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太平天国是怎样过新年的?

时间: 2022-02-08   来源:   作者: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节令礼仪、度岁时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些有声有色的节庆礼仪聚焦了民众的信仰、愿望和情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承载了中国人最浓烈的情感和美好愿想,辞旧迎新,纳福祈年是新年永恒的主题。时光回溯到170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正席卷中华大地,太平天国统治区域里的人们,又是如何过年度岁的呢?

    1852年2月3日,大约在农历新年前的半个月,太平天国为废除清朝“正朔”,正式颁行天历。天历规定以366日为一年,不用闰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并将传统的农历视为“妖历”,改变了中国代代相传的按农历过年度岁的习惯。太平天国认为,年、月、日、时都是天父排定,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是良辰吉日,没有吉凶宜忌之说。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了武昌,这也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攻克的第一座省城。20天后,武昌城里迎来了热热闹闹的天历除夕。洪秀全在武昌城里选妃,各官进贡。每营“给猪一头,钱数贯,为度岁之需,亦间有给牛羊者”。新年之际,城里金鼓齐鸣,城里“俨然一大剧场,城内爆竹如雷,街巷地上爆竹纸厚至寸许”,庆贺新年的到来。

    自从颁布天历后,凡是太平军攻克的地方,都必须使用天历。每逢天历除夕,各店家“燃通宵巨烛,放爆竹”,到处金鼓喧天,爆竹如雷,庆贺太平天国的新年。在军中也是一番热闹景象,“给众弟兄茶食,每桌十样,极精致”,每人还发钱一百文,作为压岁钱。新年这天,“各个鸡唱而起,盥漱毕,即到天福堂上,整备敬天福礼,燃大烛如臂,猪头三牲,大菜八簋,四海味,糖食八碟。威仪更加整肃,先打锣鼓三通,点了百子高升,然后朗诵,诵毕,又打三通”。午后,“各馆头子来往拜年,或亲来,或遣儿子来,俱用名片,络绎不绝”。

    而到了农历新年的时候,却是冷冷清清,“无闻一爆竹声”。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太平天国利用强制手段推行天历的结果,延续了数千年的过节度岁的习俗要想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1854年的农历新年,天京城中女馆里就有人因为“着裙”庆贺新年,而被“或杖或枷,目为妖”,牌尾馆中亦有人庆贺新年被发现后“多受杖”。


    据史料记载,1861年岁末,盛泽镇的太平军早早贴出告示,要求居民按天历过新年,如按“妖历”过年,就要“治罪”。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民间例行的“送灶日”,“镇有送灶者被长毛(指太平军)拉去,谓仍用妖朝历”。除夕夜,“长毛巡行街道,欲觅民间请土地及祭祖者拉以去”,镇上人得知后,于是“闭门而祭”。有人不小心被发现即被锁拿,还得敲锣示众,自喊“有人过年者,与我一体带械”。在浙江慈溪,太平军晓谕百姓“不准仍照旧历,不准缨帽拜祖”。另一方面,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生活重压和心理负担又使得他们缺乏过年应有的愉快心情。于是,大多数百姓在“兴味萧索”中度过新年,“不拜贺,不宴客,民间不换衣冠,不贴春联,无一新年景象”。

    尽管禁令和战争冲淡了年味,有些富庶人家还是能够照旧过年。常熟龚又村在日记中记载,1862年的农历新年,虽“迥非昔年光景”,他还是天天前往亲朋好友家贺岁宴饮,或“斗牌掷彩”,或“赌酒浇寒”、“衔杯畅叙”,“扫雪烹茶,围炉暖酒”,宴席亦颇为丰盛,“醴甘肴洁,余味在齿颊间”。吴江柳兆熏家依然接灶神、接财神,拜佛祭祖,拜贺新年。

    我国民间一向有农历新年张贴年画的传统。1853年岁末,太平天国北伐军正驻扎在天津杨柳青一带,这里也是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太平天国虽然不贴门神,却在战事倥偬中创作了一批年画分送给当地百姓。传统的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又有娃娃、美人,尤以反映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见长。传统年画有镇宅辟邪、迎福纳祥、敬神祭祖、伦理教化和装饰欣赏之功用,太平天国年画虽摒弃吉凶宜忌,不绘人物,专画草虫花卉、翎毛走兽和山水风景,却依然在年画中寄托了祈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

    由于太平天国在其统治区域都推行天历,民间使用天历似乎也成为一种习惯,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再度恢复农历,但太平天国天历所改干支的字,如改“丑”为“好”,改“亥”为“开”等,民间还是照样使用。时人有诗云:“不觉草茅忘忌讳,亥开丑好未全芟”,可见天历影响之深远。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