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军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被迫求和,割地赔款,并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西方列强则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大肆侵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进行反清起义,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太平天国运动。
两军合作 共同对敌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经过多年的秘密筹备,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集团率领拜上帝会教众,在广西桂平的金田村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随即太平军转战广西的武宣、象州等地,咸丰元年(1851)攻克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县),占据了首座城市。在永安州期间,洪秀全分封诸王,建立制度,开国规模初具。咸丰二年(1852)春,太平军从广西永安州突围,转战湖南、湖北,一路攻城略地,并于年底攻占湖北省城武昌。随后,太平军沿江东下,攻陷了江西门户九江及安徽省城安庆。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军夺取江苏省城南京,并在此定都,将“南京”改名“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鼓舞了淮北地区捻党的反清斗争,捻党闻风而起,积极呼应,逐渐转化成捻军。咸丰五年(1855)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与此同时,捻军也遭到清军的强力镇压,深感必须争取太平军的支持。而“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力量大为削弱,迫切需要团结友军共同对敌。
咸丰七年(1857)春,太平军与捻军在安徽的霍邱、六安交界处会师。从此,捻军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太平天国的领导,走上与太平军共同抗清的道路。太平天国也给予捻军首领封号,如:捻军盟主张乐行就先后被封为征北主将、鼎天福、义爵和沃王。捻军也同太平军一样蓄发,有的队伍甚至改用太平天国旗帜。太平天国经常派遣人员与捻军联系作战,还有专任代表常驻捻军。捻军也常派人至天京或陈玉成、李秀成处,联络会商,协同行动,共同对付清军。不过,总的来说,捻军依然保持了自己的领导系统和原有制度,“听封而不能听调用”,太平天国也不具体过问捻军的内部事务,也不对捻军进行改编。两军的联合还是限制在一定程度内。不过,也有一些捻军首领由于种种原因而直接加入太平天国,其队伍也就被太平军收编,如李昭寿、薛之元等。
天王下诏 笼络薛小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一份天王洪秀全给薛之元的亲笔诏书。薛之元又名薛小或薛老小,是河南固始人,原先是捻军首领李昭寿的部下。薛之元作战勇猛,当地有民谣称:“薛小人不小,打仗头里跑,杀到霍邱县,得了顶子一大串。”薛之元先是跟随李昭寿在道员何桂珍的引诱下投降清朝,后又追随李昭寿杀死何桂珍,投奔太平天国。
清咸丰八年(1858),天王洪秀全亲笔诏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薛之元加入太平军后,成为李秀成的部下,统率一队人马在江北沿岸征战。咸丰八年(1858)秋,太平军取得浦口之战的胜利,洪秀全写下亲笔诏书,晋封薛之元为“答天豫”。“豫”是太平天国后期增设的爵位,在原先王、侯的基础上,加入义、安、福、燕、豫五等爵,其上为主将、朝将、天将,再上则王,五等爵之下为侯。
诏书全文如下:
朕诏答天豫薛之元弟知之:万有爷哥朕主张,残妖任变总灭亡,诏弟统兵镇天浦,兼顾浦口拓省疆。朕昨令弟排拨官兵五千,亲自统带,星速赶赴六合镇守。今朕复思天浦省乃天京门户,弟有胆识,战守有方,足胜镇守之任。爰特诏弟统齐兵士,赶赴天浦省垣,协同将帅黄连生弟等实力镇守,安抚黎庶、造册举官、团练乡兵,以资防堵;征办粮饷,源源解京;鼓励将兵,严密堵剿,毋些疏虞。今特命保天福刘庆汉、欢天福林世发、侍卫黄钦元、陆凤翔等捧诏前来,令弟星速带齐官兵前赴天浦省实力镇守,并排薛之武弟带同一队官兵前赴浦口镇守。弟等见诏,实力奉行,放胆雄心,力顶起爷哥朕江山万万年也。钦此。
诏书中有一些太平天国的专门用语,“爷”指“天父”上帝,“兄”指“天兄”耶稣(洪秀全则自称“天父”之子,“天兄”之弟),“妖”则指清朝。从诏书中可以看出,洪秀全对薛之元颇为笼络,称赞他“有胆识,战守有方,足胜镇守之任”,命其“镇天浦,兼顾浦口”。“天浦省乃天京门户”,地理位置重要,要求薛之元在江北“安抚黎庶、造册举官、团练乡兵”,并“征办粮饷,源源解京”,“鼓励将兵,严密堵剿”,“实力奉行”。
反复无常 不得善终
虽然洪秀全对薛之元颇为器重,但薛之元反复无常,后来又归降清朝。据清军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奏称,薛之元踞守江浦城后,向城内的清军细作言及投诚之事。咸丰九年(1859)正月二十一日,薛之元派遣亲信来到德兴阿军营,声称愿意“输诚效顺”。德兴阿即遣人告知薛之元,如果意欲归顺,必须先献江浦县城,与清军联合攻打六合,立功之后,再行奏请奖励。
除了德兴阿之外,薛之元还联络了另一位清军大将胜保。据胜保奏称,薛之元在得知此前的老相识李昭寿(投降后清廷赐名李世忠)归降清朝后,被授予官职,遂产生了投降的念头。薛之元常遣亲信持书信至胜保军营乞降,声称愿意作为内应,献出江浦县城,赎罪立功。正在薛之元与清军联络归降之事时,正月二十四日,太平军方面发现薛之元有叛变企图,即派兵包围江浦,但在薛之元与清军的夹击之下失利。随后,李昭寿率军赶到江浦,薛之元遂率众1.2万余人剃发,向清朝投降。
薛之元归降后,清朝授予其三品顶戴,并改其名为“薛成良”,不过对他并不重用。薛之元先是奉命镇守南京江面的九洑洲,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大破江南大营,江南大营主将张国梁落水而死,钦差大臣和春自杀。薛之元见局势危急,弃地而逃。在逃至高邮一带后,他率部哗变,劫持地方官员,掳掠乡里,遭到清军镇压,其部众被剿灭。薛之元则逃至李昭寿处,但被清军获知。清军勒令李昭寿交出薛之元。于是,李昭寿将薛之元杀死,并将其首级送至清军军营,邀功请赏。反复无常的薛之元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薛之元的叛变,给太平天国造成了重大损失。江浦、浦口是天京的北大门,是供应太平天国粮食和军火的重要通道,也是清廷派兵南下镇压太平天国的必经之地。薛之元投降后,战略要地江浦、浦口陷落,使天京城受到清军威胁。显然,洪秀全将具有如此重要战略地位的江浦、浦口交给反复无常的薛之元镇守,不是明智之举。
太平天国自“天京事变”后,内部严重分裂,由盛转衰。虽然咸丰十年(1860)再破江南大营,攻取苏南,进军上海,将势力范围扩展至浙江一带,但是并不能改变战略上的劣势。咸丰十年(1860)夏,曾国藩的湘军顺江而下,围攻战略要地安庆。咸丰十一年(1861)秋,安庆失守,天京门户顿开。同治元年(1862)夏,湘军进围天京。与此同时,李鸿章的淮军也由上海西进,进攻苏州,太平天国被东西夹击。同治三年(1864),天王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6月18日 总第3693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