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已经结束。大家出去旅游了吗?去看升旗了吗?去看升旗的时候把垃圾带走了吗?
可能有的朋友带着孩子去北京看升旗了。在参观广场的时候也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8个浮雕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由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于1952年8月1日开始兴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
纪念碑上8个浮雕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渡江战役”
按照时间顺序第二幅浮雕就是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很多人会想到一个问题:同为历史书上的近代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可以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义和团则没有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
必须明确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浮雕主题的定位:要选用最能代表人民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展现纪念碑的主题思想。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主题,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讨,进行过多次修改和变动。由原来的十个主题,最后敲定为八个主题。这是符合当时新中国各个阶层的共同认知的。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通俗的说,我们可以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看作新中国的“凌烟阁功臣录。”
研究历史或者撰写历史文章,门槛不高但是天花板却非触手可及。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没有导入管理学的历史研究是空泛的。因为你很难摆脱上帝视角或者作弊视角来看待历史。而做过管理的就能从战略、目标、组织、执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历史的变革与进步,都伴随着历史人物管理和组织创意。我的工作需要参与企业的组织变革,做企业顾问比做培训师更难。因为你要遇到各种阻力,你还要想方设法的完成你的目标。
正是因为从事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之后,我对历史除了温情,更多了一份代入感的反思和感同身受的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我对太平天国的认识经历了变化。
为什么太平天国可以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享受祭祀,而义和团不行?我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中国之革命,中国之建设并非是天降猛男一指定江山。而是在不断的斗争中试错,在失败中寻找方向。这就像管理中的PDCA循环,不断的循环上升,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近些年以来太平天国被反思过渡了,而义和团却被洗白过渡了。可以说开国先贤们筚路蓝缕一路走来,他们的也汲取了他们的前辈的经验教训。简而言之,太平天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推动和借鉴意义远远大于义和团——太平天国比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更有建设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和自媒体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凭借都趋近于“装神弄鬼的神棍”和“农民阶级的短视”
作为从管理角度看历史的人我明确反对这个观点, 我认为义和团根本无法和太平天国相提并论。
为什么太平天国可以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享受社稷祭祀?
同样是“神棍”的太平天国在那些方面是义和团无法企及的?
为什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太平天国战斗力比义和团更强
在知乎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打起来谁更厉害?”
答案高度一致的——义和团绝不是太平天国的对手。
战绩可以说谎,战线不会说谎——太平天国的组织度远超义和团,太平天国能够动员数十万人的大会战。能打下苏州、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甚至还几次进攻上海,而义和团连个东交民巷都打不下来。
太平天国的武器装备更好,太平天国十分注重火器的制造与运用。要知道太平天国可是1850年代-1864年代,义和团运动比太平天国晚了近乎半个世纪,义和团的装备却还比太平军落后。如果把1900年的武器给太平军,义和团怕是瞬间团灭。
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太平天国让他们夜不能寐,芒刺在背;而义和团先是反清,而后又天真的“扶清灭洋”,在满清眼里只不过他们手里用过的抹布,说丢掉就丢掉了。
满清联合列强花了近20年才彻底剿灭太平天国,期间差点就被太平军翻盘,而义和团呢?仓皇出逃的慈禧颁布一道“剿匪”谕旨,通令各路官兵剿办义和团。义和团成员们就被拉到刑场引颈就戮了。
二、太平天国是真正“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
我们读中国历史对农民起义的评价里面都有一句:“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动摇了XX朝的统治基础。”老师们很少解释这句话,当然也不好解释,因为这句话中有太多的少儿不宜。
很多人其实没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在今天的南方的中心城市满族人很少几乎没有,一般都是以北京为中心聚集了一些满族人,要知道在满清入关之后全国各地的中心城市都有满城,这是满清在各地统治的基本盘。
但是自从太平天国之后,这些满城都只剩下遗址了,南方各大城市文化圈也不存在“京圈”那种一群通天纹大佬,日日吹嘘认前朝的场景。大家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南方很多地区的满城被太平军物理格式化了。
事实上太平天国一直将消灭满清权贵及其八旗兵作为既定方针,清廷上下被描述成为“阎罗妖”,附庸清廷的汉大臣、士兵被称为“魔鬼”,太平军则是奉耶稣基督之命替天行道,创造太平天国盛世。
因此,在与清军的作战中,歼灭清军主力,斩杀清廷官员成为了太平军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九江、芜湖。防守城池的清廷文武官员纷纷拼死反抗,城破之后太平军逐一搜杀清廷官员和八旗兵丁。据太平天国史料《粤匪大略》载:“满洲城,杀戮再惨,男妇幼孩,不留一人。”不但九江,芜湖如此,凡是太平军占领的城市,无不如此。
太平军的屠戮政策,激起了满人的畏惧和反抗,屠杀无法挽回,只得拼死到底。因此在咸丰三年三月,太平军攻打江宁城(南京)时,城内的清廷官员和八旗民众无论老幼皆拿起武器反抗。据《粤匪纪事》卷4记载:“老稚登城,妇女饷军,靡不荷戈以待。”守城的八旗官兵更是拼死反抗,击杀“粤匪千余人”。但是太平军兵锋正盛,即使旗人拼死抵抗给太平军造成了不小伤亡,太平军最终还是攻下了江宁。
守城的江宁将军“祥厚自杀身亡,副都统霍隆武所部全部被灭。城破之日,城内旗人和官员家属纷纷自尽,一片凄惨。太平军进入江宁城后,将满洲城围住“杀戮满人,寸草不留。”当时整个江宁城中有满人6、7万人,太平军屠城之后仅有400余人逃出城去。为了捕杀这些逃窜的旗人,太平军下令凡是抓到一个满人的,赏银子5两。在战乱时期,5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于是村民们纷纷举起锄头镰刀出动,又抓回了不少满人。最后能逃脱者,寥寥无几。
太平军打下南京后,继续向各地进军,每打到一地,屠戮便紧跟其后。在太平军控制的18个行省中,几乎每个省都要被太平军梳篦子一样来回梳理几遍,藏在城内、乡间的任何一个八旗和满人都要被屠戮。
正是因为太平军风卷残云的犁庭扫闾,南方满城名存实亡。历经几十年虽有恢复,但已难到达全盛时的水平。所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十八省义士群起响应。满清这个腐朽的不堪的戏台轰然倒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才得以诞生。
太平天国不仅大量歼灭了清军,也彻底根除了大量满清派往各地镇压汉人的满人军事组织,破坏了满清统治的根基。今天看来这很残忍血腥,但是革命总是伴随着流血牺牲。而满城又是准军事组织,不能将其视为普通的平民。
三、太平天国运动造就了南方实力派军阀,给革命提供了土壤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官员任用上,长期坚持“首崇满洲”的原则。不说中央机构,仅以总督、巡抚的任用为例,康熙年间大多数督抚都由满族人担任,汉人出任督抚的“十无一二”,到了乾隆时期,各地总督仍以满族为主,巡抚则是满汉各半。这些政策是民族歧视的公开体现。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族官僚独大的格局才逐渐被打破。据统计,1861年至1890年,清政府共任命了 44位总督,其中34位为汉人,同时任命了117位巡抚,其中104位为汉人。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大清发现曾经叱咤风云的八旗军队,要对付太平天国已经完全不顶用了。在灭掉准噶尔之后,大清承平已久,八旗这帮爷主要的本事是提笼、架鸟、听戏、唱曲,不再能打仗了。
皇上只能硬着头皮起用汉族地方官员,过去是绝不能起用他们的,担心他们有异心。现在朝廷没办法了,向汉族地方实力派放权。于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ª等等一批晚清中兴名臣就在这个过程中走上了历史舞台。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这些人形成半军阀势力,慈禧不能节制,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案”被后世认为是清庭无法节制地方的标志性事件。
而这些人有功而不能赏,清庭也赏不起,导致他们开始私下结社,清庭不敢管,头领不愿管,这就为革命党造势提供了土壤——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大恩似仇。
满清请洋人助剿太平天国,割让的利益间接带来新式教育和思想松动;
满清任用南方汉人军阀,为革命党活跃的土壤,提供了兵员。这就是为什么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大多发生在南方。
四、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给后来的土地革命以启发和借鉴
太平天国在对待农民的方针政策上的立场研究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必须先知道它在对农民的方针政策上的立场.
太平天国革命,对地主阶级进行专政,而对农民则加以保护.归庆枘让斋诗稿八月杂永道:"数千贼众下昆山,焚掠兼施非等闲,大户一空小户静,似存公道在人间"。地主阶级分子这首永事诗充分说明了太平天国的立场,所以太平天国在它对待农民的方针政策上是站在农民阶级方面反对地主阶级的.它要向富家大户借捐
天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对农民阶层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强调“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对于清末当时的底层百姓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为封建王朝的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底层百姓几无立足之地,于是农民起义在封建王朝的朝代中反复出现。百姓有何错呢,无非是想要一块可以谋生的土地而已。基于此,《天朝田亩制度》制度颁布之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百姓参加,太平天国的实力不断壮大。
《天朝田亩制度》是否只存在于纸面而并无实践?
这一点在史学界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必须明确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并不是没有真正实施过。《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不仅仅包括众所周知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土地政策和生产资料分配原则,还包括配套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如职官选拔、宗教、民政(婚姻)、司法、财政管理(圣库)。空想的土地政策在天京缺粮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变成“照旧交粮纳税”再度变成“着佃交粮”,但基层乡官制度在石达开安庆易制后由理想变成现实,成为了太平天国行政体制的基础。
而仅仅是提出这么一个土地制度,就能引起农民的阶层的支持。这对于后来的中国革命的显然是做了一个值得效法的尝试。
四、太平天国对待外来文化比义和团更为灵活更为开明
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那么显然不会反对满清帝制,而灭洋又陷入了笼统排外的怪圈。这使得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义和团并非都只使用大刀长矛,其实也有部分义和团战士愿意使用洋枪洋炮。这在我的原创漫画《庚子年的夏日》中也有体现,义和团战士使用缴获的西式洋枪。
但是由于其宗旨和方向是排外的,这就让义和团在对待外部事物上层层加码,不加区分的排斥。
而早义和团半个世纪的太平天国因为其信仰为“拜上帝教”自然对待西洋事物上比义和团更加开明。
太平军的战斗力很强与其积极采用西式武器有很大关系。太平军是农民为主力的军队,加上排斥儒家,因此就非常的务实,什么好用就用什么。
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即有向外国购买军火的活动。夏燮在《粤氛纪事°》中载:“贼踞城之逾月,有洋艘二自海道泊下关。贼始疑为大兵之借援者,继侦知其为上海之领事。舟中所带皆洋枪、火药,以通贸易为词。该逆延之入城,联教通款。”夏燮所指的上海领事即为英国驻华公使温那治
(Samuel George Bonham)。温那治多次前往南京,主要目的是了解太平天国,为英国政府制定新的对华政策提供依据。
咸丰三年八月,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攻陷上海,欲与太平军联合对付清军。当时温那治寄居上海,太平军鉴于与温建立的“友好关系”,并没有攻击其领事馆,而是希望温能帮助购买军火,温为便于再次进入南京,进一步了解太平军,当即答应。
随后温用两艘火轮船”携带洋枪、火药由海道驶入南京下关,“受重贿而归”。刘丽川知道此事后,即想通过温那治与南京取得联系,并交宝刀一把、信件一封为凭。温欣然允诺,再乘火轮船,装载洋枪、火药开往南京,不料驶至镇江,被清军水师查获,解送常州。“人赃俱获,讯供得实”,但当时清政府需要全力对付太平军,也不敢得罪洋人,只有悻悻作罢。
太平军能够购得大量西洋枪炮,与洋商的积极售卖有莫大关系。洋商设法贩卖枪炮给太平军,首要原因是太平军给出的价格更高,洋商可从中获重利。据上海会防处记载:“日前攻打太仓,长毛均有外国洋枪,致伤多人。向来有不法之外国人每带外国洋枪至苏州卖与长毛,虽华官稽查甚严,其中偷漏者不少。其偷贩之故,皆因长毛肯出重价,去一次可抵三次,三次之中即被华官擒获将货查拿入官,而其一次所得利已倍蓰矣。”
其次,有些洋商售卖军火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获私利,而是看到清军一些官兵的残暴,想借此帮助太平军,太平军也称拜上帝教洋商在意识形态上并不排斥太平天国。同治元年(1862),一洋人云:“近有外国人议论官兵,持说不一,但官兵所为,我曾亲见。收复太仓之前一日,官兵擒贼七名,至外岗汛裸缚树上,始用箭戳,继用刀割,可惨之甚,我不忍睹而行。闻至四点钟时,始行枭首°。
此洋人对于军火买卖的规定,甚觉不公,称:“查出卖军火,想系使人争斗,无论卖与何人,均应有罪。既云外国人卖军火与长毛有罪,则士、何提督帮助官兵亦该有罪。我屡卖洋枪与长毛,日后仍有洋枪等要卖,即前此太仓长毛所用洋枪,皆我亲自往卖也。”
同治二年四月十八日(1863年6月4日)上海会防处记载:“有人出告白云:外国人屡言发贼凶恶,应帮官兵剿灭,但克复太仓之后,官兵所为尤恶,捉得长毛竟剜目、刖足,或将油擦衣,用火焚烧,哭声震地,众目惨伤,亟应谕饬禁止。”这那是政府军镇压反叛分子?简直就是ISIS 恐怖分子嘛!清军官兵的残忍行为确使一些洋商对太平军产生同情。
甚至连左宗棠亦认为,以前太平军打仗,并无西洋枪械,近年来无一支太平军不持有洋枪洋火。转战江西、安徽、浙江各省时,缴获洋枪甚多,仅湖州一战,就获得洋枪万余杆,太平军首领陈炳文向鲍超投诚时,交出洋枪7000余杆。由此而知,太平军至少在清政府与外国联手镇压之前,购买西洋武器是多渠道的,且较为通畅。
可以说正是因为太平天国大量购买并且装备新式西洋武器,才倒逼满清的军队进行现代化和西式改革,太平军的鲶鱼效应才让满清这个罐头盒子里的沙丁鱼在对待西方问题上很快由“知”变成了“行”。
清政府曾经雇佣“洋枪队”对太平军作战。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同样有很多欧美洋人却投入太平天国,成为农民起义军中的洋面孔。
这些人身份各异,有传教士,有下层军官士兵,有水手,也有梦想来东方探险淘金的人。他们加入太平军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到起义军感召自愿加入,有的是被太平军俘获后加入,还有的纯属是为了挣钱。可无论怎样,他们与太平军将士一起浴血奋战,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成为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朵奇葩。
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起义,他们的观点“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这与儒家“华夷之辨”完全不同,所以面对外国人,他们称之为“洋兄弟”,对他们推心置腹,坦诚相待。太平天国的外籍军人有数百人,这些人来自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其中有姓有名、有事迹可考的共有13人。
这在义和团运动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同样是农民阶层的运动,太平天国对待欧美各国的态度体现了客家人的灵活和务实,颇有原始的统一战线的味道了。
五、太平天国的宗教实践给建国后的“三自”政策打了样
太平天国有个非常大的贡献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太平天国对中国基督教三自教会的影响。那就是它为中国的基督教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总所周知,天平天国的的“国教”是拜上帝教——是一个和基督教关系密切,但是又有很大区别的“中式基督教”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作为一个年轻的团体,拜上帝会体现了他的与时俱进、中西交流。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中国的农民们举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神仙作为起义的大旗,引发的结果是人们对神仙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而且以往农民起义的宗教以多神教为主,传播和组织都不方便。
洪秀全顺应潮流搬来了了金发碧眼的“天父”。为了避免天父水土不服,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给天父穿上了儒家思想的长袍的同时也改造了一下天父的思想,这样一个中西混血的皇上帝就出现了。上帝的确立,保证了太平天国运动信仰的统一,同样约束了小农的自由散漫。宗教作为一种通用语言,更有利于宣传洪秀全自己的主张。确立了天父这个唯一的神后,洪秀全还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样就实现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统一。
天平天国运动刚刚爆发时,教皇可以说是大喜过望——一个中国异教徒,抛弃孔孟儒学,转而信仰基督教,还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政府分庭抗礼,这可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了一千多年也没取得的成就啊。
于是教皇急忙派遣一位名叫富礼赐的英国领事官前往太平天国考察。
一旦深入了解太平天国富礼赐就觉的很尴尬了:
1、“拜上帝教”的根基就是洪秀全一再强调的:自己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
但《新约》很清楚记载了,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怎么现在上帝他老人家突然冒出一个二儿子来,这可是和正统教义大不相同的啊,这不就是异端吗?你洪秀全是上帝二儿子,教皇算什么呢?
2、太平天国的“洗礼”仪式让富礼赐震惊。这根本不是基督教的洗礼,而是中国的祭祀仪式。此外,富礼赐发现洪秀全从未听说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这两个最重要的基督教节日。
得到这些一线消息的教皇非常失望,最终西方还是站在满清一边了——因为异端比异教还可怕。
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被后人评论荒唐可笑。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他借鉴了儒家思想搞的一个“宗教创新”。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基督教自身也是在不断的进行宗教改革。
你可以把洪秀全的这种教义看作一个粗放版的英国国教。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给了中国人一个尝试和实践的机会——中国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宗教改革,另立一个新的基督教分支拜上帝教。
1950年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代表为首的一批知名人士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号召广大教徒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真正实行中国教会的自治、自传、自养原则。
毫无疑问,一神教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远超多神教。义和团就是这么一个七拼八凑的不系统的多神教,所以义和团的组织力和战斗力远逊于太平天国。这在我的原创漫画《庚子年的夏日》中有生动的体现——这是一个以国漫形式描述义和团运动的漫画,结合天平天国来认识义和团是一个很好的比较研究方法。
以上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也属于农民起义,但是远比义和团运动更值得纪念的原因所在。
“胜利总会有很多父亲,失败却无人认领。”——太平天国本身的局限性和缺陷是极大的,比如上层在打下天京后迅速的腐朽,陷入内斗;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割裂也让他们失去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支持。但是太平天国确实是在斗争方式在努力的进行探索和实践。我们不否定太平天国的那些错误,但是也不能否定他在艰难探索中的意义。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必须的,但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除了正义、激愤、英勇等感性的情绪之外,重要的是还要有理性,要有思想启蒙。以引进现代文明作为强国富民的手段才是真正的爱国、救国之道。义和团那种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在今日的互联网上竟然成为博取流量的密码,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义和团没有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其实就是对其最好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