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寂寞旧邸立斜阳---南京侍王府遗迹的考察与考证

时间: 2025-09-08   来源:   作者:赵保国
  • 一、考察缘起

    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是名噪一时的太平天国后期将领,同时也是少数具有“军师”头衔的王之一,地位显赫、战功累累。但因为长期在外领兵征战、属于外将的缘故,虽然位高权重,并不逊于同时代的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但因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多,教科书和影视剧上也仅仅一笔带过或匆匆几个镜头,因此李世贤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较为模糊,以至于多数人人虽然知道浙江金华有一座太平天国侍王府,却不知道侍王为何许人。

    除了金华侍王府外,侍王在南京、溧阳、临海和漳州还分别有四座王府。只不过在迭经战火和岁月变迁后,这四座王府或湮灭或颓败,已很少为人所知了,此次考察旨在寻访出侍王李世贤在南京的王府遗址,并对遗迹进行初步考证。

    二、考察经过

    据史料记载:南京侍王府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钓鱼台119号、南京曙光化工集团院内⑴。因为近年来的城市建设,相关各方普遍认为侍王府已完全湮灭。我只凭着一张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模糊的照片和上述书中提供的地址线索来进行查访。

    按图索骥,我很快就抵达了南京曙光化工集团门口。此时,院内漆黑一团,我借着周边楼房微弱的灯光,看到院内影影绰绰的有一座建筑,似乎和90年代那张侍王府大殿照片相符,但因院门阻隔,无法近前一验真伪。只好匆匆拍了两张照片,准备次日一早再来细细考察。

    翌日清晨,再次来到曙光化工集团。南京曙光化工集团的大院,是一分为二的,一部分自用,另一部分则在早年间出租抑或转卖给了另外的企业。这家企业现厂房萧条、门可罗雀。而侍王府大殿,被划出曙光集团后,被那家企业改造成为了员工娱乐场所和澡堂。

    曙光集团和这家衰落企业的分界线,是简易的铁围栏。而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围栏那侧一幢灰色的不起眼的建筑,直觉告诉我,那肯定就是侍王府大殿遗址了。

    我绕了个圈,来到了钓鱼台路口,然后往里走二十几米,左侧有一处大院,为南京保安服务总公司,而曾经的侍王府,就深藏在这座大院内。

    原址内的建筑现仅存一座五间大厅(后部有民国改建的戏楼)和一座稍小些的三间大厅。面阔五间的大殿,后期改建的痕迹很重。尽管外观有了不小的变化,但内部整体的梁架结构还完全是当年的遗存,部分木构有精致的雕饰,甚至还有彩绘的若干痕迹。改动较大的是大殿的外立面,正面的落地长窗被砖石从底部砌起了半截矮墙,门窗页全部更改为现代的样式,殿顶覆盖的灰色筒瓦也全部更换成了现代的红瓦,看起来像现代库房类的建筑。大殿内部相当的宽阔,目前被隔断成了数个空间,人去殿空,污秽遍地,破败之极。三间大厅则更显破败,但梁架结构同样保存完好,看得出是当年精心缔构而成。

    三、文献的考证

    对这处建筑,晚清学者陈作霖在《炳烛里谈》中记载:新桥钓鱼台,旧有大宅,相传为孔天官(句容人,名贞运,以吏部侍郎入阁)故第。粤贼踞城时,伪英王陈玉成居之,屋宇宏敞,亭榭回环,故克复金陵日,曾忠襄(曾国荃)即驻节于此。凯旋后,湘军诸将购得之,遂修葺以为湖南会馆云。”⑵孔贞运字开仲,句容人,是孔子的后裔,,明万历年间关于为明末阁臣孔贞运宅第这一点,《凤麓小志》中也可见佐证:“钓鱼台,有圆通庵,有湖南会馆。馆为明孔阁部贞运宅,俗呼孔天官家环碧园,至今未圮也。”⑶ 但其称“伪英王陈玉成居之”则显属有误。因为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记载,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九日,赵烈文等人“入城循淮西行,至伪侍王府,钓鱼台汪氏宅也,又至伪英王府,水西门张氏宅也。英府拟中堂居,侍府拟中丞居。”赵烈文的记载离天京沦陷只有一个月零三天,显然更为可靠,准备给曾国荃做行辕的钓鱼台的这座大宅应是侍王府而并非位于水西门的英王府。这座宅第的传袭情况是本为明末阁臣孔贞运之豪宅,俗称孔天官家环碧园。入清后屡次易主,几经改建,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是富商汪姓的宅第。李世贤封王后,按照规制,要在天京设立王府,于是这栋大宅便被辟为了侍王府。天京陷落后,先是成为曾国荃的行辕,后为湘军诸将“购得”,改建为湖南会馆。

    当年侍王府的规模十分宏大,这一点可以从民国时期重檐翘角、工丽精致的王府大门的照片得到验证。李世贤是个地地道道的外将,常年征战在外,封王后声望日隆,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分地后,就更难得在这座府邸中居住,只有在协同天京方面作战和参与重要朝会的时候才很难得地在此一居。据估计,到天京陷落,李世贤在王府居住的时间累计也就4个多月。甚至侍王府的女眷们也很少在这座王府里居住,她们经常随李世贤居住在分地上的其他侍王府中。由此可见,这里平时只有侍殿的留守人员。

    成为曾国荃的行辕后,这年的720日,曾国藩来到南京,他在这天的日记里写道:进城至侍王府,沅弟请诸将戏酒酬劳,余与人看戏,至正午开筵。七月十二日(旧历)的日记中又写道:是日恭逢慈安皇太后万寿,借伪侍王府设帷帐率文武行礼,即在此处早饭。……午初,再至伪侍王府听戏陪客。这里一度成为清朝在南京官方活动的中心。

    那其是何时改为湖南会馆的呢?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曾国藩在日记中记道:“早,至公所拜慈禧太后皇万寿,即沅弟前作公馆之处也。”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荃是十月初一离开的南京,曾国藩在此处明确写出了“公所”与“沅弟公馆”的关联。看来,在曾国荃走后没几天,他的公馆就改成了“公所”,也即湖南会馆。

    四、保存现状及部分遗物

    南京侍王府的建筑久已损毁,一直以来,这组建筑始终没有享受文物单位的待遇,既非市保、区保,也非暂保,就是一座没有任何文保身份的旧房子。而它的价值,据陈一川《太平天国政权侍王府或是南京城现存最老木构建筑》一文认为,(三间大厅)“早于太平军战争时期或更早的‘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大约为建于清中期或中后期的房子,或许是南京城内现存最老的木构建筑。其理由如下:这个轩的梁架实在是不一般——它本身是挺常见的扁作船篷轩,但相对于南京城里常见的晚清轩梁刻满花饰的造型,它的梁架却非常朴素,唯一的装饰是两座荷叶墩。此外,这个轩的梁架造型也与南京城区常见的轩有所不同,它的轩梁很粗大而上面的荷包梁却很小,倒是有点像《营造法原》插图里的苏州轩;和荷叶墩一配合,竟然有点常熟翁氏彩衣堂、赵用贤宅等苏州明代住宅的感觉了。

    无独有偶,类似的轩在南京城区还是找得到的,而拥有同款轩的房子恰巧也与太平天囯政权有关——“罗廊巷太平天囯建筑。这座以精美的太平天国壁画而著名的大房子,它的轩虽然没有荷叶墩,而是直接使用驼峰托起大斗,但同样是轩梁很粗大而荷包梁短小的造型,与湖南会馆/侍王府这座房子的轩一脉相承。

    恰好,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的主梁架也与这座房子的主梁架是同款,都是用小块垫木垫起三架梁的抬梁架,也都是素面没有任何雕饰,低调奢华地展示着用材的粗大。然而两者的级别差异可以说非

    常明显——“罗廊巷太平天国建筑”是磕头轩(轩梁的位置比主梁架的位置低),不需要做草架,是比较简单的做法。而这座房子是抬头轩(轩梁与主梁架平齐),不但如此,它的轩梁和主梁架居然直接就是一根整梁——七架梁!如此雄浑的气魄,怕是在整个南京地区都再难寻觅。⑸建筑和遗址是历史的载体,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不要让这些不可再生的文物消失掉。南京侍王府曾经是孔贞运、李世贤、曾国荃等历史人物的居所,由着重要的文物价值,理应得到保护。除了这间大殿外,南京侍王府还留有其他的一些遗物,如保存在太平天国博物馆的“南京侍王府内有‘游龙’纹样滴水”⑹。现保存在南京瞻园大门的“夔龙纹门当石”也是南京侍王府的旧物,其“内为夔龙纹,外是回纹,外圈为卷草纹。底座上是莲花纹,中是卷草纹。另一面无图案。石料上乘,雕刻精美”⑺,是一件珍贵的太平天国艺术真品。

    注释:

    ⑴《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长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⑵《金陵琐志九种˙炳烛里谈》,陈作霖著,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页。

    ⑶《十里秦淮桥道志》,濮小南撰,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188页。

    ⑷《曾国藩全集18》,曾国藩撰,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3页。

    陈一川《太平天国政权侍王府或是南京城现存最老木构建筑》,《金陵晚报》2021年12月23日。

    ⑹《太平天国博物志》,郭存孝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9页。

    ⑺《太平天国文化》,张铁宝、袁蓉、毛晓玲著,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186页。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