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给桂平留下了丰富的遗址和文物,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辖区内的文保单位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由于经费匮乏、乡村无序建设、文保“四有”不健全、人才缺乏、资源利用率低等原因,也存在着遗址残损严重、环境风貌破坏、申报工作落后、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为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作为独特资源的作用。当前,可以“遗址旅游区”开发模式发展旅游业,做好保护展示、整体规划打造、设施建设,使之与周边旅游资源及当地民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关键词:金田起义 遗址保护 旅游开发 开发模式 研究
爆发于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在我国农民起义战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壮丽的篇章。太平天国起义给策源地——广西桂平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其内容十分丰富,具有类型多样、内涵丰厚、特征鲜明、影响较大的特点。遗址文物是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地方,作为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或证据, 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动性,因此,珍惜并保护好这份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加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力度,对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金田起义历史遗存的基本情况
在太平天国起义策源地的桂平市,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址文物很多,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田起义地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军前军指挥所旧址三界庙,还有一批市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及众多的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遗址。情况大致如下:
(一)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 犀牛岭“金田起义地址”。金田镇金田村犀牛岭是金田起义的地址,1851年1月11日,两万多拜上帝会众在岭上为洪秀全“祝寿”,并誓师起义。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犀牛岭作为“金田起义地址”,列入“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第二号。1995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又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成为国家级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犀牛岭的文物遗存主要有古营盘、拜旗石、练兵场、防御工事的堑壕、秘藏武器的犀牛潭等。
2.太平军前军指挥所旧址——三界庙。1851年秋,在“新圩突围”期间,三界庙是太平军前军组织突围的指挥所。1963年2月,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坐落于金田镇的中心街口,整座庙宇古色古香,彰显了清中晚期岭南的建筑艺术风格。在庙宇内部的墙面上,镶嵌着清代历朝的官府告示、规条等碑刻26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弥足珍贵。后殿现辟为“太平军在新圩”陈列展,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及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太平天国早期“新圩突围”那一段峥嵘历史。
(二)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韦昌辉故居和打造武器处遗址。故居坐落于金田镇金田村中,2016年重建,建筑占地面积397平方米。1850年春,作为拜上帝会总部,它是拜上帝会众活动场所和打造武器处,也是金田团营起义的指挥部。1973年,广西文物考古工作队对故居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打铁用的木炭、铁渣、炉底结渣块和一支严重锈蚀的铁矛残件。
2.冯云山传教的栖身地——古林社“牛棚”旧址。“牛棚”坐落于金田镇茶林村上古林屯,1844年底,冯云山在当地富户曾槐英家帮工时居住于此,其为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的双坡悬山顶平房,处于曾家大屋的西南角。在“牛棚”东边百多米外,有三棵大榕树,树阴下立有社坛,这是冯云山向过往行人谈天讲“道理”的地方。
3.太平军行营指挥部旧址——石头脚陈家大屋。陈家大屋坐落于江口镇南村石头脚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四合式庄院,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由陈秀汉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造。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移营大湟江口,洪秀全驻跸大屋,将之作为太平军行营指挥部。大屋右侧现尚残存小部分的房子和基脚,“陈家祠”保存较好。
4.太平军后军总部——茶地赵氏宗祠遗址。赵家宗祠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山村小祠,现仅留存不完整的房屋基脚及重建的门楼。1851年7月,太平军回师紫荆、金田后,洪秀全曾在此设立后军总部,指挥对敌作战,特别是发布了著名的《茶地诏》,第一次描绘了“小天堂”的愿景,即提出了太平天国的奋斗目标,意义非凡。
5.太平军前军总部——莫村傅家寨遗址。傅家寨是由当地富户傅氏三兄弟创建,到清乾隆时终成宏伟庄院,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1851年7月,在回师紫荆、金田后,洪秀全、杨秀清在此设立前军总部,做出许多重大决策,并取得了突围战的胜利。太平军撤离后,庄院建筑物遭到清军焚毁,现仅遗存房屋的部分基脚及残垣断壁。
6.风门坳之战战场遗址。风门坳旧名北定关,地处紫荆山区南部隘口,其层崖叠嶂,山径崎岖,形势至为险要。1851年8月,太平军向金田、新圩移营后,曾以此为战略据点,与清军展开了一场血战。古战场遗存太平军垒石防御工事一处,坳口还保留着进山古道一段。西侧为截紫水而建成的金田水库及水电站,风光无限。
(三)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遗址
1.东王杨秀清故居遗址。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东王,上帝教的“天父代言人”,故居坐落于紫荆镇木山村东皇冲屯的山坡上,原是一座泥墙瓦木结构的小平房,建筑占地面积约21平方米。后因年久失修,房屋早已坍塌损毁,现仅遗存一段用河卵石砌筑的墙基及门脚石。
2.冯云山大冲教书房遗址。教书房是冯云山进入紫荆山后,传教并创立拜上帝会的基地,坐落于紫荆镇蒙冲村大冲屯的一个略呈圆形的土墩上,原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屋地也被辟为农田果园,遗址上现仅残留一排原教书房的基脚,裸露出一些砌筑墙基的河卵石。
3.上帝会总机关卢六故居遗址。卢六是拜上帝会的早期领导人,也是太平天国的第一位殉难者。故居坐落于紫荆镇高坑冲村,整座房屋为土石结构,1847年秋,它是拜上帝会的总机关。现遗址除西南角分别留存残墙两小段,其余均已倒塌,唯墙基尚隐约可辨。
4.紫荆蒙冲雷庙遗址。雷庙坐落于紫荆镇蒙冲村长田屯,原是一座供奉雷神、谷神、配神的“三圣宫”,1847年底,在紫荆山区“毁坛庙神像”风潮中被捣毁。为此,冯云山、卢六被拘捕,并引发了一场历时半年的政治官司。该庙被砸后没有再恢复,迄今是一片废墟。
5.乡绅王作新故居旧址。王作新是紫荆山区著名乡绅,也是冯云山“打庙官司”的始作俑者,故居坐落于紫荆镇蒙冲村石仁屯,现存院子占地面积约1,520平方米,由门楼、正屋、前院、天井、杂物房等组成。正屋建筑占地面积243平方米,泥砖瓦木结构,双坡悬山顶。
6.北伐军主帅林凤祥故居遗址。林凤祥是太平天国北伐军的主帅,后被追封为求王。故居坐落于南木镇和社村大庙角屯,原是一排泥墙瓦木结构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约368平方米。1982年,现屋主将旧房推平重建,今仅留存原大门的两块门端石及一段格木门槛。
7.白沙白水塘岭铁匠炉遗址。铁匠炉遗址位于白沙镇白水塘岭,现为镇中心小学校校园。1850年秋,为了响应团营,石达开率贵县的千余会众奔赴金田,在途经白沙圩时曾在此“开炉铸炮”。1975年,小学在扩建校舍时,在岭东侧出土了炉渣、炭粒等打铁炉遗物。
8.石嘴渡之战战场遗址。1850年底的石嘴渡之战,是博白首领黄文金率近万附义之师,在浔江石嘴段展开的一场渡江作战,是拜上帝会金田团营的收官之役。迄今,作为主战场的石咀圩古码头基本保持原貌,大部队渡江的下游牛儿岭野渡口,也留存了不少的遗迹。
9.金田之战战场遗址。1851年初的金田之战,即蔡村江大捷,为金田起义献上了奠基礼。位于金田镇彩村的古战场有两处:一是斩杀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的蔡村江木桥;二是战役中心的鸡母氹。迄今,江上的木桥已不复存在,而鸡母氹一带的战斗遗迹却依稀可辨。
10.牛排岭与屈甲洲之战战场遗址。发生于1851年2月的牛排岭、屈甲洲之战,是同时不同地的两场战役,是太平军兴之初,与清军主力的首次正面交锋,太平军在战斗中取得了首场大胜仗。牛排岭位于江口镇岭南村、长江村一带;屈甲洲位于南木镇桂塘村屈甲屯。
11.双髻山之战战场遗址。双髻山位于桂平、武宣两县交界处,海拔1,180米,在险峻异常的两山壁立中间是猪仔峡。1851年秋,太平军回师紫荆、金田后,于山峡据险固守,却被清军前后夹击攻破。迄今,猪仔峡中仍留存鹞婆石古战场及太平军防御工事等遗迹。
12.思盘渡之战战场遗址。1851年7月的思盘渡之战,是太平军为打开一条通往桂平的出路,而由韦昌辉指挥的一场战斗。位于南木镇思竹村的战场遗址有两处:一是思盘江与桂金公路交接处的思盘古渡口;二是思盘江与鲫鱼水(今麒麟水)交汇处的“鲫鱼埠”。
二、金田起义遗址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根源
遗址是一种特殊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一定的人类历史信息,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移动的特性。金田起义发生在桂平,天国英雄们的壮举给这片辽阔的大地,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必须要倍加珍惜,要全力以赴保护好历史遗存及遗存环境。金田起义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田起义遗址保护工作的现状
1.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保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犀牛岭“金田起义地址”和新圩三界庙,因在1960年代初就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保单位,故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地方文物管理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建设辅助性服务设施,并对犀牛岭进行栅栏安装、道路铺设、护坡加固和白蚁防治等工作,对新圩三界庙也进行了维修,从而使这两处高级别的遗址及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特别是金田起义博物馆建成后,址、馆、庙连成一体,相互辉映,从而奠定了开发太平天国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
2.县市级文保单位的维护状况总体良好。桂平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3月,公布了一批与金田起义有关的文保单位,共6处,其中,韦昌辉故居于1987年和2016年两度重建。古林社“牛棚”旧址、石头脚陈家大屋、莫村傅家寨遗址均得到了较好的修复与保护,近年还建设了一些辅助性的服务设施。而茶地赵氏宗祠遗址和风门坳古战场,因位置较偏僻,无法封闭管理,破损比较严重,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维护。所以,县市级文保单位的维护,总体的状况尚属良好。
3.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遗址得不到妥善的保护。在金田起义的历史遗址中,还有一大批未被列入文保单位,由于得不到政府层面的有效保护,其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遭到自然的人为的不同程度破坏,情况令人堪忧。大体来说,王作新故居、林凤祥故居遗址,以及石嘴渡之战、金田之战、思盘渡之战、双髻山之战古战场的遗存情况相对较好一些;杨秀清故居、冯云山大冲教书房、卢六故居、牛排岭与屈甲洲古战场等遗址,正在遭受到严重破坏,有些遗址已面目全非;而紫荆蒙冲雷庙、白沙白水塘岭铁匠炉等遗址,已经堙没。
(二)遗址保护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遗址残损情况严重。金田起义遗址大都处于野外露天状态下,风、水、冻、塌、水土流失以及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袭,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对遗址文物的损害巨大。如在县市级文保单位中,茶地赵氏宗祠遗址,由于年久倾圮,加上村民不断拆建,原建筑破损比较严重,整座建筑已荡然无存,迄今仅留存不完整的房屋基脚。风门坳古战场也因没法进行长臂管理,遗存的太平军防御工事(石垒)已夷为平地。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遗址,残损程度更为严重,如杨秀清故居遗址已被泥土完全覆盖,卢六故居遗址已难寻踪迹,双髻山古战场因风电开发,劈山开路,现只留下一块巨大的鹞婆石。
2.遗址的环境风貌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在犀牛岭下东北角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民房乱搭乱盖,而房屋的建筑形式、造型等,与文物的环境风貌极不协调。三界庙因地处闹市中心,居民在建筑控制地带内新建了不少楼房,加上摊位乱摆,车辆乱停,杂乱无章,与古庙的建筑风格也极不协调。而韦昌辉故居、古林社“牛棚”、石头脚陈家大屋等遗址,亦因无法妥善解决村民的拆迁安置问题,同样存在着周边村民乱搭乱建的现象,遗址景点的出入道路比较狭窄、曲折,新建楼房与古建筑物几乎挨在一起,与遗址的环境风貌、历史氛围格格不入,既有碍观瞻,更影响感受。
3.申报文保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金田起义的县市级文保单位,在1981年3月公布了一批共6处,而此后整整40年,再没有新增一处,这与“太史”研究的新进展,文保工作的新形势极不相称。其实,太平天国的一些重要人物或事件,如杨秀清故居遗址、林凤祥故居遗址、王作新故居旧址、金田之战的“鸡母氹”、思盘渡之战的“鲫鱼埠”古码头等,完全可以列入县市级文保单位,将之保护起来。同时,在县市级文保单位中,可以选择一些份量较重且条件成熟的,向自治区申报成为文保单位,以提高遗址文物的保护级别。
4.历史遗址的服务设施缺乏。金田起义博物馆落成后,虽然在金田村设立了游客服务中心,在韦昌辉故居、古林社“牛棚”、傅家寨遗址周边,也新修了道路和公厕等服务设施,但总体而言,历史遗址的服务硬件仍是落后的,方便游客住宿、餐钦、购物的设施明显不足,娱乐的设施更加缺乏,种类单一,品位不高,而在软件方面就更不如人意,导游、讲解、营销等方面都严重缺乏人才。旅游是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的驱动器,由于服务设施陈旧落后,严重拖了旅游业的后腿,致使遗址的保护受到了影响,遗址旅游区开发也难以进一步推进。
(三)遗址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的根源
1.历史遗址的保护经费匮乏。全市管辖的文保单位85处,其中国家级1处,自治区级7处,县市级77处,各级文保单位虽有不定期的专项建设资金,但日常的维护经费每年只有几万元,杯水车薪,根本不敷开支。由于经费匮乏,致使大部分的文保单位无法聘请专职管理人员,也无法及时维修受损的遗址文物,防震、防雷、防火、防盗、防虫菌、防潮和防污染等各项指标,也不能做到全部达标,这既不利于现有文保单位的维护,也无法拓展新的文保业务。
2.乡村的无序建设使遗址的环境风貌受到破坏。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地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随着城乡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的大拆大建在所难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的无序建设,导致了房屋与遗址争地争林争风水的问题,使许多颇具历史价值的遗址及周边的环境风貌,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如何在城市化发展和乡村大建设中,有效地保护历史遗址和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这对地方政府和文保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3.文物保护“四有”工作的不健全。1961年国务院发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对如何管理好文物保护单位,曾明确规定必须“四有”:一有必要的保护范围,二有标志和说明,三有科学的记录档案,四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日常管理。但由于市博物馆的管理经费和人员都十分紧张,故对“四有”规定的贯彻执行往往力不从心,致使一些文保单位“四有”不健全,因而在地质灾害、风雨侵蚀等自然破坏及人为因素破坏面前,只能是突发性抢救,被动式管理。
4.文物保护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因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博物馆很难招聘到专业对口的人才,由于文博专业人员的短缺,就难以对历史遗址进行专业性维护,更遑论对遗址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文物的内涵和价值,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同时,因文保单位分布较广,人手明显不足,故遗址的维护工作往往是顾此失彼,如管理人员再被上级抽调去做其他工作,有时连常规性的工作都难以展开,遗址文物的保护只能沦为一句空话。
5.历史遗址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历史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而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可以为保护赋能。金田起义历史遗址,除犀牛岭“金田起义地址”、三界庙的游人较多,利用率比较高,韦昌辉故居、古林社“牛棚”、莫村傅家寨、风门坳古战场次之,其它更大量的历史遗址,基本上是处于少人问津的状态。由于历史遗址文物的长期闲置,资源未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致使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三、金田起义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
金田起义遗址是属于大遗址,根据2006 年国家出台的《“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大遗址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而且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为此,必须要把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其齐头并进,即在遗址保护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中作为独特资源的作用,使之呈现出文物特有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一)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
1.历史遗址是旅游开发的“金矿”。遗址资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深厚、层次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是个体在其他文化载体中所难以获取和体验的。因此,金田起义遗址是桂平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地加以保护和利用,挖掘其深刻内涵与珍贵价值,可以为地方提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说,在遗址类旅游的开发中,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2.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大遗址的文化遗存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其首先因直观性便于被游客所感知,同时,物质表层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对其认知会有所不同。因此,遗址类旅游前景广阔,特别是其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动性,对扩张旅游业务,增添旅游项目和路线十分有利,因此,必须积极拓展业务,通过开发真实场景、文化体验等项目,以增添旅游的魅力。
3.旅游开发可以唤起全民的文保意识。遗址类旅游开发,可以使游客在观光中,潜移默化地丰富历史知识,领略文物底蕴,感受文化魅力,认识资源价值,从而唤起民众爱护历史遗址文物的意识,促进文保工作从文保单位,上升到全民参与的更高层次。同时,对资源的管理者来说,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正好可以解决保护经费不足问题,从而增强保护力度,实现开发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
4.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双赢”。遗址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人为的破坏,减轻或延缓自然力量的影响,使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真实长久地传递下去。但是,遗址保护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人文价值。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既能较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也能有效地开发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地实现双赢。
(二)金田起义遗址的旅游开发模式
历史遗址类的旅游开发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
1.遗址博物馆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历史遗址原地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覆盖遗址的全部或局部,展示遗址发掘后的原貌,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二是建在遗址临近,陈列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另辟专门的遗址展示区,如桂林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南宁的顶狮山遗址博物馆。此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保持了遗址的原貌和原态环境,使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提高。
2.遗址旅游区模式。该模式是指由遗迹、遗物、博物馆及其所依托的设施、环境等构成的旅游区。目前,我国遗址旅游区有两个层次:一是由“遗址景点+旅游设施”直接构成的旅游区,如兴安县的灵渠旅游景区;二是由作为“面”的遗址旅游区,与其他旅游区或旅游点整合形成的大旅游区,如全州湘山寺遗址旅游区。此模式强调旅游要素和旅游服务的完善,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
3.遗址公园模式。该模式是以历史遗址为核心区的城市公园。其具有普通公园的性质,如公共性、大众性、开放性、休闲性等,而最大的特点是拓展了市民休闲功能,实现了保护、展示、社会、环境、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开放式融合。它让游客置身园中,进行文化遗产的体验旅游,从而在游玩中去切身感受历史遗址的魅力,如,桂林的美国飞虎队遗址公园、靖江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
金田起义历史遗址的旅游开发模式,如果仅从在金田起义地址旁建博物馆的形式看,其近似“遗址博物馆模式”。但是,因为金田起义的遗址文物并不局限于犀牛岭,它星罗棋布于金田平原和紫荆山区的广大乡村,所以,它应以“遗址旅游区”作为开发模式,即以犀牛岭的金田起义地址和博物馆为中心,以金田平原的三界庙、韦昌辉故居、古林社“牛棚”、莫村傅家寨、江口石头脚、林凤祥故居,以及紫荆山区的风门坳、茶地赵氏宗祠、王作新故居、杨秀清故居、冯云山大冲教书房、卢六故居等历史遗址为依托,配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构成一个以太平天国历史为内容和特色的遗址类大旅游区。
遗址类旅游是以遗址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专项旅游,此模式可以使历史遗址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同时也可以为旅游开发者创造更多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国内的遗址文物保护多采取保守的“死保”模式,回填保护和现状保护是主要手段。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正在受到挑战,一方面是遗址保护的公众参与缺失,致使各种形式的破坏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遗址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限制、遗址的价值不被社会认可。因此,我国大遗址保护迫切需要走出“全面保护、拒绝开发”的状态,探索实现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的新模式[1]。
从国内的实际运营来看,遗址旅游区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四个方面:(1)旅游服务设施完备,旅游通道、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齐全;(2)旅游产品实现多层次化,交叉性、参与性产品增加;(3)旅游活动实现了时空延伸,旅游体验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即非外界诱导性)得到保障;(4)经营管理方式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事业型管理方式[1]。金田起义历史遗址以“遗址旅游区”模式开发,既可以充分借助“金田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该模式的产业优势,从而构成“遗址景点+旅游设施”的大格局,形成一个历史魅力无穷、旅游特色鲜明的大旅游区。
(三)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1.认真做好金田起义遗址的保护和展示。金田起义历史遗址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条件,因此,首先必须切实做好历史遗存及其遗存环境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向公众充分展示历史遗址的原貌,并通过立于遗址旁的文字说明、景点简介,以及导游娓娓动听的讲解,准确地灌输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使游客在亲临其境、耳闻目睹中,切身体会体验历史遗址文物的氛围、意境,并触景生情地展开想象,“发思古之幽情”,从而使他们在历史遗址的沉浸式体验,以及历史故事的熏陶中,油然而生出浓厚兴趣,真正地实现游有所获。
2.切实做好保护与开发的整体规划与重点打造。金田起义遗址旅游区应按三级区域,整体规划打造:第一级是内围区:以金田起义地址和博物馆为中心,包括三界庙、韦昌辉故居、古林社“牛棚”、傅家寨、江口石头脚等遗址;第二级是外围区:以紫荆木山村“东西王故里”为中心,包括风门坳、茶地赵氏宗祠、卢六故居、大冲教书房、王作新故居等遗址;第三级是延伸区:包括武宣东乡的“登极称王”地、冯九庙,平南的胡以晃故居、蒙得恩故居、大旺圩古码头等。三级区域由内向外,渐入深度游佳境。目前,内围区基本上是文保单位,址、馆、庙要继续提升和完善,而外围区大多没列入文保单位,要重点打造木山村“东西王故里”,使之成为紫荆山区遗址类旅游的中心。
3.积极做好旅游业配套设施的建设。目前,在金田起义遗址旅游区内,除荆山人家、金成大酒店等几家稍好的旅社,基本上没有上档次的宾馆,餐馆也主要集中在镇上,没有突出餐饮的特色,购物的品种单一,销售的环境更不如人意,故虽然前来观光的游人很多,却往往吸引不了游客食宿购消费,致使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档次,要在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配套服务方面,尽快做出统筹规划及合理布局,同时要投入一定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将之打造成为适宜于游客停留的星级旅游区。
4.主动做好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在金田起义历史遗址周边,与金田平原和紫荆山区山水相连、地域衔接的名胜区,有佛教圣地——西山、“小三峡”——大藤峡、“小西双版纳”——龙潭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平南的“小张家界”——北帝山、武宣的“小九寨沟”——百崖大峡谷等风景名胜区,这些旅游景区经过多年的打造,不仅自然景观秀丽多姿,而且服务设施相对较为完善,近年更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游人如织,人气极旺。为此,在规划金田起义遗址大旅游区时,要把周边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加以统筹考虑,并主动地融入,做到长远规划,整合开发,使之浑然一体,融合发展。
5.处理好保护开发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金田起义历史遗址主要分布在桂平市北区,与金田、紫荆、江口、南木各乡镇的民居错综交织,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必须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开发与当地民生的关系,特别是在旅游开发中,要将之与乡村游、绿色生态游等结合起来,积极帮助村民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开展商业经营等,实现遗址资源对当地群众的回报,使他们能够从中真正地受益。唯有当地群众有了认同感和归宿感,遗址类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既切实地保护好历史遗址文物,也充分地开发地方旅游产业,成为促进桂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综上所述,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给桂平留下了丰富的遗址和文物,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辖区内的文保单位虽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由于经费匮乏、乡村无序建设、文保“四有”不健全、人才缺乏、资源利用率低等原因,也存在着遗址残损严重、环境风貌破坏、申报工作落后、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为此,必须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作为独特资源的作用。当前,可以“遗址旅游区”模式发展旅游业,做好保护展示、整体规划打造、设施建设,使之与周边旅游资源及当地民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京传:《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2]李建平:《广西抗战和“二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研究》,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2期。
[3]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施丽辉、张金玲:《明代抗倭遗址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浙南蒲壮所城为例》,载《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
[5]黄剑华:《关于加强太平天国遗址遗迹保护的思考》,载《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社会》(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