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中记载:清代“兵志:一曰八旗,二曰绿营,三曰防军,附陆军,四曰乡兵,五曰士兵,六曰水师,七曰海军”。由清代兵志可知,清朝入关前已有八旗兵制,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旗”即是社会组织形式,也是军事单位;以旗统人,也以旗统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清初只有“满洲八旗”,后来又将降附之蒙古人和汉人编成“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共同构成八旗兵制,简称“旗兵制”。旗兵为旗主私有,旗主皆为世袭。清朝入主中原后,八旗兵不再归旗主私有,统由国家直属,兵员均为世袭。入关后,又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的汉人,按八旗制编为绿旗兵,也就是绿营兵。绿营兵一人在伍,全家在籍,也是世袭。八旗兵和绿营兵构成了清朝的经制兵,也就是由清中央统辖的正规军,此时有统兵官的设置、士兵员额和军队编制等统一规定。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城和侍卫皇帝、皇宫的,驻防兵则是分驻各省冲要地区的。满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皇帝亲兵,包括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只能皇上调遣;下五旗是驻守京师部队,包括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
鸦片战争后,随着八旗兵和绿营兵的腐朽不堪,旗兵制逐渐废弛,代之以招募之法,先后建立了湘军、淮军、新式海军、新建陆军等“新军”。新军分三种:一为常备兵,发全饷,屯聚训练,三年复员,回归原籍;二为续备兵,由复员的常备兵转充之,月发饷银一两,每年定期训练,其余时间自谋职业;如有征调,立即应召。三为后备兵,不发官饷,自谋职业,四年期满,退为平民。太平天国起义后,各地兴办团练,大多编为新军,未编入者,则自行解散。曾国藩的湘军之制,即是防军营制的开始,其士兵称“勇”,以别于八旗兵和绿营兵。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政府在各地以勇营屯驻设防,其饷银高于绿营兵,始有防军之名。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
八旗和绿营兵制实行的是父子相承、世代为兵的世袭制。其军队素质低下,因军饷太低迫使他们常常利用训练的时间去做第二职业又骚扰百姓,打仗也弊端百出。曾国藩曾愤然谈到:“今日之兵可伤恨者在‘败不相救’四字。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视,侈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敬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他说,“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鉴于这样懦于御贼、勇于扰民的腐朽军队不堪再用,所以曾国藩奉旨到长沙的第二天,便上奏要办一大团。按朝廷意思,只是要他办团练,权且保家卫乡而已,并不是要他建立正规部队。但他却“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他说:“团练二字宜分开看,团即保甲之法,清查户口,不许容留匪人,一言以尽之矣。练则制械选丁,请师造旗,为费较多。”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鄙意欲练勇万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鉴于清军因循懈怠、颓废浮滑的恶习,曾国藩规定只招健壮朴实的山农为兵,八旗、绿营等清兵以及有油头滑面,市井气、衙门气的人一概不要。而带兵将领,他强调必须是有忠义血性的儒生,要“才堪治民”、“不怕死”、“不急名利”、“耐受辛苦”他要彻底改变清军那种“将与将不和,卒与卒不习,胜则相忌,败不相救” 的状况。曾国藩针对清军积弊,采用戚继光束伍之法编练了湘军,改变了清军原来的营制,由帅任将、将择弁、弁招勇,一营500人,分为四哨,每哨八队,冷热兵器各半,此外还专门配备180人运输队,因而去除了清军原来兵额不固定、临时拼凑、冷热兵器缺乏有效搭配等弊病,就大大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曾国藩又非常重视训练,并提高将士的薪俸比清军多至数倍,故湘军将士积极训练,勇于作战,故而湘军能迅速取代清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但从另一方面说,湘军完全破坏了清朝原有的军事制度,由于自招弁将,自立兵制,自筹军饷,随着湘军将帅成为封疆大吏之后,清朝原来高度集中的财权、事权、用人权等等逐渐下移,最终导致了大清朝的崩溃乃至灭亡。
在太平军、捻军逐次被剿灭之后,清政府鉴于绿营形同虚设、新建练军犹未练成,不得已在裁撤勇营的基础上保留一部分,“于直隶、江淮南北扼要之处,留勇营屯驻,遂有防军之称”。《清史稿》记载:练军始自咸丰间,同治 “元年,天津创练洋枪队。二年,以直隶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直隶六军,始定练军之名。”但其营哨饷章,都是照搬湘、淮军制,与防军相同。以后绿营兵屡加裁汰,各省卫戍之责,均专属防、练军,故“练军亦防军”。
1895年兵败之后,清政府决定推行军制改革,用西方近代化的军事制度编练新式陆军。其中袁世凯新建陆军,用西洋武器、聘洋人教习,教习洋操、按西法训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近代化的军队。但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淮军已是晚清军事史上继湘军之后、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化过程中承先启后的一种军队组织形式,是中国近代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第一支近代化武装,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八旗、绿营经制兵而成为国防的主力。这支国防主力不仅参加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而且参加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抵御八国联军战争。在近代化运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的当属淮系洋务集团。
淮军创始人李鸿章很得他的老师曾国藩重用,每遇军国大计犹豫不定时,曾国藩都要求助于李鸿章分析决断。他曾建议:“将皖南事布置少定,即亲赴淮安办一支大水师,”以征课盐利、巡梭长江,控制全局,曾国藩深以为然。当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咸丰命令曾国藩速派鲍超霆军入卫京师时,曾国藩、胡林翼两人对于是否“入卫”进退两难时,文武僚佐中唯独李鸿章持异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以后事态发展果如所料。
李鸿章居湘军幕府三年多有建树,但其人最初才高气盛、急躁任性、锋芒毕露、以虚夸大言哗众取宠,为此,曾国藩曾经以各种方法挫其锐气,曾以“深沉”二字相劝,并增联语:“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群居守口,独居防心”。对于老师的谆谆告诫,李鸿章“奉为枕中秘”,他说:“我从师多年,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 “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而曾国藩也对这个门生精心培植,当上海士绅买办为了预防太平军进攻、派出钱鼎铭前往安庆请援时,曾国藩与李鸿章多次与商谈救援江苏之法,最终确定由李鸿章招募和组建淮军赴援。当首批四营——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抵达安庆后,曾国藩第二天就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考察中间还有一段很有趣的小故事。据说当时曾国藩召见的将领共有十余位,张树声个子最高领头,刘铭传身材最矮殿后,鱼贯而入进了议事厅,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曾国藩躲在屏风后面观察就是不出来。张树声最有耐心,静静的立着;刘铭传则暴跳如雷,口中骂声不绝。出人意外的是,曾国藩却认为刘铭传与张树声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曾国藩还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的韩正国、周良才两营人马,其中就有太平军降将、作战勇猛的程学启部“开”字两营,其士卒中就有后来成为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
清史稿记载:“中国初无海军……同治初,曾国藩、左宗棠诸臣建议设船厂、铁厂。沈葆桢行船政于闽海,李鸿章筑船坞于旅顺,练北洋海军,是为有海军之始。”清朝按照明代旧制设置的水师,原“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咸丰年间,由于迫与太平军水师作战、控制江面,清政府才逐步重视战船制造与水师的组建,但这也仅限于内江水湖。光绪七年,“丁汝昌由英国率战舰回国,为中国水军航外海之始,乃擢丁汝昌为水师提督。”直到光绪中叶,才设置北洋海军,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总统。“其时有镇远、定远铁甲船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快船七艘,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六艘,鱼雷艇六艘,威远、康济、敏捷练船三艘,利运运船一艘。弁兵共4000余人,其中镇远、定远弁兵最多,各有329人。”海军以丁汝昌为提督,其衙门设在威海卫。
北洋海军成军时在远东排在第一位,其中镇远、定远吨位均超过7300吨,火力凶猛,日本人称为海中巨霸,但北洋海军成军后便停购兵船枪炮,再没有增加一舰一炮。而日本人为打败北洋海军,大肆造舰并从国外购买新型战舰,到了甲午海战前,日本已有松岛、岩岛、桥立、吉野、扶桑、浪速、高千穗、秋津州、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等十二艘战舰,其中旗舰松岛、吉野、岩岛、桥立及西京丸五舰,吨载均超过四千,高千穗、秋津州、扶桑、浪速则超过三千,日本十二舰总吨载超过四万,且在火炮和航速上优于北洋海军。而参加黄海战役的镇远、定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等十只战舰总吨位只有三万一!威海卫战时,北洋舰队还有战舰九艘,炮艇六艘,鱼雷艇十多艘;而日舰虽然号称二十五艘,但多数是木头船,能进行海战的不过十多艘。在南北炮台没有失守之前,若北洋舰队出口决战,胜败未可知,但因李鸿章不准出击的命令坚匿不出,最终因南北炮台被攻占、来远、威远等船被击沉后,而向日本侵略者投降、交出了残余舰艇十一艘!
1895年2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王朝苦心经营了二十年之久、号称精锐之师的北洋海军竟如此不堪一击!
在1894~1895年(光绪二十至二十一年)甲午海战中败给日本、全军覆没,其原因仅仅是战时总吨位低于日本吗?究其原因很多,有的认为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集团腐败无能,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制度跟不上军事形势变化,以及战略战术指挥错误。有的认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慈禧为了六十寿辰,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准备举办万寿盛典——修园费三千万白银中海军经费至少四百万两,以致无钱采购军火、使国家武备大伤,北洋海军采用的炮弹都是些残次品、教练弹,“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海岸炮台发射的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有的认为:李鸿章怕他存放日本的巨额赃款受到损失(李鸿章有银数百万寄存在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他儿子在日本开设了洋行三所),尤其是怕战争消弱了他的政治资本:淮军和北洋海军,所以一味避战求和,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还有人认为: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共投入经费1亿两白银,年均300万两。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白银才6000万两,年均230万两,总投入是清政府的60%。并说:北洋海军的铁甲舰是日本的6倍;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比例是26:11;小口径火炮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141:209。就平均船速来说,日舰每小时比北洋战舰快1.44节。日本优势似乎并不大,按实力不应如此惨败,因此结论说:北洋舰队之所以全军覆没而日舰一艘未沉,主要是因为统治集团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如:南洋舰队和粤洋舰队作壁上观等)、军纪败坏(如:《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不建衙、不建公馆,终年住船,但此规定如同废纸),再有就是开战时北洋旗舰定远飞桥被震塌,正在指挥作战的丁汝昌不幸摔伤,全舰队一时缺少了统一指挥,诸舰各自为战。更有甚者,济远和广甲两舰竟然转舵逃离战场,济远慌乱中竟然还撞沉了扬威号战舰!中日甲午海战的最终失败,自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方面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无论何种兵制,无论武器如何先进,如果统治集团腐败无能、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假公济私,既有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也难以最终战胜敌人。
自明朝建立了皇权对军权的控制,至清代时达到了朝廷集权制的顶峰,军队管理系统日渐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军队训练、后勤供应、武官考核、军纪执行等军事制度。但这套制度在太平天国时期逐渐被破坏,绿营和八旗渐被湘淮军替代,军队不再受腐朽的皇权控制,终于造成了大清天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