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冯云山熟读儒家经典,官制皆仿周礼,“立军、师帅,准周礼二十五家之制”。他们根据《周礼》设计了乡官制度,并加以发展,使兵民合一、文武一途。
太平天国许多重要官职都取自《周礼》,如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设立了六官丞相;仿“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的内府制度和“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的外府制度,建立了天朝总圣库;仿“掌万民之判”的媒氏制度,设立了婚娶官。太平天国的一些官名直接沿用了《周礼》,如左史、右史、御正、舂人等,更多的是略为变通,取其命名原则,形成“典天舆”“理能人”等官名。又如《周礼》中地位极高的“宰夫”一职,在太平天国就成了地位卑微的屠夫头目,故时人嗤之为“妄托古制,沿其名而悖其义”。
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等官职则沿用了秦汉以来历代官制中的官名。其检点、指挥冠以殿左、殿右的编制,仿自宋代正副都检点、都指挥使;主将与将军之职是效仿秦汉的大将军与将军。其他如仆射、尚书、承宣等职,在古代官制中亦有源可考。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其官制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参照与借鉴。如“疏附衙”便来源于《诗经》中“予曰有疏附”的诗句。“疏附”本意是指能使臣下亲附国君之臣,太平天国则将之变为主管递送公文的官名,以表上下内外沟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军师、丞相等名号比比皆是,历代官宦的故事也频频出现在戏曲舞台之上,这也是太平天国领袖们创制官制的灵感源泉。
洪秀全在《永安封五王诏》中称:“今特褒封左辅正军师为东王,管治东方各国;褒封右弼又正军师为西王,管治西方各国;褒封前导副军师为南王,管治南方各国;褒封后护又副军师为北王,管治北方各国;又褒封达胞为翼王,羽翼天朝”,表现了太平天国一统江山,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到了后期,洪秀全滥封王爵的举措更体现出他一味信天的痴迷与无奈。“兵皆天兵,将皆天将,官属天官,尽理天事,同顶天父纲常,故自天王以至某侯皆冠以天字。”
依中国古制,官为职守,担任治理国家之职;爵乃爵位,以封功臣。太平天国初设官爵,丞相以下为官,王、侯为爵。1851年3月,洪秀全即天王位,设立百官。是年12月,在永安分封诸王。次年,又封秦日纲等各侯。太平天国官爵体系基本确立。
当时清方文人认为,太平天国官制“纷繁不可究诘。其伪衔更系六官五行、方位数目、正副等字,览者目迷五色,殊不得其端绪”。其官制主要分为正职官、职同官两大类。
太平天国前期正职官分朝内官、军中官、守土官、乡官和女官。朝内官首为丞相,其下依次为检点、指挥、将军。军中官首为总制,其下为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郡总制、州县监军为守土官。乡军帅、乡师帅、乡旅帅、乡卒长、乡两司马为乡官。此外还有女官之制。
职同官又分典官、属官,主要有京中各典官及各军典官、天朝宫殿及各王府典官、王侯及各级正职官的属官等。职同官各有专名,注以职同某官,以表示其官阶。
太平天国还有勋阶制度。凡参加金田起义者为“功勋加一等”。参加永安突围的都称“功勋”。凡参加扬州三汊河战役的,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在职务之上加“平胡加一等”,若另有功绩,则再加一等,故有加三等四等者。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官制有所变化,官爵分为朝官和属官两大类别。自王爵至两司马都称朝官,凡隶属于王、天将至六等封爵的官员为属官。
在1858年颁行的《太平礼制》中,侯爵之上又增加掌率、义、安、福、燕、豫六级。本意是限制封王,使封侯后还有六级可升,但后来越封越多,以至满朝都是义爵、安爵,只得在义爵之上另加天将、朝将、神将。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等同官阶,而天将、朝将、神将等官名却成为爵位,天将再升便是王爵,完全是官爵一体了。此时太平天国由于政治腐败,纪律废弛,滥封官爵的现象比比皆是,已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