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辉故居,或韦氏宗祠遗址,位于今广西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内。始建于清朝道光初年,根据后来发掘及口碑,“屋宅约有三十余间,建筑面积六百四十平方米左右”,颇具当地殷实人家的宅院气派。金田起义后,房屋被清军焚毁,“已成为荒芜的瓦砾场”。1986年,当地政府在原址上重建的故居,是一座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建筑,长方形,二进三开间,左右各有一座五开间横廊,中间为天井,硬山顶,小青瓦屋面,但该房屋后又被拆除。现故居是参照当地客家围屋建筑风格于2016年重新设计并修建的。
新建的故居略呈长方形,总占地面积约4956平方米,除了房屋,屋前面还有一口养鹅的月池。房屋坐西南朝东北,为二进五开间两连廊的四合院落,左右厢房,中间是天井,总面宽约22米,进深约27米,建筑占地面积397平方米,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青(泥)砖木结构。
故居原是韦昌辉及其家人生活起居的住所。在重建的故居内,现开设了“韦昌辉生平陈列展”,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及文字,简明地介绍了房屋主人韦昌辉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团营起义中毁家纾难、举族从征,成为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
韦昌辉(1824—1856),原名志正,又名正。祖籍广东广州府,几经迁徙,大约在明末清初,其先祖从平南移居金田。到父亲元玠时,韦家已是当地的“富厚之家”,但由于不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加上是外来的汉族客家人,故常遭受当地人排挤,受到当地土豪劣绅欺凌,日子过得十分的憋屈。为了提高身份、炫耀门第,父亲曾为昌辉入粟捐纳“监生”的功名,并在大门口上悬挂“登仕郎”匾额,不料此举却遭人诬告“僭妄”,被官府抓人勒赎,最后交了白银300两,韦家才总算得以脱身。
1848年9月(清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冯云山从押解回籍途中折返紫荆山,在路经金田村时,借宿韦家,“日悻悻,欲寻仇”的韦昌辉在冯的游说下,毅然加入了拜上帝会,并“不惮劳瘁,尽心竭虑”,积极协助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开展传教和组织信众的工作。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春,拜上帝会总部由紫荆山高坑冲卢六家迁到了金田村韦家,由此,韦氏宗祠不仅成为动员会众、谋划反清的主要活动场所,成为金田团营的指挥部,而且成为洪秀全宣布金田起义的圣地。
韦昌辉“因认实天父天兄,不惜家产,恭膺帝命,同扶真主”,全力资助拜上帝会,并带领家族数百人附义,参加太平军,因而成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1851年(清咸丰元年)底,在永安被褒封为“北王”。1936年春,乡人为缅怀其为桑梓增光之功绩,将村后的北帝庙改建为“昌辉祠”。根据简又文先生的采访,祠内奉祀一尊神像,“神像为木质韦昌辉像,白面长须,穿古式武装,颇有威风凛凛之概。其右供一高逾二尺之木主,题曰:‘太平天国敕封北王韦公昌辉神主’。两旁衬以联云:‘金田起义倾清室,天国告成列北王’”。
原昌辉祠在1950年代已经塌毁,1980年代初,当地人在犀牛岭东麓重建祠堂,为花岗岩石砌墙,双坡悬山琉璃瓦项,建筑占地面积54平方米。现祠内除供奉北王韦昌辉,还供奉中国道教的真武大帝——北帝,可以说,该祠既是昌辉祠,也是北帝庙,是北王与北帝同享祭祀。
金田起义前夕,为给会众提供反清起义的武器装备,韦昌辉曾慷慨捐出家财,并在家中开设高炉,秘密打造武器。根据当地村民的口碑,“拜上帝会会员,在韦昌辉家横屋开十二座铁炉,日夜铸造武器,并把打好的大刀、长矛,秘密收藏在营盘脚下的犀牛潭里,供起义用”。为了掩人耳目,在屋前的月池里还养了一群鹅,借其“叽嗄”的叫声,掩盖打制武器时发出的“叮当”声。
1973年10月,广西文物考古工作队曾会同桂平县文博部门,对韦昌辉故居旧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长约70米、宽约50米的挖掘坑内,考古队员发现了韦家用鹅卵石砌成的横屋基脚、天井、排水沟和排水口,同时出土了不少打铁用的木炭、铁渣、炉底结渣块和一支严重锈蚀的铁矛残件,由此证实,这里曾是当年会众开炉铸造武器的地方。出土文物中有相当数量的青花瓷的碗、碟、杯等物品碎片,还有一个墨砚。
1981年3月,韦昌辉故居及打造武器处遗址被公布为桂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