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太平天国遗址遗迹的保护与思考

时间: 2021-09-22   来源:《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2020年第2辑   作者:袁蓉
  • 太平天国历时18载,纵横18省,在所经之地曾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本文对分布全国的重要遗址遗迹进行简略梳理分类,并通过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及太平天国遗址遗迹保护历程的回顾,探讨相关遗址遗迹保护的方法与思路。

    一、太平天国遗址遗迹保护状况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广西金田起义地址、苏州忠王府两处太平天国遗址作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列入其中。1982年,第二批国保单位公布,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天朝宫殿)名列其中;1988年,广东花县洪秀全故居、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得以进入第三批国保行列;2006年,广西蒙山太平天国永安活动旧址也被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创历次之最,但没有一处太平天国遗址遗迹。

     

    从这些国保级的太平天国历史遗存来看,其地理分布涵盖了太平天国策源地、建制地、定都地以及经略地。此外,还有一些太平天国遗址遗迹被列入各省、市、县等各级文保单位,并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但仍有不少文保单位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而大量未纳入文保名录的遗址遗迹的境遇更令人堪忧。即使在保存尚好的历史遗迹中,门庭冷落者为数颇多,与文物资源合理利用的要求相去甚远。

     01 王府官衙、诸王故居

    以南京天王府、苏州忠王府、金华侍王府为代表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建筑规模宏大,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会关注度高,其保护现状较好。第一批进入国保名录的苏州忠王府,于1960年起为苏州博物馆所在地。

     

    曾为忠王府花园的拙政园则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亦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与留园等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南京天王府遗址作为明清及民国时期重要的历史遗存,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南京最热门的旅游景区之一。曾为太平天国东王府、幼西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的瞻园,自1957年太平天国纪念馆迁入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整修,是南京首屈一指的古典名园,2006年被公布为国保单位。

    在广东花都,天王故居及其幼年读书及后来讲学的私塾,被毁后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后对外开放;位于广西桂平金田村的韦昌辉故居系上个世纪80年代重修;在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四王的故里广西藤县,只有来王故居被清军焚毁后重新修复,至今尚存,其余三王故居空留遗址。

    同样是文保单位,有保存状况较好者,也有境遇惨淡者,其中长期被居民、非文化、文物单位使用的历史建筑,状况尤其令人担忧。20世纪末,原属于安庆英王府附属建筑的偏殿、更楼、花园等建筑在老城改造中被拆除,而文保单位范围内的王府主体建筑一直为居民所占用。且因年久失修,其早已被鉴定为危房,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修复迫在眉睫。

    漳州侍王府虽然属于市级文保单位,但因居民的随意占用、拆毁、搭建,对历史文风貌破坏极大,其保护状况已不容乐观。

     02  壁画、彩画遗存

    壁画是与太平天国王府馆衙等建筑相伴而生的,成为太平天国战争中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太平天国失败后,这些壁画彩画被清政府毁坏殆尽,目前所发现且确认为太平天国的壁画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潮湿,对于壁画保护极为不利,能存留至今的壁画实属凤毛麟角。文物保护专家也一直在研究江南地区壁画的科学保护方法,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曾派专家对南京堂子街的前厅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处理,对壁画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又再次对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国家文物局专家也曾在20多年前对金华侍王府壁画进行过有机层表面封护保护实验,目前该馆正在和相关文物保护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壁画保护的有效手段。

     

    彩画是太平天国王府馆衙的重要装饰手段。现存的太平天国彩画中,以苏州忠王府保存的彩画最为丰富经典,堪称清代苏式彩画的代表。2010年,苏州博物馆邀请文物出版社对忠王府中路门厅、轿厅、前殿、后堂内目前可见的341幅彩画和后殿内的9幅壁画进行了全面拍摄,编纂《太平天国忠王府彩画》一书,为文物保护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03  军事遗址遗迹

    由于军事遗址遗迹大多散见于野外,地势险要,交通不便。长期以来,除少数列入文保单位的重要遗址外,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广西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策源地,保存有大量太平天国遗址遗迹。金田起义时的营盘、拜旗石、犀牛潭、练兵场、太平军前军指挥部旧址三界庙、古林社、傅家寨、风门坳古战场等,永安州(今蒙山县)天王发布诏令处、东西炮台、长墙、营盘、古战场等,这些军事遗址遗迹分属不同市县,缺少统筹规划,保护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既有国保单位,又有多处保护级别较低或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遗址遗迹,因经费匮乏,已濒临损毁状态,亟待抢救性保护。

     

    安庆为太平天国上游重镇,虽然大量军事遗址遗迹惨遭毁损,但其市区及周边乡镇,至今仍分布着十多处新近发现的太平天国营寨、碉堡等军事遗址,亟待相关部门的抢救性保护。

     04  太平天国将士墓葬

    太平天国经历18年浴血奋战,牺牲者甚众,但所发现的墓葬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太平天国最后被清政府镇压,所有与太平天国有关的遗迹都被视为“逆迹”而荡毁,另一方面与太平天国的死亡观念、丧葬礼仪也不无关系。

    天朝元勋曾水源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座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的墓葬,建国初期在南京挹江门睦寡妇山发现,1957年被列入江苏省文保单位。该墓曾几经维修,但长期处于封闭管理中,被周围建筑所包围,几近荒芜,成为都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当地政府在近年的维修整治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还将其与当地民众生活相融合,打造太平天国主题文化广场,为附近百姓提供了一处休闲空间。此外,尚有高桥太平军烈士墓(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武汉东湖九女墩(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列入文保名录的历史遗迹,保存尚属完整。湖北半壁山还有一处葬有千余太平军遗骸的“千人塚”,尚有一块清光绪九年(1883)所立石碑,后为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据碑文记载,此地“濠内死者不下数百人,土人复益以附近之尸,就而瘗焉,约略千计”。

     

     05  其他太平天国相关遗迹遗迹

    一些时间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物古迹,如江西九江湖口石钟山唐代至民国古建筑及石刻、南京明代古桥七桥瓮、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的南京明代大报恩寺遗址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与太平天国直接相关的遗址遗迹。同时,对清方遗址遗迹的保护,为太平天国研究留存了重要实证。如镶嵌于南京太平门城墙湘军破城处的太平门缺口碑,为纪念曾国荃所设的专祠“曾公祠”,均为南京市文保单位。

     

    位于江西石城的 “桂花屋”,是当年幼天王洪天贵福被囚禁之所,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与幼天王有关的历史遗存,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四川、湖北、陕西等地散落着一些零星的历史遗迹,如四川合江石达开略蜀石刻、半壁山“铁锁沉江”摩崖石刻、汉中古汉台等,这些太平天国遗迹或鲜人为知而渐渐湮没,或被文物遗迹本身蕴含的其他历史信息所掩盖。

    二、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与发展探索之路

    太平天国遗址遗迹的保护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索前行的曲折道路。

    1949年文物事业管理局及各地各级文物行政机构成立后,政务院先后发布《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1956年4月国务院又下发《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体现了政府的重视态度。正是在政府积极的宣传倡导下,一批曾经湮没无闻的太平天国历史遗迹得以发现。南京堂子街壁画、如意里壁画、罗廊巷壁画、方山壁画、曾水源墓、安徽绩溪旺川乡曹氏支祠壁画等都发现于这一时期。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市级三级保护管理体制,并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1973年2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逐步恢复了各地的文物保护工作。1974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破坏文物现象得到遏制。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次明确了文化遗产的概念,要求缔约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本国的文化遗产。因其概念的权威性和保护措施的普适性,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世界遗产保护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传入中国。1982年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的基本原则在这部法律中得以继承并延续。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物保护”开始走向了内涵更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在此时兴起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中,又有大量文物古迹被发现。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发现的嘉兴中山中路壁画、南京黄泥岗壁画、竺桥壁画,最后不得不让位于城市建设,壁画建筑被拆毁。所幸的是,竺桥6幅壁画被完整揭剥,珍藏于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

    从1956年到1988年公布的前三批国保单位,按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古墓葬分为6类;1996年第四批国保单位公布时,将文保单位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6类,分类更趋科学、合理。与此同时,作为太平天国对立面的清方遗址遗迹开始受到重视和保护,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曾国藩墓、李鸿章故居、左文襄公祠等陆续入围国保。

    2002年,《文物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开始给予更多关注。2006年,广东花都区政府启动洪秀全故居环境保护与展示扩展工程项目。2014年1月,广东花都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新馆开放,对更好地保护和优化天王故里的文化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2011年1月,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专家实地参访了广西太平天国起义初期的主要遗址遗迹,与当地政府领导、专家和群众进行交流,并就保护、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共识,研拟《关于保护利用广西太平天国遗址遗迹的建议》,向广西自治区政府领导提出申报太平天国遗址遗迹为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拨付专款启动遗址遗迹保护工程等建议。该建议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并启动金田起义遗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项目。目前,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金田起义博物馆已完工,并于2019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三、困境与思考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但或因缺乏科学保护理念、或因政府文保经费不足、或因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将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对立,文化遗产保护仍任重道远。而对于太平天国这类近现代遗址遗迹的价值评估,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又受到负面评价干扰,其保护更是困境重重。

        发布于2000年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下称《准则》)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最高行业规则和主要标准。2015年最新修订的《准则》发布。通过对《准则》的研读,可引发我们对太平天国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的思考。

     

    01

    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原则,在保护时间、空间上加以拓展

    新修订的《准则》在继续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防灾减灾等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文化传统等保护原则,要求文物保护措施与技术手段不能妨碍今后对文物的再保护,也就意味着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可逆性的保护措施。以往存在对遗址遗迹缺乏科学性的保护修复的现象,应该能得到有效遏制。

    《准则》中强调,“纪念地的保护应突出对于体现纪念地价值的环境特征的保护”,具有标识性的环境特征是纪念地与相关事件之间关系的见证。太平天国是晚清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太平天国遗址遗迹的保护不单单局限于这18年,还要进行多方位的拓展,如加强对晚清相关人物、事件的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等。不仅要保护单体的建筑、遗迹,还要保护整体的环境、地段、地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保护空间。

    02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加强资源优化与整合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保护成果应当全社会共享。对于太平天国遗址遗迹,首先应当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注重文化资源整合,以达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由于太平天国历史遗迹的特性,其可看性、艺术性或许逊于古代遗迹,需要通过相关历史、文化、社会、事件、人物及其关系的准确展示,让观众完整、准确认识其价值,对历史产生敬畏之心。《准则》“鼓励对文物古迹进行展示,对其价值做出真实、完整、准确地阐释”,但“不提倡原址重建的展示方式”,而鼓励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通过图片、模型、虚拟展示等科技手段和方法对遗址进行展示。金田起义遗址旅游开发中提出“通过参观遗址、听故事、欣赏电影、演唱歌曲、参与模仿攻城、寻找战场遗址,以及品尝当地特色小吃等方式”的思路,都是提升展示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金田起义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中,还提出“整合周边区域旅游资源,规划经典路线”,“金田起义遗址周边旅游景区已逐渐发展成熟,有全国著名佛教圣地桂平西山、大藤峡生态旅游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白石山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等景区”,通过合理规划,形成“南北响应、东西互动、中心突出、强强联手、极具吸引力的广西旅游经济圈”。对金田起义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较为明晰的思路与定位。

    03

    工作重心从文物保护拓展到对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不仅是保存历史见证物,更要保存人类创造性活动和文化成就的遗迹,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修订后的《准则》,第一次将文物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一同写入保护范畴。文化遗产保护应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相结合,激发其在当代社会的文化活力。安徽三河镇是三河大捷的发生地,现存“三河大捷”遗迹有太平军城墙、太平军驻三河大本营等历史遗迹。三河又是典型的水乡古镇,著名的古战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方政府将古镇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打造“三河大战风云馆”,使游客在徜游千年古镇的过程中品味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其实际成效尚待检验,但也不失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让历史照进现实,使文化融入生活,创新途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大众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是遗产保护的价值体现,也是今后太平天国遗址遗迹保护的发展趋势。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