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容页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时间: 2018-05-25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作者:读万卷书破万里
  •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  

    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 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台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 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右军,董福祥的甘军为后军,荣禄自领八旗老营制为中军。但实际上,新式武器和火炮以聂士成的鼎军为主,所以鼎军在八国联军战争之前,实在是国内装备最强的王牌军。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老佛爷没办法,连这压箱底的王牌军也拿了出来,抵抗八国联军。率军在天津守卫,打的八国联军丢盔卸甲,但终因北洋水师已经不存在,鼎军没有海上支援力量,而八国联军在海上舰队的拱卫之下,鼎军渐力不能支。聂士成本人在八里台中炮阵亡。大清的王牌之师也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路,剩下唯一的武装力量,就是袁世凯的武卫军右军,也就是新建陆军了。如果没有鼎军的覆灭,根本就不可能有北洋六镇,也就没有袁世凯了。

    另外一个可惜的地方是,鼎军当时训练使用德制11公厘毛瑟枪一万支,战备用枪为奥制8.5公厘Mannalicher步枪一万支,配备7.92公厘德制Ka98步枪数百支,步营配克鲁伯37二磅快炮,炮队配备75速射炮16门,另有旧型克鲁伯60公厘口径速射炮32门(七磅炮)、格鲁森57快炮32门。还有当时世界上最新锐的马克西姆重机枪二挺。马队使用温切斯特双管散弹枪。

        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武卫前军聂士成阵亡,武毅军也就是鼎军,全军覆没,鼎军从此成为历史。需要注意的是,鼎军并不完全是被八国联军打败的,当时的鼎军战斗力不在八国联军之下,但是因为义和团的扰后,八国联军的前攻,内外夹击而失败的。

    树军: 树军是张树生与其弟张树珊等人,在安徽皖北办的团练,后随李鸿章至上海,树军也是淮军最早的军队,而且张树生本人据说是淮军里,除了李鸿章之外的权威。镇压太平军后,张树生本人也因功累官至道员,按察使,后授山西巡抚,漕运总督,两江总督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后又曾署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赏加太子少保衔,可以说,张树生本人也是淮军系中,除了李鸿章之外,最重的重臣之一。

    在张树生任两广总督期间,中法战争爆发,树军在广西边防备战不力,在北宁战败,被革,张树生本人于1884年病死。

    盛军: 盛军也是淮军前期主力之一,在完成了清廷镇压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的多次使命,是李鸿章所部各路淮军中的主力。同治九年李鸿章,调盛军屯卫畿辅。所以说袁世凯是小站练兵起家,其实是由盛军开始的。

        周盛传小站练兵采取的是寓兵于农的策略。从光绪元年开始,至六年,他亲率将弁在西起马厂东到大沽的辽阔土地上,挑河挖渠,建闸修桥,沟通了南运河与海河,以优良水质刷咸涤碱,使百里荒芜斥卤之地尽成膏腴,建成阡陌纵横,河网交织,咸淡分流的小站垦区,实现了南稻北移,培育成功名震中外的小站稻,为历史名镇小站奠定了基础。

    盛军在小站屯营19年,其中先后有6年的时间致力于灾民的赈济,经费多半靠将佐集资。赈济之外,盛军还承担了抗洪抢险义务,光绪八年大雨,大城县南赵扶村子牙河西岸决口三十余丈,淹了文安、大城数百里洼地。周盛传认为“救灾恤邻,义固不容恝视”,立即派马队抢堵,经过多次失败,雇募了有经验的人工,两面进占,日夜奋战1个月,两坝才告合龙。为了防止水患,盛军步队各营在减河两岸堆土牮十四五万立方米,保证了“秋收无害,乐岁声含”。

    中法战争爆发,周盛波奉诏募淮勇5000人,赴小站防备训练。十一年,周盛传病故,周盛波统帅盛军继续屯垦、训练,扩建小站镇街。十四年,周盛波病故,盛军由卫汝贵统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卫带领盛军十三营前赴朝鲜,兵败,卫被逮问,盛军由吕本元和孙显寅会统,在甲午战争中盛军全军覆没。

    庆军 吴长庆所部,最早是由吴长庆奉曾国藩之命,在庐江办的团练,曾经参加过太平军的三河战役,攻下三河,后改为庆字营,也称庆军。同治元年随李鸿章赴上海。光绪六年驻防山东登州。光绪八年吴长庆率六营渡海赴朝鲜,参与中日朝鲜战争,吴长庆本人曾夜入朝鲜皇宫,救出朝鲜皇帝。当时的庆军中,就有后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而且袁世凯也就是因为在庆军朝鲜的战争中绽露头角,被誉为知兵,他本人也是从庆军起家的。后来朝鲜兵败,袁世凯几乎是单骑逃回。不过在朝鲜的时候,26岁的袁世凯还是把当时的五大帝国,英美法德日整的团团转。

    光绪十年,吴长庆驻防金州,病死,由总兵黄仁林接统,留驻朝鲜的三营,由吴兆有张光前统带,次年奉调回国。甲午战争爆发,庆军全军参与辽东K戰,兵败,黄仕林革职,张光前革职留营效力,后庆军所部改隶宋庆的毅军。

    宋庆调防九连城后,日军侵入奉天,毅军转战于复州、盖平、海城等地,甲午战争结束后,庆军随毅军改为武卫左军,驻防直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毅军也兵败,派生出很多军队,比较有名的就是山东的嵩武军,河南的宏武军,安徽的安武军和北洋张勋的定武军。 不过,至此庆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印记,应当说,庆军在朝鲜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已经走完了自己的使命

    松军 郭松林的松军最早其实是湘军的体系,参与过攻占安庆的战役,后改隶淮军。最早只有两营,后增至八营。镇压捻军后,改松字各营为武毅军。合刘铭传部击灭过赖文光部和西捻张宗禹部。 郭松林从湖北提督调直隶后,松军归入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与鼎军合营,后在八国联军的攻击下,兵败溃散。

    勋军 杨鼎勋最初隶属于湖北按察使李孟群,后隶属了湘军最强的军队之一,湖北提督鲍超。是鲍超军中的勇将。曾经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击败过陈玉成和李秀成。后募淮勇千人,随李鸿章,成立勋字营。勋军在苏常的战争中,是出了大力的,杨鼎勋因此授江苏苏松镇总兵。在追击捻军的战争中,追击于诸城,胶州,东捻平,后破捻军于安平,追击至杨家村,降张志清,后偕郭松林击捻军于睿县。  

    守运河时,旧伤复发死了。

    开军 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这可以说是曾国藩送给李鸿章的嫁妆之一。

    程学启的开军曾经破太平军谭绍光部,因功授提督衔,后随李鸿章进苏州,破太平军于正义镇,克昆山,清廷赏一品官衔,后又连拔花径,同里,克吴江,直抵苏州娄门外永安桥。

    在进攻嘉兴时,程学启拥军登城,头部中枪死在军中。开军被编入武毅军。

    仁军 唐仁廉最早跟随湘军名将彭玉麟,时太平军韦志俊在池州诈降,他跟随彭玉麟前往受降,忽然降众哗变,唐仁廉厉行抗击,手刃数人。杨学斌嘉其勇,令选降众立为“仁字营”。仁军开始成军。

    咸丰十年,唐仁廉改从鲍超霆军,跟随鲍超截击太平军,从战于太平、石埭间。同治元年随李鸿章。曾领兵攻取青阳,升为总兵。同治三年,率军攻克金坛,授为提督。同治四年,到广东嘉应州参与镇压太平军余部,获赏黄马褂。同治五年,回师北上,参与镇压捻军,率骑兵追逐捻军于鄂豫之交。同治六年,接连追击捻军于永隆河、钟祥池河、枣阳、平林店等地。鲍超解职后,他分统其众,从李鸿章继续追击捻军。东捻失败后,他遇提督缺出任先简放。这时,西捻首领张宗禹率军进攻京城,唐仁廉领军围追堵截捻军于直隶、河南、山东之间,在浚县大别山、海丰郝家寨、商河李家坊等地,大肆围捕捻军。又同郭松林在沙河、高唐卢寨等地合击捻军。捻军首领张宗禹被中伤。西捻失败后,清廷给他记一等功。同治九年,他跟从李鸿章入陕西,在北山与回民起义军作战,不久调防京城,驻青县马厂。同治十三年,清廷授其通永镇总兵。光绪十年,任广东水师提督。光绪二十年,诏加尚书衔,适值中日甲午之战爆发,他奉召至京,条陈方略,请求率二十营兵力以挡前敌。军队刚刚出关,因议和而战事结束,遂还。光绪二十一年卒。

    仁军与其它淮军不太相同,因为他是从鲍超的霆军中分拔出来的,而后由李鸿章暂借马队三营和步兵两营。可以说是同时隶属于湘军和淮军两大阵营,所以曾国藩解散老湘营时,仁军除借调淮军的以外,未能幸免,几乎跟随鲍超全军裁撤。

    奇军 刘士奇的奇军最早为薛焕所幕,后不详。 再加上北洋水师,这所有的一切,其实上就是李鸿章的家底了,同时也算是晚清的家底。

    当年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准备淮军的时候,曾国藩曾谆谆告诫“羽翼未丰,未敢远飞”。可惜北洋水师本是拱卫京暨和渤海湾的,真正具备出洋打击的只有两艘铁甲战舰,镇远和定远两舰,其它为蚊子船,鱼雷艇,练船和辅助舰,另有八艘巡洋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平远,扬威和超勇。其它广甲,广乙,广丙是临时从南洋借调而来,而这十一艘巡洋舰中,只有经远和来远是装甲巡洋舰,而其它的为防护巡洋舰和碰撞巡洋舰,实际跟现在的民船差不多。

    所以说,北洋舰队中,只有定远,镇远,经远和来远是装甲舰。黄海一战,只有5个小时,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沉没,来远重伤。其它重船均有致命伤。有人说再战,再战的结果已定,还要再战吗?再战就是再多赔些军费罢了。

    有人说李鸿章是大卖国贼,我不敢苟同,我所知道的是,李鸿章以压太平天国起步,剿捻而发家,办洋务而鼎盛。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中,几乎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葬送,所有的部下,几乎全部在甲午海战,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中死亡殆尽。至辛丑条约签定,他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与列强抗争,而再凭个人能力挑拨离间,终于只赔银,不割地。而后在俄罗斯出兵要胁下,老头无能为力,没兵可派,没人可守,终于吐血而死。

    不过可怜老人家用自己的命,挽回了东三省的命运,死后十一国出面,导致俄罗斯最终没能吞并东三省。并且海外五国并没有将清朝的赔银运出中国,而是就地兴办洋务和学堂,代李鸿章搞起了洋务基础建设。兴建了清华,复旦等一批洋务学堂。

    死前李鸿章上书朝廷,请袁世凯代自己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护卫北京。对袁另眼相看是一方面,因为他知兵,也因为当时全国,就只有袁世凯的七千新建陆军保留了下来,已经再也没有兵可守了。(张之洞练兵的南洋只有三千人,并且革命党混杂,不像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清一色)。


  • Copyright 2012-2020 www.ggtptg.com AII Reserved 太平天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桂ICP备17010733号-2
  • 地址:贵港市港北区民主路广电大厦七楼 电话:0775-4599355