坤”明志,明确地表露出了个人的志向。
回乡后,他来到莲花塘村再任塾师,并开始潜心研读第二次赴穗应试时,从街头布道的传教士梁发手中得到的《劝世良言》,结果认为书中所言皆应验了他6年前的那场“异梦。”他从书中吸取了西方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和宗教形式,创立了上帝教,并自行施洗,把私塾中的孔子牌位砸毁,毅然地走上了对清王朝“背经叛道”的不归路。
(四)上帝教的忠诚布道士——南王冯云山故居遗址
冯云山故居遗址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大㘵村禾落地。其始建于清朝,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1854年(清咸丰四年),遭到清朝地方官府纵火焚毁,仅留存几段数米长的残墙基,为三合土砖石结构,现已湮没。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在莲花塘村塾创立上帝教,他亲历其事,并在塾馆里“施洗礼”,与洪仁玕一道,成为“秀全最先感服两密友”之一。皈依新教后,他将私塾里的孔子牌位除去,并因此而被迫离开村塾教席。
翌年春,冯云山与侄子冯瑞嵩、冯瑞珍随洪秀全离乡“出游天下”,在两广10多个州县传播“上帝真道”,成为新教最忠诚的布道者,为后来创立拜上帝会和发动金田起义立下了头功。1851年(清咸丰元年)底,冯云山在永安被太平天国褒封为“南王”。《天情道理书》在叙述其艰苦创业时写道:
(南王)家道殷实,前随天王遨游天下,宣传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姊妹,日侍天王左右,历山河之险阻,尝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此又历尽难辛,坚耐到底。
对他的坚忍不拔、赤胆忠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