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探访与金田起义有深厚渊源的祈还屯

时间: 2025-09-30   来源:   作者:冯桂淳 凌琳琳
  • 在桂平市木圭镇泓源村东面,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屯----祈还屯。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势险要,地灵人杰,屯的东面为红泥岭、坝子岭、田螺岭、六马岭等横亘起状的小土岭,是一道天然屏障,其余西面、南面、北面为平原,形状似葫芦,故称之为“金丝吊葫芦”福地,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修竹林立,是远近闻名的竹香园,它恰似一颗翡翠镶嵌在泓源小平原上。经水利建设,昔日水火之地,己成为盛产粮食的富庶之地。这里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人们其乐融融,薪火相传,安居乐业。

    祈还屯有水田30亩,旱地2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2022年全屯总人口201人(含蓬莲屯19人在内,解放前有一支族人迁蓬莲屯),居住着黄姓人氏,汉族,语言讲的是客家话,风俗习惯与周边村民无异。改革开放后,昔日的竹香园内一幢幢的楼房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查阅《黄家金秀公世系族谱》得知,本屯黄姓人太上祖为黄峭山,唐昭宗时期的工部侍郎,福建昭武客家人。后来随着黄峭山遣散十八子到全国各地开枝散叶,由先祖化公因官随禄迁至广东珠玑巷,化公定居广东后,其后裔又分出11支人迁往两广各地。广西黄氏始祖黄福全就是在此时(明朝正德年间)由广东迁至广西桂平县联吉乡(今木圭镇),即现在的桂平市木圭镇宁凤村上坡垌屯。在明末清初,黄志才、黄志蕊两兄弟又在上坡垌屯迁出,大哥志才迁到大朗(木山)新村屯居住,二弟志蕊则迁到今天的泓源村祈还屯定居。如今,这两屯黄姓兄弟每逢清明节、重阳节皆同祭祖,红喜白事也常往来操办。

    根据桂平县地名办公室编写的《桂平县地名志》记载:“桥环,在泓源村驻地东1公里,丘陵。1850年建村,以村民祈祷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人早日凯旋归来,故名祈还,后谐音今名”在一百多年的岁月里,祈还屯黄氏后裔世代密传着他们13名祖先奋勇自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如今,欣逢盛世,屯民思想大解放,他们终于把这一心藏了一百多年的秘密告诉于世人

    在清代道光末年,浔州府等地连年发生旱灾,粮食生产也连年减产,人们颠沛流离闹饥荒。祈还屯黄氏祖先生活极度困难,得朝不保夕,为了生存,到处采摘野果、野树叶和砍芭蕉树心充饥,出现了“瓜无藤,树无叶,芭蕉只留三张叶”的凄惨景象。时有屯民被迫外出逃荒。太平天国起义前期,屯中就有“上帝五、上帝六”两人秘密参加了“拜上帝会”组织,在“上帝五、上帝六”回来秘密发动下,屯中共有13名男性青壮年,毅然投身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屯中13名青壮年參加太平天国起义军后,族人深知起义有风险,有牲牺,甚至会岀现株连九族之灾,为了不受牵连,不给家人、族人和后裔带来灾难,族人就立下规矩,人人必须严格遵守:一是坚持守口如瓶。无论族里发生什么不测事情,此事永远不能外泄外传,只能烂在肚子里;二是隐姓埋名。他们不留任何代号、记号或暗语;三是烧香祈求平安。盼望骨肉亲人早日平安归来。年复一年,一复一日,族中各家各户在清晨和日落之前,必须烧香祈祷保佑他们平安归来。所以无论在《黄家金秀公世系族谱》记录中,还是族中宗祠的牌位上均没有他们的真实名字或辈号,他们只能是世代口口密传其事。同时屯中长者还说,“上帝五、上帝六”他们跟随太平军一直打到了南京,后来太平天国失败,传说有几个人也回到了广西柳州、宜州等地,也许是他们担心连累家人,给族中带来不测,所以不敢轻易回到原籍生活工作。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屯中也曾派人前往柳州、宜州等地打探寻访,但终归未果,他们甚是惦念自已的骨肉同胞。

    口碑永流传。祈还屯13名青壮年真实姓名及文字记录虽已无稽,但很显然易见,“上帝五、上帝六”他们被冠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前期创建的“拜上帝会”的“上帝”二字来编制代号,代替参加起义者真实姓名。这种用代号代替真实姓名的做法古往今来,凡从事秘密的工作者是一脉相承相通沿用的这是符合常理的。同时不难发现,他们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表明他们参加金田起义前期活动行动早、决心早,信心满满,意志坚定。由此可见,祈还屯历史上有13名青壮年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这一口碑是真实可靠可信的史实。

    善于抱团取暖利用客家人讲团结、诚实、勤劳、好客等抱团取暖,是组织迅速壮大金田起义队伍特点之一。洪秀全、冯云山他俩就是客家人,太平天国起义前期,他们发展加入“拜上帝教”会众中,大部分信徒多为客家人。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贵县庆丰镇赐谷村以教书为名“布传真道”,众多村民加入,以客家人居多。后来由于当地常发生“土来斗”现象,他俩被迫无奈离开。冯云山辗转来到桂平县金田镇古林社做苦力工,寻找发展机遇,后来冯云山又转到紫荆山区教书。紫荆山区位于桂平市的西北面,紫荆山区是桂平、平南、武宣、象州等县的接壤之地方圆百里,逶迤连绵,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是一个“催科莫问之乡,斧钺不及之地”。冯云山一边以教书为名义,一边创立上帝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至1847年8月(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底,紫荆山区各村屯的信众超过了2000人,约占整个山区人口的半数②,这些教徒成为后来金田起义的生力军。1847年洪秀全带领会众到象州古乐村捣毁甘王庙,冯云山到蒙冲捣毁三圣宫。面对这喜人的形势,冯云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他高兴地在大冲教书的书房门口贴出对联:“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以诗言志,满怀抱负。洪秀全以加入拜上帝会作为吸收教徒为组织形式,以拜上帝教教义作为宣传手段,随着地方团练与拜上帝会的斗争日益尖锐,宗教斗争转化为政治斗争,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即将爆发。18511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犀牛岭率领团营的会众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农民运动,历时14年,横跨18个省,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基础,对清王朝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敢为人先,永励后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天安门广场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增强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在纪念碑中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二幅就是金田起义浮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客观事实,肯定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历史功、地位和作用,也说明了泓源村祈还屯的13名青壮年在170多年前就能高瞻远瞩,具有独到的慧眼和非凡的胆识以及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如今“上帝五”、“上帝六”的后裔,以他们13名参加太平军先辈为荣,到处传颂着他们敢为人先的光辉事迹,族中的青年人也常常涌跃自觉报名参军,保家卫国。这种家国情怀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必将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桂平县地名志办公室编,《桂平县地名志》,1990年版,第43页

    林志杰、傅诚金《金田起义历史遗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95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