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石达开“羽翼天朝”功不可没

时间: 2025-10-09   来源:   作者:凌宏斌
  • 一、最年轻有为的天国领导人

    石达开是在1847年秋洪秀全第二次来广西时加入拜上帝会的。清人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一书中,有“(洪秀全)访石相公”一文,记述洪秀全结识石达开的过程,其内容与《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所记大同小异:1847年秋,洪秀全、冯云山在赐谷村时,有一次,洪与石达开在桂贵石龙圩一粉摊上偶然相遇,两人素不相识。秀全听达开口音不像当地人,便问他:“你是那里人?”达开答:“奇石那帮人。”秀全高兴地说道:“好极了,我正想到奇石去。”达开问:“你去奇石做什么?”秀全道:“去找石达开。”达开说:“你要找石达开,跟我去就可以了。”达开带秀全到他家,直到吃了晚饭互相倾谈时,才说出自己就是秀全要找的人。秀全惊喜万分,大家越谈越高兴,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一直谈到半夜,秀全从怀中取出一本书交给达开,说“你看看这本书,会懂得好多道理的。”这书是洪秀全特为宣传拜上帝 会教义而编写的。此后,石达开就日夜研读这本书,思想大为振奋,经常外出活动。

    史料记载,石达开首先在那帮及附近村庄成立拜上帝会,曾在蚂蝗冲(今凤凰水库左旁一山冲)杀猪树旗拜会,赐谷、林桥、长排、东罗、石龙、都炉、六乌山一带有四五百人参加。蚂蝗冲中有一条大塘塍,石达开叫人在塘塍上搭彩门,将一只烧红的犁头放在彩门下,有人经过彩门便在犁头上浇水,让热气冲到身上,俗称“解秽”。拜会开始,会众同时举杯(碗)饮鸡血酒,边饮酒边发誓:“信实天父天兄,勇敢杀妖诛魔,永不变心。”然后由石达开摆酒设宴会餐,热闹了整整一天。蚂蝗冲拜会后,会众迅速增加到1000多人。

    石达开又在果榄山下开辟跑马场,供会众练习骑射之用。传说拜上帝会在那帮村一带和龙山矿区举行拜会仪式时,能把原来摆放在地面的一面红旗、一面白旗“拜”得自动竖起来。有一次,石达开用火药(实际上是捣碎的木炭粉)撒成一个五尺见宽的圆圈,他自己端坐在圆圈当中,叫人在火药上点火,但火药始终不见燃烧着火,在场的会众无不惊讶万分。石达开对大家说:这并不奇怪,皆因有天父天兄默佑之故。众人皆信以为真,十分敬服。

    史学界有人认为,以神秘的宗教、迷信方式动员组织群众,树立领导人的威信,提髙号召力,是历代农民起义领袖惯用的手法。石达幵假戏真做,以“拜”起大旗、火药不燃等假象显示“天父天兄”和他自己的神奇力量,从而动员更多的人入会并稳定众心,这是完全可能的。在当时文化科学落后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起到动员群众的积极作用。由此也可看出石达开的机智敏睿,谋略过人。

    1847年冬以后,在石达开的积极活动之下,龙山及其附近地区的拜上帝会活动十分活跃。与此同时贵县地区由来已久的“来土之争”也日趋激烈。清代中期以后,许多广东客家人陆续进入贵县,大多定居于奇石、庆丰一带,土人和来人之间往往因为争陂水、争山林土地、争风水坟山或争女人引起纠纷,逐渐酿成械斗,愈演愈烈。讲粤语和客家话的来人一伙,讲壮语的本地土人一伙,械斗接连不断,彼此仇恨愈深。

    1848年冬,贵县又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来土械斗。“拜上帝会”方面的领导人是石达开,对立面是六屈村地主周凤鸣,据《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记载奇石乡那帮村老人周青霞的口碑说,有个叫周老妹的跟随石达开出门,后来一个人回家经过六屈村被周凤鸣以“跟贼”的罪名捉来杀了。以此为导火线,由来已久的来土之斗再起波澜,且愈演愈烈。石达开率一千多客家人(多是拜上帝会员)打进六屈村,将周凤鸣屋宅捣毁。其时萧朝贵、韦昌辉二人正在贵县,得知拜上帝会在斗争中获胜,萧朝贵便以天兄下凡方式,传谕会众“既破妖窟,准其暂行班师休息”, 意即命令撤军。韦昌辉亦附和天兄(实即萧朝贵)的主意。于是天兄命韦昌辉差人召唤石达开、黄玉绣等人传达班师指示。叶享才先至,说“不可班师”。天兄问:“尔说不可班师,尔能挪得粮草么?”叶享才说:“达开哥及玉绣说顶得起粮草也。”稍后达幵、玉绣来到,天兄又问:“韦昌辉、达开、玉绣,尔三人意见如何?”韦昌辉奏曰:“现大军既毁破周凤鸣巢穴,他畏惧遁去,大军现宜回朝朝见太平王也。”但达开、玉绣“俱说不可班师”。天兄虽然最后决定班师,但争论并未结束,数天后,洪秀全即从紫荆山赶到贵县处理此事。

    拜上帝会攻打六屈村之役,意义不同寻常。金田起义前后,拜上帝会内部矛盾和敌我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形势千变万化。面对各种问题和意外情况,天父、天兄往往“附体下凡”,作出指示。对于这些指示,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成员往往照办,鲜有敢于顶撞的。唯独攻打贵县六屈村这一次,石达开竟坚持己见,公然顶撞“天兄”,这在《天兄圣旨》中实为绝无仅有的一次,表现了石达开某种独立的性格。

    自经此役,拜上帝会在贵县声威大振,凡是加人了拜上帝会的,当地土人再也不敢肆意欺凌他们了。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团营令,石达开因势利导,于8月中旬在龙山、奇石招集1000多会众,取道六乌山口奔赴桂平白沙,树立辕门,开炉铸炮,屯扎月余,又招集了大批会众,共约4000多人,于9月下旬从大湾肚渡过黔江,经崇姜里到达金田村。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石达开任左军主将。同年12月洪秀全在永安发布《封五王诏》:“......褒封达胞为翼王,羽翼天朝”,对石达开寄予殷切的期望。这一年,石达开年方弱冠,是太平天国早期最高领导层中最年轻有为的一个。

    二、重挫湘军水师,曾国藩险些丧命

    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水师击退了太平天国西征军,乘胜追击,欲置西征军于死地。为扭转不利局面,翼王石达开奉天王洪秀全的命令溯长江而上,增援西征军。

    曾国藩的湘军水师装备优良,以快蟹、长龙大船居中指挥,以舢板轻舟往来作战,且大船上还配备有西洋铁炮,火力很强。但石达开并不畏惧,他掌握了湘军水师的弱点,并且针对湘军连连获胜之后滋长的骄傲轻敌情绪,决定采取避其锐气,层层设防,伺机破敌的策略,在鄱阳湖的河口设置宽达数十丈的木棑关。

    即使这样,悍勇的湘军水师仍然闯过了鄱阳湖口的木棑关,继续向前开进。形势的发展在石达开的意料之中,他故意诱敌深入以实现将湘军的舢板、轻舟和长龙大船隔分开来的目的。

    湘军水师果然中计,相继驶入了鄱阳湖。石达开命令太平军迅速关闭木棑将湖口堵死,然后用艨艟巨舰枪炮齐发轰击湘军的舢板小舟。不长时间,闯进湖中的湘军船只全被击沉。湘军将领萧捷三虽然奋力死战,但小难敌大,萧捷三部终于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石达开派出大批配备有大量火箭、喷筒的小船,向长江河面上的湘军水师快蟹、长龙等大型战船发起火攻。这些大船行驶缓慢,又没有了舢板、轻舟的保护,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在太平军水师的凌厉攻势下,湘军水师的大船一艘接着一艘燃起了熊熊大火。长江河面上浓烟滚滚,此情此景,与当年周瑜在赤壁火烧曹军十分相似。

    石达开乘胜追击,又在半夜派小船火攻湘军水师大营,使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湘军水师丧失殆尽。据史料记载,是役曾国藩因受惊曾跌落水中,险些丧命。

    石达开针对敌军的弱点,以已之长,击敌之短,从而重创湘军水师,在太平天国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一战,扭转了太平天国西征军的不利局面,使太平军得以再度攻占湖北军事重镇武昌。石达开也因此赢得了诸多赞誉,称他是太平天国的“第一流人才”。《洪秀全演义》一书的作者黄小佩撰文说:“石达开自是上上人物,以一介书生,治军即为名将,纵横数省,勇猛如是,当者莫敢撄其锋”。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石达开“与清军大小数百战,独达开未尝挫,清军称之石敢当,所至争避之。”(《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紫打地蒙难纪念碑》)

    三、离京出走,众说纷纭

    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早期洪秀全所封“五王”中,翼王石达开已是硕果仅存的一个。而鉴于洪秀全的“重重疑忌”,1857年5月下旬,石达开也被迫带领数千人马,离开天京出走。他在太军中的威望极高,因此到达安庆、九江之后,又有朱衣点、童容海、彭大顺等将领率部投奔到他的麾下,数达二十余万之众。直到1859年秋的两年多时间中,石达开的20多万大军,就辗转在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与清军作战。

    关于石达开的离京出走,史学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他是搞“分裂”,削弱了太平军抗清的力量。但是据史料记载,“分裂主义”这顶帽子对石达开来说,是极不公允的。后人万民一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翼王石达开》诗,对石达开当时的艰难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曰:

    不走亦难走亦难,石头城上夕阳残。

    燃萁煑豆薪方烈,破釜沉舟志已阑。

    首先,据清军高级将领德兴阿写给咸丰帝的奏章说,石达开在离开天京四个月之后,所有军政大事仍然向洪秀全请示报告,保持彼此之间的君臣关系,并未独树一帜,另立一国。

    其次,石达开的出走,并非一走了之,脱离了天京的中央政府,不管天京的防务,别的太平军也不再听从他的指挥了。据史料记载,在石达开离京四个月之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天京的防务,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军将领,仍然听从他的指挥,他在移师安庆以后,仍然行使洪秀全封给他的“通军主将”(全军主将)的职权。

    再次,石达开“赴援江西,进军浙江”,全都是事先有计划的军事行动,而且报经洪秀全批准了的,而并非“盲目流窜”的“流寇”行动。

    石达开在进军浙江以后,仍然与洪秀全保持着这种君臣关系,每当太平军在天京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后,洪秀全也往往有争取石达开回京辅政的念头。

    四、回师广西队伍离散问题的真像

    1859年秋,石达开经湖南回师广西。是年春,国宗石镇吉在湖南分兵三路进入广西,连克兴安、全州,直指桂林。 由于遭到萧启江、刘长佑率领的湘军和驻桂楚军蒋益澧部的顽强抵抗,未能攻下桂林。但这次围攻使得清军主力基本被牵制在省城附近,方便了石达开部的回桂。同年8月石达开率部由湘回桂,分兵向桂西、桂中、桂南推进。

    1859年9月,石达开到达庆远(今宜州),制定了一个新的战略计划:分桂西北和桂西南两路进人贵州,“假道黔疆,以遂入川之计”。史料记载,早在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昌时,领导层曾就早期的战略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洪秀全主张进据中原,以“河南为业”;杨秀清主张进军金陵,据为根本,然后再图进取,而石达开等人则主张“先行入川,再图四扰”。可见,“入川之计”是石达开多年前就有的想法。然而时移势易,清军现在已经大大加强了广西的防务,而广西的阶级和社会状况也已今非昔比,因而赖裕新所部太平军在桂西河池、南丹一带接连受阻,未能按照计划打开由黔入川的通道。

    说来难以令人置信,威名赫赫的翼王石达开,在回师广西期间不但没能实现“由黔入川”的战略目标,也没有打过一次大的胜仗,反而因为队伍离散问题,让他受到了一次重大的挫折。1859年岁末,在久攻百色城不克,损兵折将的情况下,其部属朱衣点、童容海、吉庆元等67名将领,率10多万大军离开石达开,取道湖南“万里回朝”返回天京,给洪秀全写了一份《上天王奏》。

    在中外军事史上,队伍离散问题屡有发生,不足为奇。但石达开善于治军,在太平军中深孚众望,这样的事从未发生过,何以在回师广西时偏偏发生了呢?民国年间著名太史学者谢兴尧《太平天国前后广西的反清运动》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书中说:“......自1845年后,广西便兴起了反清运动,天天破坏,大家都不注意生产,中间经过十几年的反清战争,城市诸多毁坏,农村则一片荒芜......”“翼王部下的数十万大军,在广西无所得食,最初是化整为零,分散各地。及曾衣广率众他去,石镇吉败亡,翼王所带的部众,不过十数万人。但物资仍感缺乏,赖裕新就先后到罗城、天河、思恩各州去征集粮食,仍不足供应。于是多年相从的老干部,也不能不分散就食......”。

    “多年相从的老干部”,指的正是朱衣点、童容海等67名部将。他们率部离石达开而去,原来是为了“分散就食”,解决饥荒问题。

    对此著名太史学家简又文在他的《太平王国全史》一书中说:石达开回师广西“自庆远后,翼军即分兵四出,原非有攻城略地之宗旨,盖无非为裹粮计也。”清方光绪十五年出版的《平桂纪略》也说:“达开据庆远......所掳粮米不足以供食”。不管素质如何好,饿着肚子的军队是难以听从指挥的,石达开回师广西期间之所以发生的队伍离散情况,其原因就在于此。

    五、题诗白龙洞成珍贵文物

    1859年10月15日石达开攻克庆远(今宜州市)。翌年春政务稍暇,偕军中诸大员游城郊白龙洞,见壁上诗刻琳琅满目,内中有刘云青句,颇有感触,爰命题诗,诸大员亦乘兴和唱。石达开写的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曰: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玩洞羨诗雄。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月虹。

    石达开撤离庆远前,请工匠将他和诸大员的诗在白龙洞勒石留存,从此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据太平天国史学泰斗罗尔纲先生考证,民间流传石达开诗作甚多,辗转讹传石达开能诗之美名,但“只有这一首庆远题壁诗确实是石达开的真诗”。

    1905年,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张鱼书奉命到柳州、庆远一带秘密进行反清革命活动,一天,他偕同黎荣才游白龙洞,“忽见壁上翼王石达开诗,即和诗一首”,诗曰:

    怒气满天冲,头颅掷半空。

    同胞溅血雨,民贼长蛮风。

    革命灵应星,呑胡江愈雄。

    壁留千古恨,余怨隐长虹。

    随着张鱼书和诗的发表及白龙洞题壁诗的介绍传播,石达开的白龙洞题壁诗遂广为人知。至今,诗刻照原貌保存完好。

    人们或许会问: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残酷杀害天国将士,甚至毁灭一切起义遗迹,石达开题壁诗难道能躲过这一劫难吗?《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一书收录宜山庆远镇老人郭绍缨的一段口碑材料,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郭绍缨是这样说的:石达开离开宜山后,有一位守寺庙的老人,为使石达开题壁诗不被清政府发现而保存下来,就在题壁诗处搭棚砌灶,烧火做饭,把诗刻全部熏黑。我小时还见过这个棚。光绪末年,同盟会员张鱼书,在宜山进行革命活动,去游白龙洞,偶尔在熏黑处见“太平”二字,觉得奇怪,遂用刷子刷去烟垢,终于发现了石达开诗刻。张鱼书喜爱诗文,当即和诗一首。后来有人将白龙洞翼王题壁诗发表在当时的《民报》上,从此便广为人知,传遍各地。

    六、白崇禧倡建翼王亭

    贵港市区东湖公园内有两个有名的景点——翼王亭和石达开纪念碑,那是民国年间白崇禧倡建的。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家乡。公元1856年天京事变后,石达开被逼率部离京出走,于1859年回到广西,曾在贵县屯师一段时间,并在城内设置翼王府。1934年白崇禧和李宗仁主政广西,了解到石的为人处世之豪爽、旷达,二人皆仰慕不已。这年春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的白崇禧到贵县视察,与贵县修志局龚雨庭、梁岵庐等人交谈太平天国轶事,得知石在山东石龙区奇石那邦村的故居遗址尚保存完好,感触甚深,于是提出倡议:在县城东湖畔建立翼王亭和石达开纪念碑。这一倡议得到了当地士绅和民众的赞同并积极捐资出力。

    1934年秋翼王亭建成,由李宗仁为亭作匾,上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白崇禧除题写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外,还撰《翼王亭记》,文曰:

    “满清崛起东北,入主中华二百余载,其间热血之士,慨汉胄之胥溺,抱恢复之壮图,随时随地以发难者,不绝记载,而促其亡,以启后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国。按洪、杨诸子,起自田间,揭竿举义,纵横十余省,历史十余年,改正朔,易服冕,定制度,开科举。建国规模,亦已粗备。虽胜败非常,兴亡飚忽,然种族思想之磅礴,奇才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俸施,炳炳麟麟,至今犹有生意。

    翼王为太平儒时,才气超群,以疾心天国内乱,遂至入川不返。仰瞻前烈,愤慨高萦,际兹国步艰难,外侮日亟, 安得抱民族主义之豪杰若翼王者,起而力挽狂澜哉。

    据《洪秀全演义》一书作者黄世仲说,托石达开写的声讨清王朝的诗、联、檄文甚多,而堪称存真者唯有此联及此文,并誉之为“最为慷慨激昂的上乘之作”。

    1935年7月,翼王亭和纪念碑开幕剪彩盛典在贵县举行。白崇禧应邀出席,并作热情洋溢之演说,赞颂这位太平天国英雄人物。民国《贵县志》总纂梁岵庐参加了翼王亭落成的剪彩仪式,他即席赋诗二首,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翼王的缅怀之情。诗如下:

    翼王亭书事诗二首

    (一)

    滕将羽翼说天朝,碧树丰碑入望遥。

    独倚亭栏玩秋色,闲愁吹上木兰桡。

    (二)

    百年方志犹书寇,五世曾玄尚有碑。

    裹饮荒崖谁省识,夕阳无语野风吹。

    为农民起义领袖树碑并举行如此隆重的纪念活动,在当时可谓创举。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一时,南京、上海、杭州、广州、北平和香港等地多家报纸也竞相报道。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